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即使你不识,也好像在哪见过
傅抱石重庆时期的人物画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而矜持恬静。表现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夜雨的情景意趣,成了傅抱石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的主题。
傅抱石在传统中学习书法,可惜也未能超越它的局限性。我们把傅抱石的行书和文徵明的行书作品对照看,就能发现其中有非常内在的联系性。傅抱石行书的结构非常准确生动,用笔流畅迅捷,线条富有弹性,这种用笔是和他的绘画用笔习惯一致的。从整体章法上看,傅抱石的行书是比较平缓安静的。他题在画上的行书,如果字数较多的话,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行数较少,每行字数多,整体排列成竖式长方块面。一是行数较多而每行字数少,整体排列成横式长方块面。但无论哪种排列,他的行书一行之内非常贯气,上下字势承接准确,行势几乎完全垂直,行与行之间有非常清晰的间隔,行头与行尾基本对齐。这样整体排布下来,就形成了非常严整的方形块面,在画面的构图中作为一个构成部件而存在。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感受到在用笔节奏的迅捷活跃与章法节奏的平稳之间存在一种协调,因为行气非常地连贯,让我们在上下扫视阅读的时候几乎不受到阻断,而这种字与字之间的流畅感和笔触的流畅感取得了内在的协调。当然,傅抱石书法的章法并不缺少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字形的处理、大小、笔画的粗细、墨色的浓枯调节获得的。
傅抱石长期在四川深入体察真山真水,受到大自然的额外恩宠,自然地摆脱了古人的笔墨。他所绘制的山水画苍茫迷离、大气磅礴、壮丽沉雄、笔墨豪迈。创作章法不落常套,善于把水、墨、色融合为一体。在布局上,他常将山峰的顶峰伸出纸外,或者顶着画纸的上边,不大留出天空,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形成遮天盖地的磅礴气势。他在整幅画纸上,四周充塞山峦树木,形成大块笔墨结构。
傅抱石是从字画装裱店启蒙书画爱好的,他最早接触艺术却是从篆刻入手的,中学时所仿的名家印章便能达乱真程度,他主张:“取法乎上”,从秦汉学起,作品平正中具变化,作品格调高古典雅,与大篆刻家黄牧甫风格相近。
傅抱石作品早在上世纪40年代便开始进入流通领域,80年代后进入海外拍卖市场。1996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丽人行》人物画手卷以1078万元人民币成 交,创当时近现代中国字画交易新高;2003年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傅抱石的《毛泽东八开诗词画意册页》以1980万元成 交;2004年在北京翰海秋拍上,《茅山雄姿》以2090万元成 交,继续保持了其作品在近现代书画市场中的领涨势头。此次《雨花台颂》以4620万元成 交,将使傅抱石继续成为中国书画市场的领军人物。 抗战胜利后,傅抱石和全家随学 校迁回南京。1947年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上海举行,郭沫若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来评价画展。然而,这时国 民 党政 府的南京已是风声鹤唳。傅抱石趁疏散人口的机会,携全家离开了南京,回到了南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 生活。
作为一名亿元书画的缔 造 者,傅抱石对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有其独特的见解。作为一名收藏者,如对其书画创作理念有一定的了解,必然对您今后的书画收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