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兵团覆灭后,杜聿明还不积极突围,在等什么?
1948年12月15日,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华东战场长江以北只剩下了一个国军重兵集团,这就是杜聿明率领的邱清泉第二兵团和李弥十三兵团,这时候孙元良的十六兵团因为他急于突围,已经烟消云散了。两个兵团加上从徐州撤退时携带的机关人员、学生等,这时候大约还有二十万人,被包围在了陈官庄地区,进退不得。
在从徐州撤退的时候,杜聿明曾经反复跟校长说过,撤就不能打,打就不能撤,委员长同意之后他才率三个兵团放弃徐州,向西经萧县、永城、蒙城、阜阳这个路线撤退,但没想到的是,在他出了徐州之后,才过了萧县,委员长的催命电报就来了,坚持要他马上转而向东南方向攻击前进,速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聿明召集三个兵团司令一番商量之后,最后还是决心服从命令。
结果众所周知,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给黄维兵团解围不成,自己反而被包围在了陈官庄、青龙集一带。一开始,杜聿明主张突围,委员长要求他们迅速增援黄维兵团,第二兵团和十三兵团每天轮流派部队向东南方向攻击,但是始终无法突破解放军的阻击阵地。到黄维兵团全军覆没之后,杜聿明集团的出路就成了下一个问题。
但到这时候,杜聿明反而并不着急突围了。因为杜聿明认为,这时候最好的突围时机已经过去了,如果外围没有国军其他重兵集团接应,光靠他剩下的两个兵团,也是突不出去的。所以,杜聿明又给委员长提出了几个方案,其中一个是抽调胡宗南集团和华中白崇禧集团,全力增援,在淮海地区与解放军进行总决战。
委员长倒是不反对这个方案,可问题是不要说胡宗南集团在西北被一野死死的拖着,根本走不脱,稍微近一些的华中白崇禧集团,委员长反复劝说,白崇禧就是拒绝抽调部队增援。委员长退而求其次,要求将原本驻扎在宜昌、沙市一带的宋希濂十四兵团调来增援,部队都开始在武汉上船了,又硬被白崇禧堵回去了。
既然外面已经没有希望增援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办法了,空军空投粮弹,待部队整顿之后,全力突围。这时候,杜聿明和委员长反复磋商,商量出来一个办法,决心在12月20日开始执行,也就是空军空投粮弹和毒气弹,为突围做准备。为此,空军司令部一个参谋携带委员长的亲笔信于19日乘飞机降落在陈官庄,做最后的联络准备。
但天公不作美,就在杜聿明集团已经粮弹两缺、必须经过补充才能突围的时候,从19日晚上开始,连续下了十天雪,一直下到12月28日。那个来送信的参谋,也被一并困在了陈官庄,一直掉雪停了之后才飞回南京复命。而在这十天里,解放军在经过碾庄和双堆集两次大战之后,一边用部队监视杜聿明集团,一边轮换部队进行战场休整,而杜聿明的部队在包围圈里的日子很难过,粮食越来越少,连取暖的柴火都没有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杜聿明在从徐州撤离的时候,要求部队轻装,所以只携带七天的补给,准备到阜阳之后再补给,所以随军携带的补给物资数量不足。原计划五天就从徐州撤到阜阳,结果是三天才走到萧县与永城之间的陈官庄,就被包围在了这里,从此就是坐吃山空,每天只能白白消耗。好不容易决心突围了,又碰上十天大雪,空军无法出动,杜聿明这边也就无法突围。
等到12月28日雪停了之后,杜聿明又开始和南京商量突围的事情。但因为之前被包围的这些天部队冻饿已极,必须经过补充才能有体力进行战斗和突围。杜聿明提出,让空军连续空投十天,补充物资,然后提供空中掩护,部队才能突围。南京要求在1月5日就突围,最后还是拖到都8日了,还没有开始突围,而解放军原定6日开始总攻,还等了两天,8日才开始总攻。
一直到10日,杜聿明才下令突围,结果是仅仅用了两天,二十万人左右的部队就灰飞烟灭了。王耀武曾经说,就是放五万头猪让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五万国军却三天就被解放军全部消灭了。这次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更惨,杜聿明的二十万人,在解放军总攻之后,只坚持了两天,就全军覆没了,只有极少一部分人突围出去,大部分直接当了俘虏。
而杜聿明所不知道的是,正是他被困在陈官庄的这几天,南京的政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委员长不仅没有能够把杜聿明解救出来,他自己的位置这时候也已经摇摇欲坠,最后是在内外压力之下,不得不在元旦通电全国,宣布下野,总统职务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他自己直接去了溪口镇,继续遥控。这样一来,李宗仁指挥不动,也就无法集中资源增援杜聿明集团了。
杜聿明后来说,他当时的另外一个想法没敢公开说,就是他在被包围的时候思想上比较消极,认为必败无疑,一方面是认为突围突不出去,另一方面,他也觉得和谈才有出路,但这个话他没有办法公开说,只能自己等着南京去决定。所以,从黄维兵团覆灭到最后下令突围,杜聿明在包围圈里始终非常消极,就是在等着南京的变化。只是委员长下野,也没能够挽救他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