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勤山水画展

黄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画院研究院。自幼师从无锡书画院名家许惠南学习国画,于2007年以总分第一名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何家林,于2011年保送本校研究生,师从张谷旻老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导师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教授。

秋树

70cm×69cm

2018年

艺术评论

黄勤生于太湖之滨,深厚的人文积淀、秀美的江南山水,滋养着这位充盈着灵性和才性的姑娘。灵秀、聪慧是她的本色流露,但其瘦弱的外表下却有男孩般的冲动和韧性,奔放中不失细腻,外露中不失内敛,而这多种性格又充分地显现在其作品中。

黄勤如其名,学习勤奋,对自己要求很高。作为学生她是很优秀的,本科毕业时以全系总分第一的成绩保送为研究生。七年的美院学习,各种奖项拿到了手软,更突出的是作品多次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中国画展中获奖,那么年轻就成为了中国美协会员。

黄勤的创作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色彩,构图简洁、色调明快,笔墨表现较为单纯;后多做水墨,追求笔墨表现与意境营造,树木组合、山水结体,表现老到。意境或厚重、或空灵,皆清新自然。用笔灵练,笔笔生发,婉转自如;用墨枯湿相间,浑然成趣。营造出苍润华滋、闲逸幽远之境象。

黄勤虽年轻,成绩却不小,作为学业导师,誉词不需过多,我们期盼她今后的艺术之路走得更远更好。(张谷旻)

云霁

70cm×69cm

2018年

黄勤博士,一个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一个统考总分第一名考进中国美术学院,又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江南小女子。她勤学奋进,频获嘉奖,身为新浙派山水画的第四代,直接、全面、深入地浸淫于新浙派山水画的传统。

黄勤的水墨作品,构图简洁、色调明快,追求笔墨表现与意境营造。用笔灵练,笔笔生发,婉转自如;用墨枯湿相间,浑然成趣。营造出苍润华滋、闲逸幽远之境象。(资深策展人墨迹)

初秋

70cm×69cm

2018年

黄勤作画含蓄阳刚,空旷阔邈,气韵幽幽,既殷实又空灵,性灵。作画如做诗,修己如修境。

黄勤做画尺幅确乎“小”矣,选材小,但它又不“小”:不小气,不纤细,画如其人,小中有大。一片凋零之上,竟坐着广漠天穹,坐着如许的明彻和寥廓。黄勤有着超脱、自得、旷达如湖的人生意趣,有着殷实凝重,豁朗高远如秋的心境。其笔之主意,境之神韵,韵之灵气。

其画中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明月、青天、楼阁、秋树、绮户,尺幅间构筑偌大空灵之所在。人置身于其中,忽而起舞弄清影,忽而欲乘风归去……惬意极了。画旨和禅意,缩万里于尺幅,求动中追极静。王维曰 “枕上见千里,窗户窥万室。”“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令人静观万象,从有限知无限,极静寓极动,静观之空灵。其画境元素提炼之精到正如板桥诗中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三秋之树,不如春之树苍翠,夏之树青葱,秋之树浓郁。但正是深秋之树的少许枝叶(是为实),表现了深秋三季的高远境界(是为空)。正如三秋之树少许枝叶,老成干练,疏朗空蕴,正见深秋之成熟凝重,高远旷廓。

幽夏

123cm×247cm

2018年

实验庭院小品从黑白的布局,到虚实的把握,都恰得分寸。留白巧妙,修境天得,藏神敛韵,灵气荡漾。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笔墨所未到处,亦有灵气空中行,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写三分,留七分。留之大部,恰是画之要旨。所谓“无字处皆其意”,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令读者大步入其境而不自觉,忘乎所以,陶然自醉,出乎其外,流连之时,则又幡然有悟,得其昭示及哲理的启迪,精神上的充实和快感。此境是美感诞生时,是空灵尽得风流刻。因此,其空灵之美,是反复提炼中来。不要写得太多了,不要写得太满了,不要写得太实了,不要与古人太重复了。

宿雨初晴

136cm×70cm

2018年

正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画两个黄鹂正好,不能少了,说一个黄鹂则觉冷孤,也不能多了,多则显繁,繁而只见黄鹂,不见翠柳,便无生机;画一行白鹭即可,少则不能谐和,多则太满,满则白鹭遮青天,便成淤塞而不透灵气。只两个黄鹂,便唤出一弯翠柳,一片春意;只一行白鹭,便牵出万里晴空,朗朗碧霄。如此以少总多,以实拟虚,反复提炼之处,正是黄勤画境妙之所在。简练之境,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若此,其作方不泥实,方见空灵。当然,黄勤之作为简,不是无。要不,板桥何不以冬树比之空灵呢?因残冬老树,枯木朽枝,光秃秃,赤条条,不是空灵,是空无,是单调,故不美。

野望

137cm×70cm

2018年

一春夜,一年轻人伫立江畔,他忽而低头看水:“江天一色无纤尘。”忽儿仰首望天:“皎皎空中孤月轮。”不禁有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无言,但见长江送流水,流成一个优美邈远幽悠空灵之美。他是昔日的张若虚,也是今日的黄勤史。(朱启承)

次北固山下

93cm×175cm

2018年

物象与心境——黄勤山水画闲思

文/张健旺

我国山水画“以感为体”,故于物象有真情实感,画境自然迥异流俗。“感”要“诚”,也就是要至诚恻怛。天道是诚,地道是诚,人道是诚,画道岂能例外?“诚信如神”,故通天地人者,唯有“诚”。此乃“至诚感通之道”。“诚”是我国传统艺术之本。不诚无物,“自诚明”,故能体物为妙,得物象之神明,因而物皆光华遍布。不“诚”,则不“明”,不“明”之心境,不能与物象相应,不能画天地之辉光。“诚”不是“真”,“真”不能等于“诚”。画境之真不等于画境之诚。“诚”乃性体之德。常言“赤诚”,而不言“赤真”。然“诚”不离“真”,无“真”则“诚”为死“诚”,无活泼之生意。故真有至诚恻怛之怀,发之于画,自是画境之诚。“感”有“深”,有“浅”。胸襟广大,所感亦深,所包亦富,方能不枯澹。故画家亦要涵养性情,变化气质。“感”要随“缘”,也可说“缘感”。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197cm×99cm

2018年

此我国艺术的“缘感”原理。所谓“缘感”即适逢其会,心有所感;随物所见,即物其兴,悱恻之思,不能自已,方可成画。忌无病呻吟之“感”。“感”人人皆有,然要“感”之深,则不易。“深”往往指所感“理境”之深。“理境”也称为“理趣”。“理趣”往往得之“神悟”。作山水画以营造“理境”为最难。我国传统山水画的神品,有极高的“理境”。“理境”即道的境界,或灵的境界。此难于俗人言也。故曰神明之乐。

幽夏

137cm×68cm

2018年

我国山水画确然营造“幽静”的画境,然此乃粗糙的说法,故要切己体究纷纭之“幽静”,而不能停留于此。心境以物镜生,物镜以心境合,物镜与心境契合,画境方称绝美。“幽暮”,“幽泉”,“寒松”,“寒山”,“寒流”,“寒花”,“寒月”,“寒水”,“寒英”,“寒藻”,“寒风”、“寒烟”,“幽谷”,“幽荫”,“幽鸣”,“幽桂”,“幽潺”,“幽户”, “幽径”,“幽崖”,“幽步”,“幽邃”,“幽赜”,“幽沦”,“幽昧”,“幽晦”,“幽沉”,“幽期”,“幽梦”,“幽卧”,“幽独”,“幽愤”,“幽人”,“幽丽”,“幽邃”等等。真是“幽”之纷纭。“幽”中不含“闹”而含“静”,故常言“幽静”;“幽”中不含“浊”而含“清”,故常说“清幽”;“幽”中不含暖而含“冷”,故常言“幽冷”;“幽”中不含“广”与“大”,而含“深”与“小”,故常言“幽邃”;“幽”中含“隐”,故常言说“幽隐”,“幽”中含美,故常言说“幽丽”。

故我国山水画开辟出了“幽静”、“清幽”、“幽冷”、“幽邃”、“幽隐”、“幽丽”等等审美意境。黄勤的画境近“幽丽”和“清幽”。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嘉木所营造的“幽丽”画境,开辟出晶莹剔透山水审美空间。我想在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嘉木等“幽丽”的意境中,忽然引起心底苍然暮色的“寂寞”,哪是什么样的画境?(张健旺,河北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山居

139cm×70cm

2018年

古趣新颜 笔墨探幽——读黄勤水墨有感

文/宋小辞

画者黄勤,生于吴地,太湖之滨,精于笔墨,寄逸山水,仙游鹤林,妙造林泉。江南烟雨,人文山水,赋予其心性之涵养,又秉天授之姿,年幼便运毫染墨,访碑临帖,从师学艺,后至杭州,研习山水,登临胜境,问古访幽,锐意进取,出于其类,拔乎其萃。余亦与其同于谷旻师门下习画数载,睹其笃志勤勉,志比鸿鹄。今示其数年所作水墨,又深知其稳中求进,于古人藩篱中奋力突围,颜愈新而笔愈古,笔愈简而境愈幽。余以“苍”、“古”、“奇”、“秀”为其画中所彰显。

夏夜小雨独坐

199cm×99cm

2018年

“苍”,笔苍,“凡画者,笔也,此乃心求索之于未兆之前,得之于形仪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宋韩拙),黄勤作画放笔直取,元气内盈,意在笔先,绝去甜俗蹊径,不事雕琢之功。“古”,境古,独标孤愫,古木荒园,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缘,盖其浸淫古人之迹,妙悟古人之心,出手便具古味。“奇”,清奇,瘦劲孤高,淡水遥拖,美丽之形,尺寸之制,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盈虚消长之理,奇雄雅异之观。“秀”,挺秀,轻浮轶于秾织,承一总万,举要治繁,笔愈精,墨愈妙,幽亭秀木,心眼爽然。

幽闺愈曙闻莺啭,西窗幽梦等闲成,黄勤在小园的烟雨中,水声山色锁妆楼,抛却闲情,寄意云霄,从格物之志,而格心之志,以其胆识,独往山水的幽奇之径。

洞霄琳宫

139cm×70cm

2018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