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修身: 礼仪·文明
转:花间挹香的博客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管子·牧民》 维:纲。 礼:礼法。 义:正义。 廉:廉洁不贪,品行方正。 耻:羞愧之心。 谓礼、义、廉、耻是治国的四纲。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
《荀子·大略》 仁义礼善: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规范。 辟:同“譬”,比喻。 谓仁义礼善这一整套道德规范应为全社会一体遵从。
●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也。
晋·葛洪《抱朴子·讥惑》 比喻礼仪对于人的重要。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是礼三本也。
《荀子·礼论》 天地是生命之本源,祖先是我们的本源,君师是政治的根本。……因此,这(事天地,尊祖先,敬君师)是礼的三大根本。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葸(xǐ)畏惧。 绞:说话尖刻、刺人。 一味恭敬而不用礼来作指导就会疲劳,小心谨慎而不用礼来作指导就会畏惧,勇敢无畏而不用礼来作指导就会作乱,心直口快而不用礼来作指导就会尖刻。
●礼身之斡也,敬身之基也。
《左传·成公十三年》 礼:泛指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敬:戒慎,不怠慢。 礼和敬是立身处世的根基。
●礼,与其奢也,宁俭。
《论语·八佾》 奢:奢侈,讲排场。 俭:节俭。 举行礼仪,宁可节俭,不可奢华。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论语·雍也》 谓君子广博地学习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礼:儒学家学说中约束人的思想行动、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礼节和道德。 谓不合于礼节和道德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节和道德的话不听,不合于礼节和道德的话不谈,不合于礼节和道德的事不做。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礼仪的应用,以和顺为可贵。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礼记·礼运》 谓圣人用礼仪来教化天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礼:礼节。 尚:注重。 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也指互相对等的行为。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记·文王世子》 修内:自身的修养。 修外:处理好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修养。以音乐来陶冶自己的性情,用礼制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礼记·礼器》 本:关键。 文:文彩,形式。 忠诚守信是礼的关键,经义名理是礼的形式。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礼记·乐记》 大乐大礼都简易而不铺张。
●和宁,礼之用也。
《礼记·燕义》 与诸侯国和好安宁,这是礼仪的实际应用。
●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
晋·无名氏《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 乾坤:天地。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仪:威仪,严肃态度、端庄行为。 何为:即“为何”的倒文。
●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
《庄子·大宗师》 礼:礼仪。 行:通行。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失足:举止不慎重。 失色:对人容貌不庄重。 失口:言谈不当。 君子待人,举止慎重,庄重有礼,言谈得当。
●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荀子·乐论》 志清:志气清正。 行成:行动有结果。
●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礼论》 至:最。 极:顶端。 谓墨线是取直的标准,衡器是取平的标准,规矩是取方圆的标准,礼是人道的标准。
●服美动目,行美动神。
晋·裴頠《女史箴》 服:衣装服饰。 行:行为。 动目:引人注目。 支神:感动人心。 衣装服饰华美只能使人注目,行为美好才能令人敬重。
●礼让一寸,得礼一尺。
三国·魏·曹操《礼让令》 你礼让别人一寸,别人就会礼让你一尺。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大礼:指大事。 细谨、小让:指小节。 干大事业、顾大局的人,不必拘泥和顾及小节。
●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礼。
《礼记·中庸》 温习过去学过的,可增长知识;笃实诚厚,是用来尊奉礼仪的。
●人不徒贵俭,而贵不礼。
晋·程本《子华子》 徒:只 谓人不仅只注重节俭,还要注重礼节。
●杀人可恕,无礼难容。
宋·晋济《五灯会元》 杀人有时尚可宽恕,不合礼教倒是不能容忍的。
●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
宋·司马光《易说》 形容人生中礼仪的极端重要。
●礼之至者无文,哀之深者无节。
宋·苏轼《赐文武百寮太师傅已下上第一表清举乐不允批答》 至:极,最。 文:此指礼节仪式。 节:法度。 最高的礼节没有一定的仪式,最深重的哀悼没有一定的法度。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
宋·王安石《乞皇帝御正殿复常膳表》 从宜:遵从适当。 宜:适合,适当。 泥古:拘泥于古制。 礼制最可宝贵的是适合时代的需要,做事不可拘泥于古制。
●礼有经、亦有权。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回 礼节有常规的,也要有变通。
●贫者不以货财为礼。
《礼记·曲礼上》 穷人送的礼,不能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
●物薄而情厚。
《小学·善行》 物虽然微薄但带着深厚的情意。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形容礼物虽微不足道,却表明情意深重。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谓礼仪虽然纯粹属于天道法则的一种形式,但应该贯串于人生的追求过程中。
●老不拘礼,病不拘礼。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老年人和病人不必拘泥礼节。
●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将要对别人有所求,就首先要谦恭自抑,这在礼节上是善于处理事物。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宋·佚名《名贤集》 在礼节上降抑自己的身分去待人,一定是对人有所祈求。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汉·韩婴《韩诗外传》 实:忠诚老实。 虚:虚情假意。 谓待人诚实,疏远的人也会亲近你;待人虚伪,亲友也会疏远你。
●结交接物,恭而有礼。
《晋书·杜预传》 接物:与人交际。 待人接物,谦恭而有礼貌。
●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自取耻辱。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教人》 尚气凌人:骄横傲慢,气势逼人。
●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宋·林逋《省心录》 用谦逊的态度待人接物的,是强有力的人;用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自卫的,是贤良之士。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在家里不懂得热情待客,出门就缺少热情接待自己的东道主。
●人恶礼不恶。
《金瓶梅词话》第80回 谓别人不以礼待我,我仍以礼待他。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人使气,我以理屈之。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别人以刚强的办法,我以柔和的办法战胜他;别人使用权术,我以诚实的态度感化他;别人动气了,我以道理使他折服。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之报。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涌泉之报:指报答别人的恩德倍加丰厚。 涌泉:地下奔涌而出的泉水。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礼记·曲礼上》 愿学者来,故礼只听说来学。不愿来学,虽教无益,故不闻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