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学伟:炒股不是做慈善要买就买强势股
投资非常道
2013年股市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个股的相关性大幅减少。从去年11月14日到今年11月14日止,上证指数只涨了45点,涨幅2.2%不到,沪深300指数涨了3.64%。而年内涨幅超过100%的个股达到183家,期间最大涨幅达到100%的股票大约700余家。并有570家股票涨幅达到50%以上,约占全部交易股票的四分之一。在以往年景里,一般大盘指数维持不变情况下,涨幅超过50%的个股家数都在15%以内。这一现象说明什么,值得探究。
首先,它说明了市场进步。2010到2012年的三年间,属于市场的新老交替期。一方面,选股重于选时,个股重于大盘的理念开始萌生;另一方面,老的习惯还没退尽,还时不时要看看大盘脸色。一旦大盘跌,做起个股来就有点缩手缩脚;一旦大盘涨,买起股票来就有点不问青红皂白,抓到篮里都是菜。因此,真正能逆大盘涨的股票不多,个股的涨跌比较容易倾向平均化。
经历了三年熊市后,许多投资人已开始接受大盘弱市这样一个事实,习惯了在弱市中选股票、做股票,这是股票离散度大幅提高的原因之一。
其次,这是市场容量变大后的必然结果。在市场规模较小的时候,行情一来,个股间就互相比赛谁跑得快。一旦大盘退潮,再找可做的股票就不太容易。且市场规模小,资金规模也小,谁都当不起这个出头鸟。所以行情来了就加紧做,行情结束就休息,成为主力和散户的共同策略。只有一些不怕死的、不服气的、没办法的,或者想做技术反弹的,才依旧在市场里滚。
但市场容量变大以后,股票一起上涨的几率低了,换一个角度说,随时都能找到能做的股票的几率也就高了。资金的规模也大了,一旦某一类股票进入主力或活跃资金的眼帘,一哄而上就能把这类股票炒得沸反盈天,由此,个股的离散度也就变大了。别以为这是中国股市的独有的投机现象,它可是成熟股市的基本模式——除了10年、20年一遇的超大型牛市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大盘归大盘,个股对个股。只有在两种情况下要稍稍关注一下大盘走势:一是重大顶部的初跌期;二是调整的末跌期。初跌期,是因为刚刚经过一轮集体性上涨,所有的股票都会有调整压力。末跌期,是因为跌了涨,涨了又跌,如此三番五次折腾,最终就会给所有的股票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这大盘是否要完了?
针对这样的市场,过多关注大盘走势其实已没有太大意义,正常的精力分配应该是把70%的精力放在个股研究和选择上,只把30%的精力放在大盘上——尽管每周我们都会就大盘发表一点意见,实际上它只是我们关注的很小部分。而在大盘的关注上,要把90%的精力放在两头,初跌期的开始和末跌期的开始以及行将结束,其余时间只需稍稍看一下,有没有完全超出预期的情况发生。
其三,这样的市场不仅需要我们改变以往20年形成的选时重于选股、大盘重于个股的习惯,还需要我们改变选股的习惯。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条是永远只在强势股中寻找投资目标。我们来到股市,不是来办慈善基金会的,某某股票这么好,却一直跌,这是把同情心拿到了股市中来。我们能在股市中生存,也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不聪明,知道这市场中永远有比我们了解得更多,也聪明得多的人,所以我们只跟他们走。许多人以为,巴菲特是只管公司好坏,完全不管走势的,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巴菲特买可口可乐,4美元多盘整时不买,偏偏等它放量突破到5.5美元,拉出一条长长的月阳线后再买。巴菲特为买IBM,整整研究了它50多年的年报,研究好之后就是不动手,股价创了历史新高后也不买,却偏偏等创新高的第3个月,拉出一条长长的巨量月阳线后再买。巴菲特傻呀?不知道股价越低越有价值?不傻!他知道,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个人的预测判断总是会错的,只有当市场的行为和个人的判断契合起来,这样的投资才是真正可靠的,有保证的。
二条是从单一驱动因素转变为多驱动因素。不但要看基本面——公司的盈利好坏,当前的增长情况;也要看市场面——市场会不会领不领这份情;同时还得看实际的走势层面。“所有的股票都是坏股票,除非它能上涨。”威廉·欧奈尔的这句话让我们领悟了十多年,直到这几年,看到那些心目中的好股票一个劲地跌,看不上眼的股票却一个劲地涨,才算真正明白了其中道理,浅显但又深刻,一语中的,那是成熟市场百多年的经验教训总结。
大盘的调整已进入尾声,虽然我们预期的极限目标尚未到达,只是时间目标已经满足,但我们已可以着手选股买股了。针对上面说的第一条,我们首先可关注这样两类股票:早于大盘止跌并开始上涨的;从2166点下跌后才开始跳水的,这两类股票隐藏着最好的快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