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脘痛,还是三合汤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濡养,是脾胃肠病证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中医学“胃脘痛”进行治疗。
三合汤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 3 方组成,故名为“三合汤”。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主治肝气郁滞,寒凝胃脘所致的胃脘痛。高良姜本热,温胃散寒。香附苦甘性平,乃血中气药,利三焦,解六郁,通行十二经,止诸痛。二药合用则通利中焦,祛寒止痛之效著。百合、乌药共组之百合汤,主治诸气膹郁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降泄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行气散寒,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二药相合,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可防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故本方更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之证。丹参饮由丹参、檀香、砂仁 3 药组成,尤重活血行气,止心胃诸痛。其中丹参气平而降,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檀香辛温,调脾肺,利胸膈,能引胃气上升,为理气要药; 砂仁辛温香窜,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3 药相合,既能祛瘀滞,又能理胃气,再兼丹参功同四物,故对久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衰的胃脘痛,尤为奏效。
患者1,胃脘痛七八年之久,时轻时重,每于受凉或情绪波动反复,1 年前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服过多种西药不效,近 10 天疼痛加重,夜间明显,大便溏薄,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弦。辨证为寒凝脾胃,肝郁气滞,治疗用三合汤加理中汤、佛手 10g、香橼皮 10g,温中散寒,疏肝止痛,7 剂后疼痛大减,再服 7 剂,诸证告愈。
患者2,女,53 岁,2012 年 12 月 20 日初诊。主诉: 胃脘疼痛时作 10 余年,患者 10 年前因情志不畅后出现胃脘胀痛,呈阵发性,伴嗳气,时有泛酸,平素畏寒怕冷,纳尚可,间断服用奥美拉唑、三九胃泰等药治疗后,效果不理想,每遇情志刺激及饮食生冷即发作,秋冬尤甚。舌暗淡,苔白,舌下脉络迂曲,脉弦细。胃镜检查: 浅表 - 萎缩性胃炎。中医诊为胃痛,辨证属气滞寒凝证。治当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方用加味三合汤。处方: 黄芪 18g,桂枝 12g,白芍 15g,高良姜12g,香附 15g,丹参 12g,檀香 6g,砂仁 12g,百合 24g,乌药12g,蜜枇杷叶 12g,煅瓦楞子 30g,炒麦芽 15g,炙甘草 3g。水煎服,每天 1 剂,分早晚 2 次温服。二诊: 患者自诉诸症减轻,胃脘偶有不适,遇情志不畅及寒冷未见明显加重。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继服 14 剂,诸症悉除而痊愈。
本文节选自2014 年11月第 30 卷第 11 期《湖南中医杂志》之《加味三合汤治疗气滞寒凝型胃脘痛 30 例》;2012 年 第40 卷 第11 期《中国临床医生》之《名老中医临床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