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会“自私”?
一天早晨,我在一个公园里,见到两位三岁左右的孩子正在玩耍。
有一位小朋友A手里拿着一个他很喜欢的小汽车,另一位小朋友B没有玩具,当B看到小汽车的时候,他很想去拿,于是,他就直接去抢,而A不肯给他。
于是两个人开始拼命抢夺,最终,小汽车被抢坏了,两个人都哇哇大哭。
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你会怎么想呢?
你会认为小朋友A是自私吗?你会认为小朋友B是霸道吗?
事实上,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位小朋友的行为都是非常正常的。
他们正在经历着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
“自我中心”是指三岁多以及三岁以前的孩子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把自我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且他们想要干什么都是立刻马上的。
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还没有完善发展,因此,他们没有办法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现象。(三山实验的具体内容,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孩子被打了,明智的家长应该这么做》中有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自我中心”与自私其实是不一样的,自我中心只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过了这个阶段,经过合理的引导,孩子就可以通过“去自我中心”,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增强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当孩子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家长们不要给孩子贴上“自私”“霸道”“蛮不讲理”“不会分享”等负面标签,要明白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自我中心”是孩子的天性,因为每个人出生的时候,视野很小,只能以自我为中心,这是自然性的表现。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保持孩子的天性,当他们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随着大脑的发育以及认知的发展,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越来越重要,我们就需要在孩子3—5岁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去自我中心化,引导他们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明白自己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别人也有别人的想法,当产生冲突的时候,需要通过协调,找到解决问题的平衡点,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顾别人的感受。
如果孩子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可以运用一些科学的教养方式。
1,不要营造以孩子为中心的环境。
现在,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养非常重视,七八个人照顾一个孩子的情况并不少见。
当所有家庭成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一人身上,让孩子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这种环境,就很难做到换位思考。
而包办代替等溺爱行为,也会增强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是很难适应社会的。
我们需要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们试着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也会关心别人。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性的发展非常重要。
2,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在家里,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做游戏等方法引导孩子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学会分享,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想问题,促进他们从“自我”走向“他人”,不仅考虑自己,还会照顾到别人的感受。
注意不要采取说教和惩罚的方式,而是刚刚提到的那些方式,如此,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换位思考,什么叫做感同身受。这些体验,对于他在外面解决冲突,都是很有意义的。
3,走出家庭,经常参加集体活动。
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而“去自我中心”对于将来适应社会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经常带孩子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多多接触社会。
鼓励孩子多和小朋友一起玩,可以玩“指挥官训练”、“团体训练”、“角色扮演”、“规则训练”等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体验不同的角色,学会同伴关系处理,习得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
当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发生了冲突,我们尽量不要介入,先观察,试着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当他们实在处理不了了,我们可以进行适当地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所以,对于孩子为何“自私”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
当孩子处在“自我中心”的阶段时,请接纳他们的自然状态,让他们正常发展,不要去强求他们分享和换位思考,因为他们不是不能,而是真的做不到呢。
当孩子到了需要“去自我中心”的时期,请积极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避免形成“自私”的性格,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父母培养好自己的孩子,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家庭的幸福,也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当每一个孩子都懂得宽容和理解,合作与互助,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将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