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专家:运动膏肓穴,除去一身疾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赵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

副教授王小丁□副研究员杨璞

《左传·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现在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相传,晋国君主晋景公重病,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就派了医缓为晋景公治病。在医缓还未到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到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一个小孩说:“医缓是名医,会伤害到我们,我们该往哪里逃呢?”另一个小孩说:“我们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奈何?”医缓到了晋国,为晋景公诊察之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晋景公听见大为震惊,对医缓说:“真是神医啊!”医缓虽然未治愈晋景公的病,但是赢得了晋景公的尊重。

形容一个人的病很严重时,大家常会想到一个词——病入膏肓。所以一提到“膏肓”,大家都不太喜欢往自己身上沾。实际上,你提或不提,它就在那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膏肓”本就是我们身上的一对穴位,而且是有重要保健养生作用的穴位。“膏肓穴”在哪里?该穴的简单取法是:在第四胸椎下两旁相去各3寸(约4横指)处。

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有药王美誉的唐代寿星级名医孙思邈曾在其所著的《千金方》中夸奖了这个穴位的保健功效:“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意思是说,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宜取膏肓穴施灸以扶阳固卫,调和全身气血,恢复强壮。《现代针灸全书》中也记载:“膏肓俞为一切血症常用穴”,针刺此穴可改善调整亚健康状态。

大家在家里可按摩这个穴位达到缓解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外治专著《理瀹骈文》中概括更为简明:“两肩扭转,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一个人时怎么按摩背部此穴?介绍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中医传统体操“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双手向上托举时,可刺激到背部膏肓穴,增加头脑气血,令人神清气爽。像伸懒腰一样,但一定有“托天”的意念。眼向上看手背,两足跟提起离地,约1寸左右,持续数秒。两手放松,足跟轻轻落地。如此反复做7~8次。

第二个类似广播体操里提到的扩胸运动:两手握拳,两肘关节弯曲,抬与肩平;两肩向后展,肘关节带领扩胸,头微微向后仰,挤压项部和上背部;两手腕在胸前交叉,手臂尽量外撑,含胸拔背,如此一前一后,也能起到对膏肓穴的刺激作用。

第三个方法最简单,趴在椅背上,充分展开两个肩胛,然后两个肩胛骨尽量向后挤压,也能刺激到背部膏肓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