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八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第二编
第六章
读者想会注意到,设资本设备并非不合时宜,而只是暂时过剩,则实际使用者成本与正常使用者成本(即设备并不过剩时之使用者成本)之差别,须看过剩设备在什么时候可以预期吸收完毕这段时期之长短而定。故设资本设备之年龄参差不齐,每年皆有一部分设备达到不堪再用之地步,则除非过剩量异常庞大,否则边际使用者成本不会大跌。在一般性的经济衰颓时期,边际使用者成本之大小,须看雇主们对不景气可以持续多久这一点作何预期
而有改变。故经济情况开始好转时,供给价格之提高,也许一部分即由于雇主们修改其预测,以致边际使用者成本急剧增加。
有人说,设雇主们联合起来毁灭过剩设备,则除非把全部过剩设备都毁灭,否则不会达到所求结果——提高价格。雇主们之意见则反是。但使用者成本这一个概念可以说明:如果把剩余设备毁灭一半,则也许可以立刻把价格提高;因为此种政策可以缩短过剩设备吸收完毕之时期,故可提高边际使用者成本,因之增加当前供给价格。故雇主们心目中,似乎隐隐有使用者成本这个观念存在,虽然他们并没有把这个观念明白说出来。设补充成本甚重,则当资本设备有过剩时,边际使用者成本将甚低。又
当资本设备有剩余时,使用者成本及原秦成本之边际值,似不致于太超过其平均值。设以上二条件皆满足,则过剩设备之存在,很容易使雇主们净赔,也许净赔甚大。事实上并不是当过剩设备吸收完毕时,净赔即一跃而变为正常利润;而是当过剩设备逐渐减少时,使用者成本逐渐增加,边际原素成本与使用者成本之和,与平均原素成本与使用者成本之和,二者之差,亦逐渐
增加。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第6 版第360 页)中,把一部分使用者成本,用“设备之额外折旧”这一个名义,包括在直接成本之内。但他并没有指出,这一项如何计算,其重要性又如何?皮古教授在《失业论》中明白假定:在通常情形之下,边际产量所引起的资本设备之负投资可以忽视。他说(第42页)“设产量不同,则设备之折旧以及职员之开支亦可随之而不同,但我们

忽视这些差异,因为一般说来,这些差异是次要的”。②在生产边际上,资本设备之负投资为零,——这一个观念,实为近来许多经济理论所共有。但如果想要说明,一厂之供给价格,到底是什么含义,问题便随之发生了。

由上所述,如果资本设备搁置不用,则此设备之维持费往往可以减低边际使用者成本;一一当雇主们预期不景气可以持续很久时为尤然。但是,很低的边际使用者成本,却并不是短时期必有的特征,而是(a)由于资本设备之性质特殊,如果搁置不用,其维持费甚高;(b)由于该短时期不在均衡状态,故资本设备很快趋于不合时宜,或过剩甚多。设有一大部分设备尚相当

新,则过剩之严重性更加剧。设为原料品,则使用者成本之必须计及,乃人所共知;设一吨铜在今日用完,明日便不能再用,故该吨铜留待明日使用所可能有的价值,必须计算在边际成本之内。但铜只是一个特例而已,凡使用资本设备从事生产时,皆
有类似情形发生。把原料与固定资本严格划分,使用原料所引起的负投资必须计及,但使用固定资本所引起的负投资则可忽略,一一这个假定与事实不符,尤其是在正常情形之下。因为在正常情形之下,每年皆有若干设备,陈旧不堪再用,必须重置;设备之使用,即所以缩短必须重置之日期。使用者成本与补充成本这两个概念,有一个优点,即二者同样适用于运用资本(Working capital)、流动资本(Iiquid capital)与固定资本(fixed
capital)。原料与固定资本之重要差别,不在于二者对使用者成本及补充成本之感应性不同,而在于下列事实:即流动资本之收益只有一次,而固定资本因为有持久性,只能逐渐用完,故其收益为一列数,此列数之各项,由各期之使用者成本与所获利润构成之。② 最先用的资本设备之使用者成本,未必与总产量无关(参阅下文);换句话说,在整个使用者成本曲线
上,使用者成本也许随总产量之改变而改变。
第七章
在上一章中,我们已对储蓄与投资二者下了定义;根据我们定义,二者必然相等,因为从社会全体看来,二者只是同一事物之两面。但有若干当代 学人(包括写《货币论》时代的作者本人在内),对此二名词下了特殊定义, 依照他们定义,二者不一定相等。更有些人先假定二者也许不相等,但在讨 论之前,根本未对这两个名词下过定义。兹为使以上讨论与他人对此二名词 之讨论发生联系起见,乃将这两个名词之种种流行用法加以分类,也许有助 于读者。
据我所知,大家都同意,所谓储蓄是等于所得减消费。如果储蓄之意义不是如此,一定非常不方便,而且容易引起误解。对于何谓消费支出这一点, 各家意见亦并无多大出入。故各家名词用法之所以不同,不出二途:或由于 投资一词之意义不同,或由于所得一词之意义不同。
先论投资。在通俗用法中,所谓投资,往往指一个私人或一个法人购买一件新的或旧的资产。偶而投资一词,专指在证券市场上购买一件资产,不 过我们对购买房产、购买机器或购买一批制成品或半制品,都一样称为投资。 一般说来,所谓新投资(以别于再投资),是指从所得之中,购买一件资本 资产(capital asset)。如果我们把出售一件投资作为负投资,则我的定义
与通俗用法相符,因为旧有投资之交换,一定互相抵消。我们固然必须顾及债务之产生与清偿(包括信用或货币数量之改变),但从社会全体而论,总 债权之增加或减少一定恰等于总债务之增加或减少,故在讨论总投资时,这 个因素已经互相抵消掉了。由此,如果通俗所谓所得相当于我之所谓净所得,
则通俗所谓总投资相当于我之所谓净投资,——净投资乃一切资本设备之净增益;至于旧有设备之价值损失,凡属净所得之计算范围者,皆已扣除净尽。 投资之意义,既包括一切资本设备之增益,不论所增者是固定资本、运 用资本或流动资本;故除了投资与净投资之区别以外,如果投资之定义仍有 重大差异处,则必由于有人之所谓投资,并不包括一切资本设备之增益在内。
今以郝特雷氏为问。郝氏对流动资本之改变,即对未出售存货量之意外的增加或减少,非常看重。他提出了一个投资之定义,把这种变动摈斥于投 资之外。在这种情形之下,所谓储蓄超过投资,实即未出售存货量之意外增 加,亦即流动资本之增加。郝氏未能使我服膺:何以应该着重这个因素。郝 特雷氏之说,把所有着重点都放在如何矫正不测之变这一点上,而忽视意中
(不论预测是否正确)之变。郝氏认为雇主在决定其生产规模时,今日产量之所以与先一日不同,即参酌其未出售存货量之变动而定。设为消费品,则 未出售存货量之变动,对雇主所作决策,自然有重大影响。但是影响雇主之 决策者还有其他因素,我看不出有什么目的摈斥后者。故我宁愿着重于有效
需求之全部改变,而不仅仅着重干有效需求之局部改变一一即反映上期末出售存货量之增减者。而且,设为固定资本,则未用能力(unused capacity) 之增加或减少,就影响生产决策这点而论,其效果与未出售存货量之增减相当。我看不出郝特雷氏之法,如何处理这至少是同样重要的因素。
也许奥国学派所谓资本形成与资本消费,其意义与以上所谓投资与负投资,或净投资与净负投资之意义不同。在某种情形之下,如果根据我们定义, 则资本设备之价值,显然并未减少,但在奥国学派看来,据说可以发生资本 消费。无论如何,我尚未发现有任何地方,把此二词之意义明白说明。例如, 生产时期延长时,即有资本形成之发生,——这一句话,实在并没有把我们 的知识推进多少。
设所得之意义不同,则储蓄(等于所得减消费)之意义亦因之而不同; 兹进而讨论由于所得之定义不同,所引起的储蓄与投资之不相等。我自己在 《货币论》中对这些名词之用法,即是一例。我在上面(第六章第一节末段) 解释过了,《货币论》中所谓所得,与我现在所谓所得不同,因为在计算前者时,我并不以实得利润作为雇主之所得,而用(某种意义的)“正常利润” 作为他们的所得。因之《货币论》中所谓储蓄超过投资,实在是指:在其当 前生产规模之下,雇主从资本设备之所有权上可以取得的利润,少于正常利 润。《货币论》中所谓储蓄超过投资之数扩大,意思是指:实际利润正在减 低,故雇主们有缩小其产量之动机。
我现在认为:就业量(亦即产量与真实所得)由雇主决定,雇主之动机, 乃在设法使其现在的及未来的利润成为最大量(雇主有某种设备,该设备有 某种寿命,雇主设法在此寿命年限之内,从该资本设备上取得最大报酬,使 用者成本即由是而定);可以使雇主利润成为最大量之就业量,则定于总需 求函数;后者则又定于雇主在种种假设之下,预料从消费及投资二者,可以 取得之收益(pro-ceeds)。在《货币论》中,所谓投资减储蓄(二者皆依 彼处所下定义)之差额改变,实指利润改变,但在该书中,我没有明白划分 预期结果与实得结果。①当时我认为,如果投资与储蓄之差额改变,则产量亦 随之改变,前者为后者之原动力。我现在的新说,虽然我自以为比较正确, 比较有启发性,实在只是旧说之自然演进。如果用我《货币论》中所用语言 减储蓄之差额将增加,则雇主将增加其就业量与产量。旧说与新说都想指出, 就业量乃决定于雇主所预期的有效需求;《货币论》中所谓投资减储蓄之差 额扩大,亦即有效需求增加之一种指示。有了新说以后,再回首过去,觉得当时那种说法非常纷乱,非常不完全。 依照罗伯森(D.H.Robertson)氏定义,则今日之所得等于昨日之消费 加昨日之投资,故彼所谓今日之储蓄,乃等于昨日之投资,再加昨日消费与 今日消费之差。故在他定义之下,所谓储蓄超过投资,在我的定义之下,就 是昨日之所得超过今日之所得。故他所谓储蓄超过投资,与我所谓所得正在 降低,意义完全一样;换句话说,他之所谓储蓄过多,恰等于我之所谓所得 降低。设今日之预期,常决定于昨日之实得结果,则今日之有效需求,将等 ① 大于此数,如果雇主预期在未来某时,收入可以超过正常数,但此种情况又不 能维持长久,故不值得— —或没有时间——生产新的资本设备。把每一个可能的未来 预期收入折为现值,其中最大者即等于当前的 使用者成本。于昨日之所得。故罗伯森氏所用方法,虽然和我不同,但是我们二人,都想 区别所得与有效需求二者,①——在因果分析上,这是异常重要的区别。
小贴士:
(0)

相关推荐

  • 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对应的投资成本是否可扣除?

    今天我在12366平台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感觉有点意思. [背景描述] A公司(内资居民企业)持有B公司(中外合资居民企业)35%股权,初始现金投资成本3.15亿元,B公司原实收资本:美元5100万元 ...

  • 门槛低还有钱拿!健康储蓄账户托管平台Lively与大型金融机构正面交锋

    "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了自己的财务健康而牺牲身体健康".这句话出自Lively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 Cyriac. 说出这句话时,Lively尚未成立,Alex Cyriac ...

  • [税筹探讨] 案例分享 股权转让后 消失的出资义务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税筹探讨] 再聊聊增资稀释股权那点事  认缴行不行?前面聊到,不公允增资转让股权背后,隐藏的往往是阴阳合同的桌底交底,多存在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中.如果交易一方是公众公司或者国企 ...

  • 悦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四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第三章 Ⅲ 总需求函数可置勿论,--这是李嘉图经济学之基本观念.百余年以来,我们所领教的经济学,都是以此观念为基础.李嘉图认为有效需求不会不足,马尔萨斯虽曾强烈反对,但是没有用, ...

  • 悦读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十八期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 我觉得生产时期(period of production)这一个概念,其主要用处就在这里.依我说法,假使必须把需求之改变,在n 个时间单位以前,通知一种物品,然后该物才能提供最高的 ...

  • 悦读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十一期

    III 消费倾向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函数,故一般而论,总消费量主要是决定于 总所得量(二者皆以工资单位计算),消费倾向本身之改变可以看作是次要的:如果承认这点,然则此函数之正常形状为何? 无论从先验的人性 ...

  • 悦读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九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编 第七章 Ⅱ 先论投资.在通俗用法中,所谓投资,往往指一个私人或一个法人购买一件新的或旧的资产.偶而投资一词,专指在证券市场上购买一件资产,不过我们对购买房产.购买机器或购买 ...

  • 悦读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七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第二编 第六章 附录:论使用者成本 使用者成本在经典学派价值论上之重要性,我想一向被人忽略了.关于使用者成本,还有许多话可说,但恐非此处篇幅所宜,与本书主题之关系亦较浅.但作为题 ...

  • 悦读I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十七期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 Ⅰ 在第三章第一节中,我们对总供给函数Z=φ(N)已经下了定义:所谓总 供给函数者,乃就业量N 与其相应产量之总供给价格之关系.就业函数 (employment function) ...

  • 悦读l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十期

    第十七章 利息与货币之特性 Ⅰ 从上面看来,似乎货币利率在限制就业水准这一点上地位很特殊,因为货币利率定了一个标准,要有新资本资产之生产,则其边际效率必须达到这个标准.骤看起来,这点真使人大惑不解.故 ...

  • 悦读l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十七期

    Ⅲ 我们现在已经把货币这个东西,引入因果关系中(causalnexus),这还是创举.货币数量之变动,如何影响经济体系,现在我们也已得瞥.不过,如果我们由此推论,认为货币是一种饮料,可以刺激经济体系, ...

  • 悦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十期

    Ⅴ 储蓄与投资之意义甚为直截了当,但相信储蓄可以与投资不相等者仍大有人在,这个道理我想可以用光学上的错视来解释:存款者与其银行之关系,实在是一种两面的(tWo sided)交易,而却误认为是一种一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