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百万就业人口“迁居”北三县!

11月29日,北京日报发文《城市副中心五年规划首次对接北三县》,在这篇文章中,北京市提出“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要和北三县规划对接”,并推进交通、生态、公共服务、产业等方面联动发展。
最重要的是,在这篇文章报道中,北京市针对北三县地区的发展模式首次提出了明确要求:

推动跨区域实现职住平衡,就业与居住空间的匹配融合。

所谓的“跨区域职住平衡”,意思就是“工作在通州,居住则在北三县”,通州+北三县实现“跨区域职住平衡”,北三县地区将真正以“副中心生活服务区”的身份来定位和发展自己。
那么为什么北京要让工作在副中心的人,选择在北三县地区来居住呢?
我们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通州副中心主要以“产业发展”为主,未来不再大规模新增住宅用地,而是要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来开发产业和增加绿化空间,大幅度提高通州的GDP水平。
通州目前的GDP仅有不到1100亿,产业发展空间还非常巨大,必须要把更多的土地资源用来优先发展产业,不会再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
在这种背景下,通州新增的大量就业人口只能选择北三县地区居住。
第二,北京常住人口要严格控制,并长期保持在2300万以内,将部分常住人口分流到北三县地区,是一个关键的手段。
随着通州就业人口的增长,如果选择在北京地区居住,就会让北京常住人口出现暴涨,只有推动这部分人去北三县居住,就可以实现既控制了常住人口,同时不影响经济增长
因此,“跨区域职住平衡”对于通州的产业发展,乃至北京城市的人口控制战略实现,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对于北京来说,是“一箭双雕”,经济增长和人口控制同时实现,相信这将会成为北京和环京地区协同发展的核心模式
但是要想让工作在通州的就业人口,自愿选择在北三县地区居住并不容易,毕竟北三县的整体配套差距比较大。
北京本次提出,未来五年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交通要“一体化发展”,除了已经确定的“京唐城际”和“平谷线”,未来还要推动M101号线去大厂潮白。
同时还要推进一批跨区域道路建设,包括打通“厂通桥”,西延“神威大街”入通州等,保障北三县居住人群的快速通勤和出行便利。
第二,教育和医疗“加强合作”,支持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与北三县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统筹布局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

目前大厂已经有了“人大附中”和“北京五中”,香河有了“景山学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公立北京优质学区在北三县布局。
第三,产业互动,有望推动“自贸区政策”向北三县延伸。
北京市提出,要和北三县共建产业园区项目,推动张家湾设计小镇、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等与北三县特色小镇产业集群功能联动。
而副中心是有自贸区政策的,未来在和北三县产业联动,政策协同上,会不会带动北京自贸区政策向北三县延伸,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所以北三县地区要想成真正的“副中心生活服务区”,生活服务配套建设是核心,产业发展反而并不重要。
很多人以“北三县没有产业”来否定北三县的区域价值,是没有看懂北三县的发展定位:北三县的真正定位是“生活服务区”,而不是“产业集中区”。
北三县的核心任务就是“服务副中心,配套副中心,满足副中心”,一切以副中心的发展为核心目标。
所以北三县的发展和副中心的发展是“捆绑在一起”的。
那么为什么北三县的“楼市”目前依然没有太大起色?我们认为,关键的问题出在“副中心”,副中心目前的“产业发展”还没有明显进步。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来通州的人和企业,还太少。
在过去三年,副中心的大量建设都集中在城市配套上,比如城市绿心公园,环球影城乐园,北京市政府办公大楼等。
而在产业发展层面,副中心还没有发力:2019年通州区的GDP规模才有1060亿,说明通州只是建设了一个“空壳子”,里面大量的企业还没有入住,自然也就没有带来大量的就业人口。
下一步通州区的核心任务,就是“招商引资”,吸引北京市属企业大量入驻北京城市副中心,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给与通州“更好的优惠政策”。
预计2020年年底-2021年年初,国家将出台《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有可能会给入驻通州的企业解决“用地、住房、人才落户、税收”等问题,吸引企业大规模落户通州。
所以我们判断,2021年将会有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开始落户“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250万平米的写字楼空间将会逐渐“满员”。
同时随着环球影城开业、张家湾设计产业园、宋庄产业园及西集产业园等陆续开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产业时代”将会开启:
2021-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会新增10-20万就业人口。
2023-2025年,就业人口将会新增到40-50万。
2025-203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新增就业人口将会达到80-100万人左右。
“跨区域职住平衡”战略推动下,未来十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有“百万人口住北三”的超级人口红利逐渐形成。
2021年,环京楼市“暴击”北三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