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的那些旧事
贵州仁怀茅台自古出烧酒。旧时茅台镇酿酒作坊通称为“烧房”。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道光23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三家烧坊的历史
在众多烧房中,“成义”、“荣和”、“恒兴”三家最有影响力。这三家茅台镇最大的酒坊呈三足鼎立之势。
三家烧坊中,历史最悠久的是成义(始创于清咸丰末年),口碑最好的是荣和,产量最高的是恒兴,对应三家老板的姓氏,分别是华茅、王茅、赖茅。
1879年(清光绪5年),仁怀县大地主石荣霄(本名王荣,过继石家)、在茅台村与“王天和”盐号老板王立夫、孙全泰合股开办烧房。是时,1912年(民国初年),孙全泰退股,'荣泰和'烧房改名为'荣和'。
1915年(民国4年),1915年,“王茅”与“华茅”统称“茅台酒”参展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结果被评为国际名酒,获奖牌奖状。获奖之后,“成义”、“荣和”两家为奖牌归属相争,官司由仁怀县商会一直打到贵州省公署,1918年,省政府最后以折中的方式下达裁定书:金奖的奖状、奖牌由仁怀县商会保存,“成义”、“荣和”两家作坊均可在其产品商标上冠以“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30年代后期,'荣和'字号中的另一股东退出股份,'荣和'烧房由王荣之孙王泽生独家经营。第四代传人王秉乾贵阳读书毕业回家后,逐渐介入了'荣和'烧房的经营管理,茅台酒产量也逐步上升,所产酒主要销售重庆、遵义等地,扩展了茅台酒声誉。
1944年'荣和'烧房失火,厂房及设备尽毁。此时其父王泽生染鸦片成瘾,无有心思打理酒厂事,王秉乾尽其所能筹措资金重建厂房,购置酿酒设备,招收生产工人,很快恢复了生产。次年王泽生亡故,王秉乾主持'荣和'烧房,直至1950年。
王秉乾民国年间曾任茅台镇镇长,茅台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仁怀县治中枢镇中心小学校长,为发展桑梓教育做出了贡献。
华茅由华氏家族创办,华家是云贵一带的大商家。到了华联辉这一代,盐业生意做得更是风生水起。华联辉的母亲是茅台人,从小喝“茅酒”长大。1862年,华联辉回到茅台镇,出资重建了一座酒坊——成义烧坊,并且遍寻失散的茅台酿酒工人返回茅台镇酿酒,复原了茅台独有的“回沙”酿酒工艺。
华联辉的儿子华之鸿非常有生意头脑。他将“成义烧坊”出产的好酒以“华茅”为标识,提高酒质,广为宣传,并通过自家经营的文通书局,将华茅酒卖到了成都、重庆、昆明等地。
到了华联辉之孙华问渠的时代,他扩大了成义酒坊的规模设备,年产量达到四万多斤,达到建厂数十年最高纪录。
赖茅的历史则比王茅、华茅要短,直到1929年,银行家赖永初才与朋友周秉衡合伙开办“衡昌”烧坊。赖茅起步虽晚,但后来居上。
赖氏家族在贵州地区有诸多钱庄银号,可谓富甲一方。到了解放前,赖家的银行遍布西南5省甚至香港也有分号。赖永初看重了白酒保值、增值的独特“资本属性”,开始运作白酒生意。
1941年,赖永初收购衡昌烧坊全部股权,衡昌烧坊改名“恒兴烧坊”。在强大资金支持和金融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帮助下,恒兴烧坊一跃成为茅台镇著名的酒坊之一。再后来,赖永初首创以姓氏为品牌的“赖茅”,并设计了飞鹰牌赖茅商标。
三家烧坊老板的结局
(毛泽东主席以茅台酒招待外国友人)
1980年代,茅台酒厂抢注了“华茅”、“王茅”、“赖茅”三个商标,从此,三个茅台酒的真正传人,再也不能染指自己家族曾经创办的名号。
2009年8月17日,国家商标总局最终裁定:驳回贵州茅台酒厂的申诉,'茅台前身-王茅'嫡传后人拥有相关知识产权,并合法享有1915年巴拿马金奖荣誉。
2013年,在1951年《仁怀县法院判决书》、2009年国家商标总局《裁定书》的基础上,'王茅'嫡传后人历经多年申诉,终于在2013年获取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立'贵州王茅酒业有限公司',由此结束了多年众多冒牌侵权'王茅'产品之乱象。'贵州王茅酒业有限公司'唯一合法可与'国酒茅台'共享1915年巴拿马金奖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