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醒思录(九十九)
转:家长百事答
没有事实,只有认识。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就能改变自己人生的品质。
弱者总要找替罪羊,于是在自己不舒服时,一定要让别人不舒服,才消停;强者总是要有收获,于是在自己不舒服后,只要从中收获了东西,就复活。
当“忙”和“累”能够成为不做某事的理由时,那么这件事就注定会夭折的。因为吸引力大不过不起波澜的日常,就更不可能大过波涛汹涌的磨难。
人生的本质就是学习,所以我们会看到:人和人在一起,不管什么关系,如果不能建立协作的学习关系,都会斗或逃离;只要能建立协作的学习关系,都能互相温暖、互相成就、互相鼓励。
使命感,是激活人的超能力的门槛。被激活前,人都趋利避害、庸俗懒散;被激活后,人都勇敢无畏、精进勤勉。
一个人的“蠢、笨、胆怯”其实是可爱的,能帮;而一个人的“虚伪、苟且、谄媚”却是可恶的,帮不了。前者需要的是能肯定自己的善意和认同,而后者需要的是甘愿被自己利用的素材。
越简单,越用心经营,品质越高,越是得一顶一万;越复杂,越摇摆浮躁,品质越差,越是万般皆是空。
水和冰的本性都是H2O,H2O表现为液态就是水,表现为固态就是冰。水怎么变成冰?回到H2O这个本性,呈现为固态就行了。这非常像心学里致良知的过程,一个俗人怎样变成一个圣人?回到良知这个本性,让本性呈现为圣人就行了。
不存在和谐的人管人关系,只存在和谐的同向同行。好的育子关系其实就是求同。求同的关键在沟通,而沟通有两个要素必须保证:一个是必须同理心,一个是必须求实情。同理心能走进孩子的心门,求实情能触发孩子的自我管理。做好这两点,育子很轻松。
能做到“孟母三迁”(彻底改变孩子所处环境和关系)的家长其实是万里无一的,那么作为眼看着孩子处在贪玩、逃避关系里的普通家长我们该怎么办呢?两句话:用小让步稳住孩子不对抗,用新约定保证孩子完成任务。
李雪健形容自己曾经的堕落用了一个词:肥头大耳。这个词很到位,看似只是一个形态,其实反应了一个人的原则、标准、认知、行为、执行力等所有东西。
阿里在新社交上一直没有把对脉,只有新关系才能创造新社交,而什么是新关系?学习。
没有主宰只有关系,那么什么是所指的“关系”呢?看似好像很多,待事的努力或逃避、待人的喜悦或痛苦……其实只有两种关系,一种是主观感觉对未来主要是志愿的,那么就信赖而努力;一种是主观感觉对未来主要是恐惧的,那么就疑虑而逃避。
人就像一片河床,事就像洪水,洪水过后挂了泥的那些凸起就是河床的高处,事情过后留下印记的那些地方就是人的长处。怎么找河床的最高点呢?多次洪水后,泥土堆的最高那处就是了。怎么找自己的“价值点”呢?多经历事,每次都能留下印象,且每次那印象都在增长,长的最高、让自己一目了然的那一处,就是了。
引导孩子体验做事的快乐,孩子会专注;枯燥的要求孩子专注,孩子会哭。为什么呢?因为“专注”是一个快乐的感受,孩子体验到快乐,会对这件事上瘾,进而越发专注;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恐惧和逼迫远大于快乐,孩子只会对这件事充满怨恨,只想逃到他处。
所谓的性格问题,其实不是什么不可名状的学术死角,只是两点,一是智慧不够,一是惯性使然。智慧不够便看不清,看不清便有了大多数负面性格的基础:犹豫、焦虑、恐惧、愤怒;惯性使然则一次次重复制造迷乱,让原本不清晰的判断再次陷入浑浊中间。这俩一组合,就成了所谓的性格问题。智慧一开、一切清明、思之当思、行之当行,何难之有?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快乐,但这快乐是有良莠之分的。孩子优先完成任务后尽情快乐是可取的,这是良性快乐,这背后是承担循环,走下去会迎来志向和自信;孩子逃避任务去获得快乐,这快乐是不可取的,是劣性快乐,这背后是逃避循环,走下去是自卑和逃避。人成年后的素质,大部分都取决于这曾经的点滴。
不管待人还是待事,都要做一劳永逸的事,而不要做反复折腾的事。就像盖房子,规划、地基、承重墙都定准,砖瓦便是小事。人生亦然,目标、信念、规则、定位,都定准,就只剩努力,切忌糊涂抉择然后又犹豫多变。
不要怕吃亏,吃亏才能长见识,那是学费最低的识人识事课;更不要因为怕吃亏而放弃真诚,那是学费最高的坑,一入虚妄路,沉迷利害中,无尽挣扎事,再难回真诚,痛苦盲目悔、迷障度一生。
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某个事物,那么得到后,那快乐也就终止了。但如果我们想要承担某个事物,那么当我们付出后,那快乐才刚刚开启,并会绵延下去。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人是个释放型的生物,“施”比“得”更让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