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如何辨别真伪?鉴定专家教你几个小技巧!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 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傅抱石长期深入体察真山真水,自然地摆脱了古人的笔墨。所绘云烟迷雾,壮丽沉雄。20世纪60年代初,傅抱石行程两万三千余里旅行写生,他带领的江苏美术群体被称为“新金陵画派”,至今仍为中国画坛的一大传派。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评价傅抱石,“他艺术手法方面最成功之处,为虚与实的关系,尤其善於用‘虚’,恰恰传统国画的意境之美在虚而不在实,结构太实也就缺少了意境表现。傅抱石的大笔皴擦实际上就是一种用‘虚’的表现。东西‘收’住,同时又发挥了书法上的优长,用题字的位置和大小来反衬出山水气象之大。傅抱石把自然山水拟之於鸿蒙太虚,但是他把‘实’收在画眼上,一个小亭子、一个水口甚至一个小人的眼睛,他在这个地方画实了,这就成为了点睛之笔。 所以我认为傅抱石所把握的这种大开大合、大虚大实的手段,正符合了中国画真正的‘道’。” 取自北京画院和南京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展览“踪迹大化——傅抱石艺术回顾展”中傅抱石刻印一方(右图)。“往往醉后”印,先生特别喜爱,先后曾有三颗,刻过四次,1947年3月又磨去重刻,一直使用到晚年。 他曾自言酒后的微醺是作画的最 佳状态,传达出乐於山水之间的宁静以致远之情怀。傅抱石自己解释说:“往往醉后见天真”,那才是“往往醉后”一印的真正含义。“往往醉后见天真”语出傅抱石一生最崇拜的画家石涛之《与友人夜饮诗》“每於醉后见天真”,赏菊观画,英风飒爽气贯牛斗,这也正是抱石先生“往往醉后”解衣磅礴挥毫作画的写照。
傅抱石在我们那个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去世了,虽然有些遗憾,但却是上苍的安排,也值得庆幸,要不然他还是难逃“文革”一劫的,并死无葬身之地。最 后,借用陈丹青庆幸徐悲鸿的话同样来庆幸傅抱石。他正可谓:生逢其时,死逢其时。不仅如此,他比徐悲鸿这种程度,更恰如其分。
如果对照傅抱石的速写,又会发现他的速写汲取传统方式却没有简单流于传统程式,这是其与黄宾虹写生稿最 大的不同处。明清以来的文人山水画对待自然以感悟为主,即便描摹某山某水也往往是先以画谱成型的程式作为基本元素,“套”古人已有的“范式”去观察自然的实体。例如董其昌、清四王甚至在黄宾虹的水墨写生中都能在笔墨路径上找寻前人的痕迹和自己的师承脉络,主观的自然感受内化在前人笔墨血统中。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
1960年8月,傅抱石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 席。9月美协江苏分会成立,当选为主 席,同时还当选为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此时,傅抱石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已经完全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