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翥”村名考
邹城市大束镇凰翥村(北纬35.466°东经117.040°)位于镇驻地西北方向,距离镇政府14公里。826户,2630人。该村周围地势平坦,中间村庄位置稍微鼓起,村民俗称“鏊子地”,有耕地3800亩,适宜种植小麦、花生、棉花等农作物。该村历史悠久,文教兴盛,金代就有“黄注院”,元代官僚书法家赵孟頫笔记曾提到该村,明崇祯三年村民捐建义学,道光三年创建有文昌阁,先后出过数十名秀才,民国时期巩震寰在此创建“凰翥国民小学堂”,建国后这里也有学校,是邹县古代科举教育重镇,也是重要的现代基础教育源头,该村历史值得研究。
文昌阁
走进凰翥村,一条南北大街纵贯南北,将全村分为东西两块,在街的中心位置,坐落着古色古香的文昌阁。文昌阁东侧是村委会,村委会前尚有一座清代古房子,显得文雅而别致。紧贴文昌阁后一条东西大街与南北街交汇,从此西行不远有二层古建筑观音堂,村民俗称“奶奶庙”,内墙有画像石,外墙镶嵌刻文,已不可读;房门外西侧有碑刻两通幸存,碑文依稀可见。文昌阁北去约百米路东据说曾是当年的关帝庙,再往东曾有天齐庙,清康熙九年重修,相传有唐代双柏,当时一口大钟重七八百斤铁钟一口,声扬四野,甚是壮观。据村民介绍,该村曾有观音堂、三圣堂、关公庙、玄帝庙、火神庙、天齐庙、土地庙等,保存下来的有文昌阁、观音堂及众多残碑、古墓葬和旧房屋等。
旧房子
文昌阁第一层是台状建筑,平台中间有南北通透的拱门可供车马通过,平台上是一座明清风格戏楼式建筑,虽已破旧,仍能领落其昔日高雅的风采。拱门上方前后各有方形刻石,南门上的刻“督理文教”及“道光三年岁次葵未”,北门上方石刻“地界宫墙”。 文昌阁是古代此地文教兴盛的标志,彰显文教在百姓心目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观音堂
关帝庙供奉的关公,以忠义著称,义者,正也。公平公正之意,是古代集市附近常有的庙宇,供商旅祈求公平交易保佑平安的场所。村民说,这里是“三八凰翥集”。关帝庙建国后做了凰翥小学,如今小学已合并邻村。现村后仅存见关帝庙残碑两块。
清代重修观音堂碑
沿南北路街出村向北延伸直接村北的山峦,此山形似凤凰展翅,是为凰山,村民也称其凤凰山。山前几座明代贵族墓,据考为明鲁靖王朱肇辉第四子朱泰(1416~ 1467 年)及其妃子的墓葬,墓为凿石开圹砖砌室,墓室为并列三室,长方形券顶。虽已被盗,却透漏了此处确系风水宝地的秘密。
关帝庙残碑
凰翥村,最早见于记载称“黄注”。金大安三年(1211)“重修邹国公庙之记”碑即载有“黄注院”。该村村民孔祥明曾在曲阜旧书市场看到元代赵孟頫(1254-1322)拜谒孟子墓记述中曾提到凰翥村,当时记作“黄注”。《 邹县志十种》等史志资料相关凰翥的记载为: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全县划为33社,分上、中、下11社,另有东13屯厂和西12屯厂,凰翥村属上11社的元兴社,记作“黄柱村”。清光绪初年(1875年),全县划为4乡、33社、2屯社:原兴社:皇翥(一作黄柱)。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县共划分为2镇、21乡。该村属九龙乡:凰翥。
建国后,1953年8月, 全县共划为11个区、109个乡(镇)。九区(黄疃),辖11乡,其中黄柱乡有“东黄柱”。
同年,白彦县撤销,将城前、尚河2个区又划归邹县,分别称为十二区、十三区。是时,全县共设13个区,下辖127个乡(镇)、706个村庄。时有九区凰翥乡“凰翥”村。
1958年8月24日,撤销35个乡镇,全县建立15处人民公社。同时10月,撤销王村、尚河2处公社。是时,全县共设13处人民公社,下辖110个管区(工作点)、546个生产大队。当时该村称“凰翥”。
1983年5月,邹县进行农村体制改革,撤销城关镇和17处人民公社,全县设13个区和5个区级乡。同年7月,又改5个乡为5 个区,全县共设18个区,下辖80个乡(镇)。有大束区凰翥乡“凰翥”。
1987年1月,撤销区的建制,全县18个区及区辖80个乡(镇),合并组建为县辖城关、香城、城前、大束、中心店、北宿、唐村、太平、平阳寺、石墙10个镇及县辖峄山、看庄、王村、张庄、大律、尚河、田黄、匡庄、郭里、古路口10个乡。该村属大束镇凰翥管区凰翥村。
目前该村幸存的少数清代古碑则记载为“黄柱”
崇祯三年捐建义学碑
综上所述,凰翥村最早在金元时期见于记载,称“黄注”。将村名记作“凰翥”、“皇翥”,开始于光绪初年。“黄注”或“黄柱”、“皇翥”、“凰翥”村实为一村,书写虽异,发音相同,初创时间当在宋金。
至于村名的来历,有村民传说源于明代出过驸马,马皇后曾驻跸于此,村名不是“黄柱”或“皇翥”,应为“凰翥”云云。但查阅古志碑刻,该村及村名来历远早于明代,故不可信。
本人认为,该村古代文教兴盛,金代有“黄注院”,是邹东重要的文教科举重镇,“黄注院”名字源自宋代宋祁科举佳话及其《黄注昆仲赴举》一诗,原诗:
君家日下有高名,骥子双驰嗣世灵。
沧海赋毫多洒白,南山书简偏蒸青。
县歌酒釂催鸣鹿,学舍綀寒乱散萤。
昆玉林枝期帝问,差肩唱第迩尧蓂。
宋祁(公元998年—公元1061年),字子京,小字选郎 。为雍丘(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 。是北宋官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司空宋庠之弟,宋祁与兄长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范镇为其撰神道碑。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宋祁与其兄宋庠同举同中进士,礼部本拟定宋祁第一,宋庠第三,但是章献皇后觉得弟弟不能排在哥哥的前面,于是定宋庠为头名状元,时称“双状元”,传为佳话。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曾有“双状元塔”。
宋金时期,一门双状元佳话在民间传说正隆,作为以培养地方科举人才为目的的“黄注院”,以宋祁科举佳话激励学子,以《黄注昆仲赴举》命名校名就很自然了,而且颇有诗情画意。因为“黄注院”文教名气较大,其所在地亦以“黄注”称之,以后世代更替,时间久远,“黄注院”消失,渐渐没了记忆,仅留下口口相传的“huangzhu”发音,于是音记为“黄柱”、“皇翥”或“皇翥”,选字上崇尚高贵吉祥,不乏感情色彩。此即“今天凰翥村名的由来。20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