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之一百四拾一:《墓门》,讯予不顾,颠倒思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墓门》是《诗》的第141首。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国人知之“夫也不良”(品行恶劣)的统治者。诗以动植物起兴,暗含着陈国这些统治者如动植物一样,现出诗人对罪恶统治的鄙夷之情和痛斥之意,这在当时,乃至现代,都具有进步意义。
《墓门》的理解,关键点在搞清楚“夫也不良,国人知之”指的是谁?既这个被本诗所控诉的坏人,到底是陈国统治者中的哪一位?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其他的一切便迎刃而解。历来对本诗的理解,分歧也正在于此。
《毛诗序》指出:“《墓门》,刺陈佗也。”陈佗是谁?春秋时期陈国陈文公之的儿子。陈文公死后,陈佗之兄陈桓公(名鲍)继位。《左传·桓公五年》记载:“陈侯鲍卒(陈桓公死了)。再赴也(发了两次讣告,表示不正常)。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即太子,陈佗的侄子)免而代之,公(桓公)疾病而乱作。”
大概意思是,陈国统治层在陈桓公生病快死的时候比较乱,作为叔叔的陈佗,在陈桓公生病期间,不仅杀了侄儿,即太子免,而且连发两次讣告以制造乱局。陈桓公死后,这个陈佗便自立为君,陈国由此大乱。后来,蔡国替陈国主持了公道,出兵平定陈佗乱,终于诛杀了陈佗这个坏人。
据《毛诗序》,这首诗就是针对陈佗而发的,“坏人”即陈佗。本来很清楚的一桩公案,却由于《毛诗序》中有“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数语,让后代解诗的“徒子徒孙”们开始掐架。为什么呢?因为有人据此认为“坏人”是陈佗的师傅。
汉代郑玄的《郑笺》说:“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按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唐代孔颖达的《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经过这样的曲解,这首诗的矛头所向就从陈佗转到了他的师傅身上。
既肯定陈佗为窃国弑君之元凶,罪莫大焉,而又归咎于师傅之不良,期望陈佗诛退恶师,悬崖勒马。这种荒谬的伦理逻辑只能暴露出郑谐与孔颖之流为统治者开脱罪责的意图:统治者即使有弑逆之行,也要让别人为之承担罪责。若如此思路读诗,则与诗意相去甚远了。
墓    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注释:1、墓门:墓道的门。一说陈国城门。2、棘:酸枣树。3、斯:析,劈开,砍掉。4、夫:这个人,指所讥刺的人。5、不已:不止。指不改恶行。6、谁昔:畴昔,往昔,从前。然:这样。7、梅:梅树。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8、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萃:集,栖息。止:语尾助词。9、讯:亦作“谇”,告诫,劝谏。10、顾:管,在意。11、颠倒:跌倒。一说国事纷乱。予:我。一说相当于“而”。
《墓门》短小精悍,四字齐言的诗句斩截顿挫,传达出指斥告诫的口吻,运用顶针及象征手法,在率直指斥中不乏含蓄深沉。特别是诗以《墓名》为背景,使人在一展眼处,便深刻体会到这首诗的强烈劝诫讽刺之意。
墓门长着酸枣树,操起斧子砍掉它。
那人不是良善辈,国人无不知晓他。
知道他也不改正,从前就是这德行。
墓门之前长梅树,猫头鹰在树上住。
那人不是良善人,唱歌劝他要醒悟。
劝勉告诫他不顾,大难临头思我言。
《墓门》中的“坏人”,不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因为“夫也不良,国人知之”,国人(批评者)早都知道这个人是“坏人”,有一种现在“果然如此”的先知先觉优越感。更有先见之明的是诗的作者,以一种依老卖老的口气说:“讯予不顾,颠倒思予”,那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神情,跃然纸上。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