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情中的生命摆渡人,这样讲述人生哲理------听樊登读书访汪勇有感

汪勇,武汉快递小哥,因为疫情期间的非凡表现,《人民日报》称他是抗疫时期的“生命摆渡人”,《新闻联播》评价他“聚拢温暖、守护英雄”。

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组委会评)

在樊登读书“作者光临”栏目听了汪勇的访谈,对于他的事迹,之前有过大概的了解,他的书《生命摆渡人》我并没有看过,听过这期50多分钟的节目,对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的人生是热血的,他的一些做法和观点,也有深深的共鸣,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01

爱家人,然后爱世界

汪勇是因为进入一个医疗工作者的群而有了后来的故事。

讲起他加那个神秘的群的初衷,他坦诚,是为了打探疫情消息,帮助自己的家人。

对,他的出发点并不是要帮助那些医务人员,而是想利用他们打探消息。

这完全符合人之常情,中国人重视家庭,国家,国与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只谈工作不顾家庭的人不是没有,但不应该是我们去鼓励的。

进了这个群后,汪勇很失望,除了求助信息,什么也没有。

但是,面对医务人员无望的求助,他选择了出手。

在这一点上,他的经历跟很多献血者的路径相似。

不少献血者先由自己的家人有需要而关注到无偿献血,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帮助,并接收到了正确的信息,就会自觉地融入这个群体,先受益,后奉献,这一部分献血者将转为忠实的献血者。

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得到关心,也没有人给他以正确的引导,他会对无偿献血产生误会,即便他为自己的亲属献过一次血,他也可能会憎恶无偿献血,转而站到无偿献血的对立面,去黑化无偿献血。

所以,对于“互助”“自助”式用血的群体,应该跟进做思想工作,帮助献血者和用血者获取正确的认知,而不是任由其继续误解。这一点尤其重要。

02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不是人人都能释放,需要被激发出来

汪勇大年初一出来帮助医务人员,是他在群里看到无数的求助,而内心感到深深的不安:他们有需求,我有能力,也有时间,不帮,心理不安宁。这就是恻隐之心。

善不仅仅是一种想法,更是一种行动,你可怜别人,口头说说,不如去做。

于我而言,帮助别人,最简单的是方式是无偿献血,每满献血间隔期,不让我去献血,我的内心也会极度的不安,总能克服重重困难跑到献血屋去,这也是恻隐之心。

在无偿献血领域,应该努力把无偿献血跟人们的恻隐之心形成有效链接,展示生命的援助与救治的急迫,讲用血者的无助,血液的紧缺,把这些事情讲给大家听。

这些工作需是常态化的,不要针对一两个病号去搞运动式的献血动员,让献血救人、缺血常态的理念深入人心,自然会有一些人会受到触动,加入献血者队伍,且稳定在献血者队伍。

03

做事,要有严格的底线思维

这体现在他决定出门帮助医护的那一刻,他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他特别说明,他自己有口罩,对方需要有酒精,他才去接单。而且他选择独自住在仓库,这样一旦被感染,也不会成为传染源。他在招募小伙伴时,也将自己的做法作为条件提出来,以确保整个团队的安全运转。

他也有自己的底气,年轻,常锻炼身体,身体素质好,按照一般的规律,即便感染,也就相当于一场小感冒。每天睡4-5小时,跑车300公里,好的身体也是他敢于这样做的底气。

04

做一大堆事,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创造模式,并进行有效复制。

汪勇讲到给医务人员供餐时,选定一家饭店,做出模式来,然后简单复制即可。这是最高效率的模式,当前也是很多加盟店采取的方式。

但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缺少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一地的经验不能复制到另外一地,就是因为这些经验不具有普遍性。

在我们大学里,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不断,一个老师一个样子,很少有能拿来就可以复制的,也是因为这些经验,不具有普适性。

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以省血液中心机采血小板为例,大学城、中心和高新,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没有总结提炼可复制的经验,反倒是深圳的热血跑团和热血群的模式被拿来借鉴,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外来的 和尚好念经,是我们不善于总结经验而已。

05

.民间组织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帮政府托底一些事

继续上一个话题,汪勇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到其他领域?

从一个人为一个医院托底做事,到形成一个组织,可以为某个事托底。汪勇和他的团队,在疫情期间先是解决了金银潭医院的出行问题,后来扩展供餐、甚至医疗用品,心理关怀,又推广到其他医院。一支志愿队伍可以解决政府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可以实现的。

在无偿献血领域,江苏昆山,沈卫东带领的他的团队,也很好地解决了病患用血的问题,他的方式就是直接对接病患,你有需求,我给你对接志愿者,对于昆山这座城市,这或许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跟深圳以个人街头献血的模式又截然不同,深圳的模式也是不可复制的。

06

能力是需要历练的,是需要在解决问题中成长的

汪勇最初就是一个快递小哥,后来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因为执着,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樊登问:那你想过自己能有这么大的管理潜能吗?能够解决这么多问题?

汪勇说:没想过。这是一步一步的吧。最开始,就是出来接送医护人员,之后再想解决什么其他的问题。内心有个很迫切的想法,就是我要解决这个问题,不管用什么方法。

他越来越像一个项目经理,最终他也被提拔为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分部经理,这一个岗位,并不单单是因为他对疫情防控的贡献的奖励,而是对他的管理能力的认可。

另外,汪勇跟樊登的交流过程中,侃侃而谈,樊登评价他“你真的很会讲。你又很会讲故事,又很会讲道理,能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有能表达自己的机会,要抓住,说的能力很重要,不会讲故事,你的能量就释放不出来。

07

疫情前后,我们发生了哪些改变?

樊登问:你觉得整个这个疫情结束以后,对于武汉这个城市最大的改变和影响在哪儿?

汪勇回答,很多人可能会考虑一下身体重要,重视健康,之后再就是家人重要。

武汉封城结束一周年了,我们国家疫情得以控制,人们的生活有了积极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从前,又开始挥霍自己的身体,对于家庭的重视程度,也再减淡。

一场疫情,让我们注意到了很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咀嚼了若干我们忽视的味道,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间的温情。

但疫情过后,我们的生活是回到从前,还是因疫情而进化?

08

患难见真情,平常时刻如何?

在访谈的最后,樊登说,“这本书我读完以后,我脑子里边就最常浮现的一句话,就是“患难见真情”。在患难的时候,大家才能够把这种潜能整个发展出来,人性的这种善都被激发了出来。”

“那我们就想能不能够不患难的时候,也能够见真情?假如我们能够把这份精神,把这份互助 友爱、感动,能够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来,能够帮的时候多帮一点,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思考一点。这可能就是汪勇的这份精神想要去传递的东西。”

汪勇的做法是,把他在疫情期间的公益行动进行了升级,“往后的日子尽量地往这方面走,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多地去发掘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之后也能制定相应的方案,去切身实地地去帮助到他们。

现在在顺丰公益基金会,从最开始为那个医护人员,免费地寄递行李,到疫情后,我们为湖北省4379名高中生提供3500块钱的每年的学费。这是一个开头,我们把这个事情做了,最后再呼吁出去。因为需要帮助的人很多。”

这几天,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儿,广西一幼儿园发生精神病人伤人事件,目前拥有2人死亡,因为是砍伤,救治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血,从各种媒体反馈的情况看,人们纷纷排起长队去献血。

等这波救治过后,没有大灾难的时候,这些人还会排队献血吗?

这也是这篇文章我重点想表达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