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收藏鸡血石,得先了解这些,对收藏鸡血石有很大的帮助
据专家考证,鸡血石的开发使用始于元代末期,盛于清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著 名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历代清朝皇帝与后妃,均选用昌化鸡血石作玉玺。在书画和篆刻界,昌化鸡血石名声甚巨,众多文化名流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都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昌化鸡血石在治印、工艺雕刻、藏石赏石等领域,以自身的价值和独特的语言,构成了“鸡血石文化”,为中国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具特色的贡献,享有“印石皇后”印石之宝的美称;它在历史悠久的中国玉雕艺海中,创造了独特的“鸡血”雕流派,成了艺坛奇葩;它以红色为基调,七彩纷呈,华贵而不失朴实,艳丽而不失典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与精神;它与儒学、道学、佛学等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并在儒、道、佛家的推崇下,使鸡血石文化进一步得到挖掘和弘扬。
在千姿百态、缤纷灿烂的印石世界里,有一类非常特殊醒目的印石,它石质细腻,色彩鲜红,如鸡的鲜血滴于印石之上,一片片,一点点,绚丽壮观,它就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脍炙人口的鸡血石。因为它的颜色像鸡血一样鲜红,所以人们俗称鸡血石。我国最早发现的鸡血石是浙江昌化玉岩山鸡血石,后来又发现了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巴林鸡血石。20世纪90年代又在贵州、陕西、甘肃、四川、湖南、云南等地发现了鸡血石。由于现在的昌化朱砂(汞矿)已近尾声,所以出产的鸡血石产量相当有限,市场价格经久不衰。
鸡血石富含辰砂、(朱砂)、石英、方解石、辉锑矿、地开石、高岭石、白云石等矿藏,且大多数含硫化汞等多种成份的硫化物以及硅酸盐矿藏。产地不相同,质地成分也不相同,但都离不开硫化汞成分。
我国古籍对鸡血石的记载不多,《浙江通志》提到“昌化县产图章石,红点若朱砂,亦有青紫如玳瑁,良可爱玩,近则罕得矣。”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十分赏识昌化鸡血石,将其作为宝玺的章料。
鸡血石,是辰砂条带的地开石,因鲜红色似鸡血的辰砂(朱砂)而得名。鸡血石为朱砂(硫化汞)渗透到高岭石中,地开石之中而缓慢形成,这样两者交融,共生一体的天然宝石,在国内外是极为罕见的一种。
巴林石,因产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而得名,属于粘土矿物中的叶腊石。该石质地细润,通透清亮,光彩灿烂,极 具赏玩价值;又因其温润柔和,软硬适中,宜于镌刻,堪称刻制印章或精细工艺品的上乘石料。它与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和浙江昌化鸡血石,同为“中国四大印石”。巴林石早在800多年前就已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成吉思汗成为天赐之石。1999年以来,巴林石在中国国际珠宝展、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等名石精品展中多次获得大奖,在宝玉石界引起轰动,被称为“巴林石现象”。 2001年10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国家首脑上海会议上,21枚巴林石雕钮连章被作为国国礼赠送给参会的各国首脑。2003年,巴林石同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岫岩玉、和田玉一起,被评定为中国“候选国石”。巴林石作为全国著 名的四大彩石之一,以其清新艳丽的容貌,温润委婉的品格,如诗如画的丰姿,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国石”到“国礼”,巴林石在华夏石文化中独树一帜,历久弥香,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此巴林鸡血石呈长方体状,基本保持原石形态,仅做表面简单的打磨、抛光和施蜡处理。石头外形像一座巍然屹立的天柱,充满王者霸气。石体高41厘米,宽20厘米,黑、白、红三色居其石上,黑者如光漆,白者似瑞雪,而红者则艳同鸡血,颜色间错分布,红黑比例占优,且石质细润洁净,为上佳的“刘关张”鸡血石。来源于桃园结义的“刘关张”,白表刘备、红表关羽、黑则表张飞,三色相间,情景交融,历来是鸡血石中少见而价昂的品种。该石之“血”,鲜红纯正,晶莹欲滴,点点入石,彷如黑暗中燃烧的火焰,艳丽夺目,光彩照人,几缕白色夹杂其间,增添了几分灵动与俏皮,尤为悦心养眼。该石集上乘巴林石所具有的优 秀品质于一身,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极 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