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杂谈:留香百世是清欢

荀慧生先生

文/无树

荀慧生先生斋名“小留香馆”,国画宗师吴昌硕先生还亲笔题写了匾额,“留香”这个雅号大概是他钦羡他的先祖荀彧而起的,因荀彧有“荀令留香”之美称,在荀慧生的著名戏剧《荀灌娘》里就有“曾祖荀彧声望广”、“莫负我荀家姓氏香”的唱词,也算一种印证。

荀慧生艺术的特点及影响,不用再多说了,有他自己的论述,也有评论家的总结,还有观众的品评,一种艺术能流传百年而长盛不衰,已经表明其为人们所喜爱、为历史所接纳的事实。纵观几千年历史,在从艺方面,书画两道流传千古的多,而以戏剧彪炳史册的却甚是寥寥,有也仅限于剧作家,而不是演员。原因很简单,在缺乏现代科技的情况下没有办法留下影像,也就湮没无闻了。而荀派京剧艺术突破了历史的局限,在大家纷呈的年代独放异彩,在现当代,也还拥有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是一个艺术家有为于时代的最好证明,也是历史回报艺术家的最好礼物。有剧评家说“留香如白香山”,白香山就是白居易,白居易自己说“士庶、僧徒、媚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稹说白居易的诗“牛童走马之口无不道”,都可见其传播之广泛,从荀派表现的人物以及口碑来看,以白香山比拟荀慧生,是很贴切的。

荀慧生《贵妃醉酒》

荀慧生不是京剧的创始人,也不是集大成者,抑或不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更不是推动京剧进行重大革命的人。他是一个演员,他的创新、发展完全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的创造、表现,他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实则未越雷池半步。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京剧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行动”,梅兰芳先生提出过“移步不换形”的观点,荀慧生也提出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原则,他可以把梆子和其他声腔引入京剧,可以把各种新奇好看的化妆、服装、道具充实舞台,但是京剧的板腔、配乐、固有程式都没有丝毫改变,他半路出家从河北梆子杀入皮黄,即使拥有“四大名旦”的盛名,而每每有人讥之为“梆子味”,但那是梆子味的京剧,而不是京剧味的梆子。我们应该感谢他引入了这个梆子味,使京剧唱腔丰富了,同时也拓宽了京剧的观众缘。他的出现,使京剧舞台上不仅有大家闺秀、名门淑媛,也让隐没于市井或人后的丫鬟、村姑、妓女得以堂皇亮相,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人物原来也有耀眼的人性光辉,甚至比烈女节妇更加贴近生活,其命运更易让人产生共鸣,而这些人物自有其“村言俚语”,现世的黄钟大吕竟是“雅不可耐”,不创新腔无以名状,荀腔即应运而生。

荀慧生《元宵谜》

荀慧生以花旦入行,苦心孤诣,与时俱进,达到文武昆乱不挡、唱念做打俱佳的境界,“萍踪所寄,处处欢迎”、“万头攒动,争看慧郎”,北京、上海两地都组织了名为“白社”的粉丝团,而且其中不乏社会名流。从1916年出科算起,至1927年就晋身“四大名旦”,后来而居上,超越了同时代很多资历更深的艺人,让人慨叹斯艺独为斯人而设。荀派艺术能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荀慧生把花旦“变淫媟为幽窈”的努力,让舞台形象健康向上,让戏剧故事符合公序良俗,让观众能从戏剧人物中咀嚼人生、明辩善恶、汲取力量。当其他演员或卖弄风情取悦观众以邀宠、或随意加入繁复做工以炫技的时候,他“寓刚健于婀娜中,一洗轻柔浮荡之弊”,时人评价他“英姿玉雪”,也是夸赞他为舞台带来的一股新风。旧时代的艺人还没有解决好为什么人服务这样严肃的世界观问题,其人品、艺品主要从他的艺术表现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去表现这样的方法论上考量。从这个意义上,荀慧生的艺术是追求进步和崇尚光明的,这也是荀艺能流传百年而长盛不衰的根本缘由。

荀慧生《荀灌娘》

荀慧生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并不刻意要开宗立派,但他以绝世才华、艰苦实践和过人锐气创造的艺术却卓然独立。他不为创新而创新,在他看来,本来就没有新旧,只有适不适合和合不合适。他最重视的是创造的人物能不能立得住,而一切唱腔、身段、动作都围绕这个人物而设,一切陈规、程式在人物、角色面前都属于从属地位。他一直强调“演人不演行”,在他的戏里,他从不强调青衣、花旦、刀马旦、闺门旦等等的区别,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化的,也都是鲜活的,即便是传统的青衣戏,也并不穿着一袭青衣,面目忧伤,而是曲尽婉转,充满灵气。每个艺术家都有其不同的生理条件、先天禀赋、性格爱好、成长经历,艺术强调和表现的就是个性,不个性无艺术,而个性化艺术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升华后又为大众所接受,成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面向大众的艺术不能是高冷的,其实梅、尚、程也并不高冷,他们都在自己的艺术领地内最大限度地做着贴近群众的工作,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扎根于大众,获得观众的青睐。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在生活化、趣味化的道路上荀慧生是走有前面的人,虽然这种探索或者风格不一定受到所有人认可,但是他用自己的勤奋实践不断更新京剧的舞台形象,大大拓展了京剧故事的取材范围,极大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荀慧生《打樱桃》

一种流派能不能长久,是不是昙花一现,除了自身的艺术水平是不是足够高以外,还主要看有没有传人,没有传人就难以流传开来,特别是对于戏剧这种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的艺术形式,传承尤为重要。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的艺术品质足可以鼎立,但由于没有传人而式微,终至于无声无息,对艺术家自身是可悲的,对时代和历史也是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秘不示人,任由自己创造的艺术花开花落,而是积极寻找继承人,不遗余力推广自己的成就,让自己的心血开花散叶、落地生根。荀慧生先生很早就在积极工作防止“人亡艺息”这种悲剧的发生,特别是晚年尤其致力于培养继承人,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而他的心血终没有白费,荀派传人遍天下,荀腔荀韵随处可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荀派继承人在发扬荀派艺术的过程中不是墨守成规,一意模仿,而是继承中有发展,学习中有变化。几位荀派名家如童芷苓、吴素秋、孙毓敏、宋长荣以及他们的传人的某些唱腔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在荀慧生先生原声的基础做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这些改良进步与荀先生的首创共同构成了荀派艺术,使荀派艺术更加成熟完善。

京剧道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