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为何减负一直失败,根源不在辅导班,老师说出答案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小学生作业的新闻,比如有清华教授怒批小学生数学超纲;也有硕士生做不出小学生的数学题。这些都向人们说明现在小学生的出题越来越不按照常理走。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题,由于知识点不多,基本都是100以内的简单加减,大多数的学生都游刃有余,在这种情况之下想要达到给学生分层的目的就很困难。所以就会出一些烧脑的数学题,比如以下两道。
一、班级上阻止同学玩游戏老鹰捉小鸡,一共十名同学,现在捉到了五只小鸡,还有几只没有捉到呢?
如果按照固定的思维来思考就会认为是5只。实际上这并不是正确答案,因为没有考虑鸡妈妈的问题。如果把鸡妈妈算进去那就是6只,不算进去就是5只,但是答案只有一个。这样不严谨的题目自然是不适合小学生的。
二、在马路的旁边有7盏灯,坏了四盏以后还剩几盏?
大部分同学给出的答案就是3盏,正确答案却是4盏,因为灯虽然坏了但是仍然是灯,也仍然在马路上。这样的题哪里是小学考试题,分明是脑筋急转弯。
数学本来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但在小学的题目中有很多是与逻辑思维无关的,只是为了把学生分层罢了。小学生的作业一般都是在家长的监督之下完成的,家长的思维与孩子不同,所以这种出题目的不知道是为了给学生分层还是给家长分层了。
教学与考试分离,又怎么能给学生真正做到减负呢?又比如语文考试,大部分都是阅读理解,书本上的相关知识是很少的,老师出题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老师教得不考,考得又没教,对于学生来说自然压力大。
校外的辅导机构之所以受到众多家长的推崇,就是因为要应对这些超纲的考试。学生在学校学习之外,还要花时间补充课本外的知识,花大量的时间去刷题。部分学生为了数学考试,还要学奥数。
现在教材上的内容与考试的内容没有联系,是分离的,就会闹出很多笑话:老师不断地跟学生强调重点,强调必考,但是当学生去参加考试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辛苦复习准备的考试内容,一个都没考。所以学生都在质疑老师是否知道什么会考什么不会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出题的人是各个地区的教研员。他们并不会参加一线的教学,主要的任务就是出题出考卷。所以他们到底了不了解教材,人们也都不清楚。但无论他们出了什么考卷,人们都必须应对。
因为考试和教学相分离,所以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采取题海战术。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都不重要,只要多刷题,在考试的时候总能碰上一两道。只有让在一线教学的老师去出考题,教育才能变得纯粹起来。
不过出题人的心理也能理解,因为现在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还需要给学生进行分层,选拔优秀的人才。否则每个人都会做考题,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满分,那么意义就不大了,因此出题人只能选择一些偏题怪题来考察。
我国这几年减负政策一直在实现,但是收效甚微的原因除了考题超纲以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老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如果孩子不能考上高中大学,那么就都是老师教学有问题。可是大学老师却不会有这些压力,学生毕业以后需要步入社会,但没有老师教学生如何赚钱,那么为什么学生能不能赚钱与大学老师却没有关系呢?
即使在大学期间每门课都挂科,无法顺利毕业,与老师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人指责老师没有尽到教学生的责任,可是中小学的老师却需要面对这么多的责任。
因为中小学的老师每个月领取的工资是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的,所以老师必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只能通过给学生布置更多的作业让他们巩固自己学习的知识,从而提升学习成绩。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怎么有时间放松呢?
想要给学生做到减轻负担,这条路还很长。现在的双减政策只是冰山一角,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只有改变考核的制度,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的减负,拥有自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