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先生论太极“神功”
洪钧生 (1907~1996),祖籍宁波,生于河南禹县(现在禹州市),禹县在金元明时期称为钧州,他的名字"钧生"即生于禹县之意。陈式太极拳大家陈发科先生的入门弟子,跟随陈发科先生练拳15年。他的太极拳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尤其在推手技艺上独有心得。洪老师1996年去世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按中国传统计算法,他终年90岁。 陈式太极拳中兴人物陈发科之得意弟子,现代太极拳大家,被誉为"太极巨星"。
洪均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练习,对陈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有着独到的认识,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他最大的特点是求学认真,治学的思想非常严谨。比如对陈式太极拳练习中手的公转、自转的解释就很有见地。他认为,手臂绕大圈是公转,同时手还有自转。太极拳只要把基本规律和动作掌握好,掌握好动作的角度、方向和加速度,再加上缠丝劲,就能打出爆发力。还有对下肢和上肢的配合问题,洪老师提出了三节劲,在三节劲的运用中,哪些部位如何旋转如何配合,他讲得非常清楚、细致。他还首次提出太极拳要随遇平衡,也就是练习太极拳不管重心、力点如何变化,都必须保持或及时恢复平衡。”
他特别强调,“太极是绷(此字为一个提手一个朋友的朋字)劲,动作走螺旋”,对绷劲作出了更具体的说明,对螺 旋缠丝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的见解,对后学研练太极指明了方向。 洪均生一生著作颇丰,著有《陈式太极实用拳法》、《陈式太极拳》、《十三势心解》、 《太极拳式名考释》及诸多论文,并编有三路剑法,一路游龙,二路翔风,三路飞虎。
洪均生先生是太极界的一位实事求是的大师,生前对太极拳界的乱象多次撰文批判,这篇文章写于1983年,批评了当时太极拳的乱象,把科学变成玄学。现在这种大张旗鼓地宣扬“神功”的现象少了,但仍有不少教练拳者以此为所谓的“秘传”。本文摘自《洪式太极拳(下卷)》,以飨太极拳爱好者。
——————— 洪钧生先生原文———————
我们常常看到不少有关太极拳的书籍,讲太极拳总是强调“用意不用力”。原则虽是对的,但应向学者讲明:意是理想,不是空洞的意。学太极拳应有合乎太极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挥肢体按太极拳套路的法来进行学习锻炼、掌握运用,而不用拙力。并且通过持久锻炼会产生合理合法的巧与力来,这就是缠丝劲,一般称为掤劲或内劲,练得纯熟,功夫上身,即全身都有了缠丝劲,推手时自然同机械似的,一开动便能因敌变化,这是由于双方动作变化可以快到一秒的百分之几,是来不及用意的。有人说:利用皮肤感觉的灵敏,探知对方来力的动向,而制定出应对的方法,理解不错,可惜时间不会允许“探知”“制定”。
洪均生先生的三不一无
也有某些著者,由于误解古人讲的“用意不用力”“显非力胜”“快何能为”,便说为:太极拳能够“以慢胜快”等语,以显示太极拳的玄妙,又误解“意气君来骨肉臣”之句,甚至说:“彼力才挨我皮肤, 我意已人彼骨里”“彼力才挨我皮肤,我气已人彼皮里膜外之间”。又有四字诀:“敷、盖、对、吞”,解以纯以气言,非功夫深者不能知。我不懂气功,也承认它是一一种难练的而有益于人的一一种功夫,但太极拳毕竟和气功不同,气功要意守丹田,太极拳则意在拳中动作的缠法,把意气讲得神乎其神,几乎将太极拳的科学理法变成唯心的玄学。
我也听到有人说自己的拳式为重意不重形,以自炫奇特。其实在生活上,虽然饮食行动都受意识支配,但如果没有形体上的配合,意中虽渴而思饮,水总不会随意而来。尽管有些人迷信“意、气”,在表演推手中双方不接触,距离数尺,一捋便使人向前跑十余步而后倾倒,一按则使人向后退若干步而后仰跌,或者用手合在对方肩上距离尺许,下按则对方随之一蹲, 抬手则对方随之一跃。我虽亲眼看到某些表演却莫名其妙,群众可能同样怀疑,而来信质问。主持人来信问我怎样解答,我答:我没有练出这样功夫,应当请表演者作解答,最好的办法是,做试验。
洪均生与师妹陈豫侠
洪均生弟子杨喜寿先生80岁了,仍与弟子反复试手
当前一切大事都提倡实事求是,而进行合理的改革,这是前进的必由之路。我认为:我们研究太极拳的理法,也应遵循这一道路前进。特别是陈式太极拳这个传统套路已为国内外爱好者所重视,应当以科学的方法传播推广,首先在人类的健康事业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讲到技击则应从太极拳特别是陈式理法上细心研究,以求巧于用力,而避免唯心之论,以免贻误后学,贻笑国际友人。(洪均生于一九八六年三月)
【免责声明】本篇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旨在公益传播。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