璩龙杰 || 自然人性的真实书写——读何诚斌长篇小说《丝难》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自然人性的真实书写
——读何诚斌长篇小说《丝难》
此部小说不同于同类抗战题材的作品,它没有过多地描写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而是以皖江古城安庆的一家沦陷于日寇之手的缫丝厂为背景。在阴险狡猾的日本人松下三郎腥风血雨般的高压态势下,一群生活在侵略者屠刀下的人们,为了生存,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他们中有妥协,有痛苦,有失败,也有正直,有斗争,有胜利。小说立足于真实人性,塑造出一批在特定环境下有血有肉、性格各异的鲜活人物。
安华缫丝厂厂长罗钧继承受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 明面上要完成松下三郎的生产任务,暗地里又要交付自己私下与美国罗德里格斯签订的生产指标;既要保证完成产量,又要对生产一线缫丝女工们的人身自由与生命安全负责,可谓绞尽了脑汁。
他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国难当头,能保持中国人的良心。他与入侵者松下三郎既是同学又是政敌,在维护中国人的尊严和法律权威方面,与政敌既虚与委蛇,又针锋相对,讲究斗争策略。在保护国立安徽大学图书的过程中,尽心尽力,旗帜鮮明。但他也有致命的弱点,在维护缫丝女工生命安全方面,总是抱着契约条文不放,与侵略者谈契约,这不是笑话吗!侵略者本身就是不遵守契约,侵略中国就已经践踏了中国的法律。
罗钧继性格的双重性,暴露了旧知识分子的懦弱与过分理想化。安华缫丝厂当家人的公开身份,也让这位民族资本家与资深法律人士背负着沉重的脚手架,疑似是汉奸,屡遭暗杀,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导致他的人生结局很不理想。也许,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亦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旧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葛林娣,一个即将完婚的准新娘,婚期被突如其来的入侵者搅黄了。为了践行一纸契约,在缫丝厂继续当质检员,错过了完婚的日子。从此,与准新郎宁国能天各一方,即使近在咫尺,也是如隔天涯,空余绵绵相思之苦。
在度日如年的日子里,葛林娣精神压抑,心思重重,曾几度冒着生命危险为缫丝女工争取人身自由,为保护图书谨小慎微,为党的地下领导周学英传递进步书刊,为寻找未婚夫只身北上西安直至延安,并为党暗送情报。
作者一反以往抗战小说写作的老套路,重视立足人性,来塑造葛林娣多重的性格,没有将她理想化:即使身处革命圣地延安,寻夫还是寻夫,没有被热情高涨的延安氛围所感染,仍然只身回到安庆缫丝厂。这种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立体而丰满。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千古不朽的绝唱。但世俗的爱情又往往带着厚重的烟火味,厚重之至的时候令人窒息。
缫丝厂底层技工方传才灵魂猥琐,只知道满足肉欲,根本就不懂这世间还有纯洁的爱情。查美欣、日本女人正田美智子,身处悲剧命运的漩涡,她们对生活失去希望,只有难言的绝望……这一切都是缘于阴暗的现实——在日寇的铁蹄蹂躏之下,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同样遭难。
在特殊的抗战时代环境中,如果单纯只是为了爱情,不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之中,或许就得不到爰情。宁国能是个大学教员,追求爱情本身并没有错。但他只凭单打独斗,不依靠组织力量,今天到这里,明天又到那里,注定是要“销声匿迹”的。
邱辉江是小说中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对于这个人物,作者没有刻意拔高,不是上场就是高、大、上的形象。这个人物思想的转变是循序渐进式的,他在工作与活动中慢慢受正义的感召,逐渐由幕后走上前台,最终走上正确的道路。
周学英是党内重要的领导人之一,而丈夫郝文波却是受国民党所控制的游击队长,草莽英雄。在民族危难之际,仍能爱憎分明,守土有责。
至于百子山的老戴、老姚等,他们都活动在安庆城郊的弹丸之地。对于他们的描写,作者不渲染,不夸张,极具客观,中肯,实在。事实就是如此,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之下,游击队只能先自保,再积蓄力量,用游击方式偷袭城内的日本鬼子,给城里日军形成长期的威慑作用。
此情节虽然没有过多着墨,但更能体现作者的匠心。中国革命原本就是从农村的弹丸之地发展起来的,井岗山革命根据地不就是铁的事实吗?以农村包围城市直至全国革命取得胜利!
乡绅何希如,参加过北伐,民国元老,以讲经布道为己任。他是罗钧继的同乡、得力助手。何希如学识渊博,人情世故,方方面面精通,会办事,能办得成事,又是安华缫丝厂蚕丝供应的坚强后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虽然出现很晚,但在那个特定环境下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作者对此人塑造倾注了不少心血。
写小说,通俗一点说,就是讲故事。故事离不开情节,情节又是诸多细节的剪裁与粘合,高明的小说家十分关注细节。文章中诸多细节十分老到,例如: 邱辉江初到洪铺何希如家,罗钧继与何希如密商事宜,邱辉江却装着借上厕所小解为由而离开。后来,罗钧继又想到利用邱辉江为自己办事,罗居然还想起那次在何希如家邱故意上厕所避嫌之事。两处小小的细节,凸现邱辉江这个人物的可贵之处。
再例如: 何希如讲经,不喜欢听众在讲经堂上鼓掌。而宁国能初到讲经堂听经后随即鼓掌,何似有不悦之色。但后来,专家在讲经堂讲养蚕知识,何希如却带头击掌喝彩。小小的细节,将人物性格前后的反差,刻画得淋漓尽致。
诸如此例,举不胜举。
我与何诚斌先生是同乡,同为怀宁人。家乡人写家乡过去的人事,读来更觉亲切。家乡的一些地名、人名在作品中时被提起。作者将安庆城里的振风塔、吴越街、倒扒狮等,城外的百子山、月形山、洪家铺、女儿岭、石牌镇等地方写进小说中,这些地方我都曾经去过。作品中提到的陈独秀、王星拱等历史名人都是家乡人,令人敬仰。
作者将家乡抗战时期的那一段历史“剖”出一段“横切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原原本本,各色人等纷纷“登台亮相”,其关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不有意拔高,不故意贬低,诚如法国左拉“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从而增强了可信度。看似是小说,实则有其真实的历史写照,这正是作者的高超之处。
说起来,我与作者只见过两次面,我比他年长很多,但有志不在年高。早就听说他有所建树,承蒙厚爱,喜获大作《丝难》。读得匆忙,囫囵吞枣,写点读后感言,必定是挂一漏万,有言不达意之嫌。但我遵循“我手写我心”的原则,情感是真挚的。至于章法及其他也就无所顾忌了。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