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与评析】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丰收
本文作者:岑群
执教:杭州天水幼儿园孙玲
活动实录:
活动目标:
1能听辨特定音色“叮叮”。
2能使用响板敲打固定节奏。
活动准备:
布球、响板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松鼠的律动
教师带领幼儿做小松鼠的律动进入活动室,引入活动。
二、感受曲式
(一)A段:感受、听辨特定音色“叮叮”。
(教师: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出来玩,请小松鼠听一听,森林里有什么声音?
幼儿:有“叮叮”声。
教师:请你听音乐,音乐里面有没有“叮叮“声?)
1.请幼儿欣赏音乐,在音乐出现“叮叮”声时把双手举起来(表示在采摘栗子)。
2.发给幼儿小布球“栗子”,请幼儿在听到“叮叮”声时做出松鼠吃“栗子”的动作。
(重复练习两次。)
(二)B段:随音乐自由舞动(洗澡)
(教师:小松鼠采摘到栗子后心里高不高兴啊?来,小松鼠和松鼠妈妈来洗个澡吧!
教师带领幼儿在B短音乐伴奏下自由扭动表现出洗澡的动作)
二、出示十六宫格,感受节奏
1.教师用手指按节奏点在每个宫格上,一个宫格为一拍,提示幼儿注意。
(教师:请你听一听,“叮叮”出现在第几个格子里?
幼儿:出现在第二个格子里。
教师:一个格子里出现了多少个“叮叮”?
幼儿:两个“叮叮”。
教师:拿应该一个格子里放两块小磁铁做“叮叮”的标志。)
2.完成十六宫格的布置后,教师在音乐伴奏下用手指按节奏指十六宫格,一个宫格一拍,提醒幼儿在出现两块小磁铁的第二格拍手(两次)。
3.发给幼儿响板,用拍手的方法在音乐伴奏下学习拍打节奏(在第二宫格出现特定声音“叮叮”时拍打两次响板。重复练习两次。)
三、完整欣赏音乐
1.教师引导幼儿完整欣赏音乐,提醒幼儿A段时,在出现特定声音“叮叮”处拍打两次响板,B段时,自由扭动跳起“栗子的丰收舞”。
2.结束活动。
活动评析:
杭州天水幼儿园是一所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为教学特色的幼儿园,在朱园长的细心组织下,我们小组有幸观摩了该园的五节奥尔夫音乐教育研讨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育不是不要知识、技能和表演,但它主要的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诸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我曾经接受过奥尔夫音乐教学的一些教学游戏的培训,但真正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却没能深入去了解。各种原因也让我一直没能在教学实践中去实施,这一直是个遗憾。带着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最基本最浅显的理解,我选出孙玲老师组织的小班活动《丰收》做一定的评析。
孙玲老师在组织这一活动时,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去森林玩的情境引入活动,然后小松鼠采摘栗子、小松鼠吃栗子、小松鼠洗澡这样的环节让幼儿在情境游戏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节奏,再以十六宫格的形式让幼儿进一步学习拍打节奏的技能,最后再让幼儿运用学习到的技能在音乐中完整的表演这样的一个线索来进行。首先,我认为在游戏情境中开展活动很贴切幼儿的年龄特点。其次,从5节观摩到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来看,这应该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一个基本模式,孙玲老师较好的完成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思路较清晰。
针对以上的两点我做了较深入的思考,有了一些想法:
1.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情境应如何去关注?
这一活动中,游戏情境故事性不强,环节不够流畅,情境的完整性较欠缺。如在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来到森林后,请幼儿听音乐,找出“叮叮”声——听到“叮叮”声后幼儿举手——听到“叮叮”声,幼儿做“吃栗子”的动作等,各环节的转换间教师只是做简单的交代,甚至转换比较突然。如果能够以了来到森林——听到了什么?栗子成熟掉落地上的声音“叮叮”——小松鼠采摘栗子“叮叮”——小松鼠吃栗子“叮叮”这样的情境线索去开展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应该更饶有趣味,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角色的代入感更强烈,从而更主动的投入活动中。这样的问题是活动环节中细节的处理问题,也表达着教师引领幼儿怎样去感受音乐的态度,是教师在按着一定的模式带领幼儿去感受音乐呢?还是教师和幼儿一起享受这感受音乐的过程?
2活动中如何体现引导幼儿“最直接的感性表现”?
在乐曲中,A段音乐着重在与让幼儿感受和听辨特定的音色“叮叮”,并有一定的节奏练习;B段音乐是一段节奏欢快的音乐,应该是让幼儿自由的、随意放松的表现出丰收后的欢快心情。“洗澡”不可否认是丰收后的一种快乐的表达形式,但教师以这一内容B段的主题未免牵强。首先,从幼儿的心理出发,丰收后,小松鼠想唱歌、想跳舞,想和同伴蹦一蹦、跳一跳,想在地上打个滚……,但是,老师说:小松鼠们来洗澡吧!所以,其次,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意志或者按照原定的活动设计,直接告知幼儿:栗子丰收后小松鼠来洗澡吧,洗澡是怎样的动作呢?这样的命题,让幼儿失掉了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再充分表达音乐的机会。如让幼儿体验音乐的欢快,感受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小松鼠高兴的时候会怎样?你想怎样?尽情的扭一扭,跳一跳吧!
3拍打节奏的技能和知识点的学习和游戏情境创设的设想。
这也和应该怎样创设游戏情境的问题有关。在进行节奏的拍打练习、掌握相关技能的学习环节中,教师按照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固定模式,中断“栗子丰收”的游戏情境,转入十六宫格的节奏学习:让幼儿认识十六宫格,引导幼儿认识特定音色的位置、次数,然后拍手练习,再拍打响板练习。我设想这样的思路:延续“栗子丰收”的情境,十六宫格的图谱以十六个小篮子的形式出现,请幼儿听一听,哪一个小篮子掉进来小栗子?掉进了多少颗?小松鼠要吃栗子,要走到哪个篮子跟前才能吃到栗子?吃多少颗?小松鼠咬栗子时会发出很清脆的“叮叮”声,让妈妈听听,哪一只小松鼠吃得最香?(响板的练习)。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小班幼儿去了解音乐的知识点,掌握表演必须的技能是不是让幼儿更觉得生动有趣呢?
4对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思考。
再贴一遍有关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奥尔夫音乐教育不是不要知识、技能和表演,但它主要的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诸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观摩了5个奥尔夫音乐活动,理解奥尔夫音乐活动有一定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后,再通过十六宫格来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但我认为在这些活动中,当教师着眼于活动模式、活动程序完整性的同时,幼儿的主体意识却被忽略了,看到的幼儿在活动中理性的接受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达音乐等等,诸如奥尔夫音乐所表述的“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诉诸感性;发挥即兴性、幻想性和创造性等等基本原则却缺失了。
对奥尔夫音乐的理解我想我还是很浅显的,但是,音乐是身心的享受,教师应该和幼儿一起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幸福感受。
再想,奥尔夫音乐教学也好,蒙氏教学也好,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都有其优秀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照搬照套的教学方法就会远离幼儿。教师的智慧、思考是让这些优秀的教育理念得以最大价值的付诸于实现的保证。
★★★★★★★★★★★★★★★★
精彩回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