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917纪监报:古诗中的用人智慧
诗词曲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诗除表达报国情、忠贞气、爱情美、山河秀外,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才观。悉心研读这些诗句,对于我们正确识人、用人、育人能有所启迪。
《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识人用人的篇章,其中《大雅·文王》在歌颂周文王姬昌的功绩时,突出总结了他重视贤才的成功经验:“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大意是说,那许多美好的人才,生在这个国度里,成为国家的栋梁。正是这贤才济济的局面,使文王为天子的周王朝得以稳定、安宁。与得贤则兴相对照,如果失去贤才,国家就必然危困,《大雅·瞻印》篇尖锐地指出:“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当良臣贤士都走光的时候,国家的命运就危险了。
唐代中期杰出诗人李贺聪明早慧,七岁即能为辞章。大文豪韩愈和皇甫湜听了,未予置信,亲自到他家里考核。但见李贺授笔立就,出口成章,二人为之赞叹,直称我朝有幸,又出诗童。在李贺的诗作中,咏马的诗特多,李贺原非咏物诗人,也不是养马、识马的专家。他在诗中名为咏马,实借马为言,以马自况,表达他对于识才、用才的见解。如“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等都是从描述马的外表神态入手,进而揭示马的品质和神韵,让人们分辨骏马和驽马的区别。同时,对那些不识马、只用普通方法喂养良马的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李贺从识马、育马、用马中深悟出识人、育人、用人之道,揭示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当用其时、其长,避免用其短;用人如赛马,多在实践中摔打和考验等用人思想。
对于如何识别人才,古来多有困惑。白居易的一首《放言》,讲的就是辨识人才真伪的:“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吟诵白居易的诗句,不觉想起《论语》中的一件事:孔子劳苦奔波,在陈蔡讲学时断炊,弟子皆面有饥色,孔子便发动大家找当地百姓赈济,弄来一点米,叫颜回拿去煮粥。粥熟后,孔子见颜回用手抓甑里的粥往口里放,他佯装没看见。吃饭时,便以闲聊的语气对颜回说:“刚才我睡午觉做梦,梦见先君。饭要先饷先君,而后才轮到自己吃。”颜回知道老师是在批评他的行为,于是解释:“学生刚才见到有灰烬飞到粥里,连粥一起弄出来扔掉又不好,于是自己就吞到肚子里去了。”孔子听了,十分感动,很不好意思,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从一小勺粘了灰的粥,孔子悟出知人之难的道理,认识到光凭眼看、光凭印象都是靠不住的。
识人难在哪里?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要看准看真实属不易,况且有些人格低下之辈,为达到一己私利,常常以假象掩其卑劣,一旦骗取信任被举荐用之,其丑陋面目才会逐渐暴露。而选人者或囿于眼力所限,或不听别人的意见,或私欲作祟,也容易看错。白居易的诗,对于我们如何识人用人有很好的启示。考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是否可靠,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必须多方听取意见,尤其是注意分析那些不同的意见,不能只看他的长处,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如今,在选人用人问题上,逐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评机制,按条件选人,用制度选人,方可最大限度地克服识人用人上的偏差,真正做到把人看准用好,取信于民。
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写得也很有意趣和哲理。诗曰:“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诗很直白,但阐发的道理却很深刻。事物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善用其长事则成,误用其短事则败。人才也是如此,世上全才、通才少有,绝大多数人具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长处,同时又有某些方面的缺陷。这就要求用人者必须知人善任,做到随才器使,用当其才。
“自古完人何处寻?用才尽可效西邻。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这是一个叫张锋的人写的诗。诗中蕴含了一个故事,说的是西邻之人共有五子:一子质朴老实,一子聪颖伶俐,一子失明,一子驼背,一子跛足。朴者、敏者倒好安排,父亲分别让他们务农和经商。那么,那三个身有残疾的儿子怎么办呢?西邻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在于扬长避短。失明者,记忆力强,让他去学算卦;驼背者,分派他去搓麻绳;跛足者,叫他去纺线。这样五个儿子各得其所,均无冻饿之虞。张锋的这首诗,对西邻的用人之道给予褒奖,说的是知人善任的道理。管理科学中有句颇为警策的名言:“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有用材料。”反转过来,也可以说,有用之才假如放错了位置,有时也会变得无用。参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可用人才自然会如云涌现。
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使用,形成一道百舸争流、浪遏飞舟的魅人风景,则干任何事情都有依凭、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