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六百年建成|布拉格圣维特主教座堂详解(一)
在布拉格城堡中最高大醒目的建筑便是圣维特主教座堂,全称圣维特、圣瓦茨拉夫和圣阿达尔贝特主教座堂。它是罗马天主教布拉格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捷克最大和最重要的天主教堂,以前捷克王室的加冕礼都在此举行,很多君王、主教等死后也安葬于此。
这个地方最早为瓦茨拉夫一世公元925年下令兴建的罗马式圆形建筑,因为当年他从东法兰克国王亨利一世那里得到圣维特的手骨遗骸,故将圣维特定为主保圣人。圣维特是来自西西里岛的一位小基督徒,公元303年在那场古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对基督徒的大规模迫害中殉道,年仅13岁(一说年近7岁)。公元935年瓦茨拉夫一世死后葬于此教堂并在随后被天主教封圣。公元997年布拉格第二任主教阿达尔贝特在传教途中去世,1039年其遗骨被运回并埋葬在此教堂中。从此这里就被称为圣维特、圣瓦茨拉夫和圣阿达尔贝特教堂。1060年布拉格教区成立,斯皮季赫涅夫二世下令将这里扩建为三通道两塔楼的巴西利卡式教堂,以前的圆形建筑因埋葬着圣瓦茨拉夫而被并入新教堂的南侧东耳堂。1344年当时的王储查理说服教宗克莱孟六世将布拉格教区升格为总教区后下令在原教堂基础上兴建新的哥特式教堂。
首位设计师为精通几何学的法国人阿拉斯的马蒂亚斯,他设计了法国哥特式的总体布局,但生前只完成了唱诗班坐席以东的圣坛、拱廊和部分礼拜堂。我们不妨先看看教堂的外观,下图就是教堂东边的部分,也是改建成哥特式教堂后最先完成的部分。
马蒂亚斯死后,1356年年仅24岁的彼得·帕尔莱勒被委以重任。他先是按照马蒂亚斯的设计建造了唱诗班坐席北侧的圣器室和南侧的小礼拜堂。此后擅长雕塑和木刻的帕尔莱勒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建造了帕尔莱勒式网状拱顶、钟形圆柱、波浪形壁饰,以及新颖独特的花饰窗格(每扇窗户都有不同的装饰)。他还设计了高达55米的南侧钟楼,钟楼下方有个1394年的石匾记录了当年的建造过程。实际上这座高大的钟楼并没有在帕尔莱勒生前建完,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和徒弟继续其工作,完成了耳堂和南侧钟楼,但原本与之对称的北塔始终未建。15世纪下半叶,在波西米亚开创了雅盖隆王朝的弗拉迪斯拉夫四世委托Benedict Ried继续建造,他曾试图建造北塔,但终因资金短缺而搁浅。
1370-1372年在南门上用马赛克绘制了“最后的审判”,该门从此被称为“金门”,国王就是通过这座门进入教堂举行加冕礼。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门上的整个图案显得异常夺目,其中中门最上方为耶稣基督被手持其受难物的天使围绕,下面是六位捷克圣人,再下方是查理四世和其第四任王后伊丽莎白;左门上方是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六位使徒,下方是天使唤醒坟墓中的人进入天堂;右门上方是施洗者圣约翰和另外六位使徒,下方是持剑的天使长米迦勒将罪人赶进地狱之火。
哥特式的圣维特主教座堂断断续续经过500年的建设,仍未完成。1844年捷克新哥特式建筑师Josef Kranner组建了“完成布拉格圣维特主教座堂联盟”,宗旨是修复、完成和摆脱“一切肢解和伤害”。联盟从1861年到1866年进行了大量修复工作,除去曾在不同年代加入而被视为不必要的巴洛克装饰,恢复了哥特式原有风格,并继续教堂最后的建设工作。在联盟的努力下,1870年新中殿终于得以重建,1873-1929年Josef Mocker和Kamil Hilbert共同完成了新哥特式的西侧主立面和一对塔楼。
他们俩的形象后来被刻在了主立面玫瑰花窗的右下角,左边的是Kamil Hilbert,右边为Josef Mocker。
这个玫瑰花窗的彩色玻璃由捷克画家Frantisek Kysela于1925-1927年设计制作。
他(左)和著名捷克艺术史学家Zdeněk Wirth(右)的形象一起被刻在了玫瑰花窗的左下角。
花窗下方的铜门上刻着与教堂历史和圣人传奇相关的图案。门楣上则是耶稣降生(左)、受难(中)与复活(右)。
1929年圣维特主教座堂最终建成并被祝圣,自1344年起整个工程历经近600年。尽管主教座堂的西半部加上了新哥特式,但大部分设计和要素参照了彼得·帕尔莱勒的规划,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下一期我将带您进入教堂内部参观,看看捷克最宏大的天主教圣殿、最迷人的彩色花窗、最奢华的圣人棺墓和最绚丽的礼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