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韩信之死:吕后为何要杀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
【编者按】历史上一直有一句名言:“成也萧何败萧何”,韩信的成功以及败亡都拜萧何所赐。 当时萧何和吕后合谋杀死韩信之后,泪流满面的说了一句话:“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但直至今天,都无人知道萧何说的这句话,是否真心实意!
作者:许平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其:“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韩信和萧何、张良一起并称汉初三杰。他为布衣出身的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当刘邦统兵与匈奴作战时,韩信却被吕后以“谋反”之罪名秘密杀掉了,并被夷了三族。韩信被杀时年仅三十二岁。吕后为何要杀韩信?
关于韩信之死,用当事人的话就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白话讲就是:韩信居人臣之位,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刘邦赏无可赏,所以韩信只有死路一条。这两种观点合二为一。也是最普遍的看法。
韩信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五条:
其一,韩信功高盖主。大汉天下十有八九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自己曾总结了对汉朝建立的十大功劳。他曾说:
“某受汉王筑坛拜将之恩,使尽心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与汉王定了三秦;
又救汉王子于荥阳,虏魏王豹,破代兵,擒赵王歇;北定燕,东定齐,下七十余城;
南败楚兵二十万,杀了名将龙且。
九里山排下十面埋伏,杀尽楚兵;
又遣六将,逼死项王于乌江渡口”。
这些功劳之高,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尤其是韩信消灭了楚霸王之后,当时天下的将领哪个不对他佩服之至、仰慕、钦佩,甚至唯命自从。这样的人一旦有了不臣之心,那还了得?!所以刘邦虽然不忍杀韩信,但也安排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必要之时,肯定希望杀之而绝患。《淮阴侯列传》: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就是最好的证明。喜从何来?怜从何来?明眼之人一看便知。
其二,吕后为刘氏江山扫清障碍。据说,吕后的儿子刘盈是个文弱之人。这样的人要是当皇帝,韩信又年轻,若刘邦先死,身边有一个这么强的能人,谁能驾驭?若是背叛了朝廷,那还得了!所以必先找理由处死。
其三,韩信过于自负。也许由于年轻,政治上还不够成熟。韩信并不懂得功高盖主的危害,更不知道自己身处险境,不会低调处事。汉大将樊哙是刘邦的连襟,作为皇亲国戚,且有大功于汉,在初汉朝廷中可谓是左右逢源,富贵显赫。然而韩信一次从樊哙门前走过,出身于杀狗之家的樊哙跪迎韩信。樊哙这样做是对韩信的敬畏。韩信本应投鼠忌器,谦让、警醒。然而,他在一些场合却讲自己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感到羞耻。这怎能不叫吕后心存杀机。
其四,我行我素,缺乏自知之明。韩信虽然立下了盖世功劳,但他起初和刘邦不是一个团队的成员,不象萧何、曹参之流是刘邦的旧部(史书记载:韩信,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半路追随,多少不是有点“本乡本土”的味道。他趁齐王答应降汉,毫无准备之机攻齐国,连下七十二座城池。齐王田广恼羞成怒烹了前来游说的郦其食,而郦是刘邦手下的大谋士。此举自然影响了韩信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其五,吕后的政治阴谋。吕后也是一政治强人,不下于刘邦。吕后窥测到了刘邦的心理,想杀而不忍杀,那就亲自动手了。
韩信在初汉创造了两项纪录:
一是韩信是大汉王朝第一功臣。
二是韩信是汉朝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吕后杀韩信起到两个效果:
一是杀猴给鸡看,给有功大臣示以威严。连韩信这样的大功臣都敢杀,其他有功之臣便会引以为戒了。
二是树立自己的威权。她采用了先斩后奏的方式。明显告诉大臣们:她吕后是有先斩后奏的权力的。以后还有谁敢得罪吕后?做大臣的就都得小心翼翼了。吕后通过杀韩信起到了震慑群臣的效果,树立了自己的威权。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一代名将之死令人唏嘘!然而,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原委。值得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