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记忆‖捻军与圩子墙
光及周边地区村庄的圩子墙大多修建于清咸丰年间,是配合朝廷绞杀捻军“坚壁清野”的产物。
咸丰二年,开始先是太平军“发逆”,但还没影响到寿光县境,后来眼看着太平天国做大后,北方城市也有了危机感。到了咸丰四年,知县殷嘉树加固了城墙,并且“谕乡民团练”。到了咸丰十年,知县彭启昆办团练,由夏与贤专门负责团练之事。咸丰十一年春天,捻军过境寿光,秋天又来了一次,台头人孙玉堂率人在凤凰台附近和捻军打了一仗,此战以孙玉堂战死而告终。
从此,寿光全境开始了“各乡办团练,修圩堡”。可以这么说,寿光境内村庄圩子墙修建的年代大体就在咸丰十一年。
到了同治六年的夏天,捻军又来了寿光,与上几次不同的是,捻军这次是被清军围在了弥河西岸,无路可退,只能是小范围机动,最终只能是“背水一战”!到了这年的冬天,刘传铭把捻军围在了北冯村的“北冯沟”,两万人战死,万人被俘,首王范汝增战死,赖文光带领余部四,五千人突围南下……寿光成了东捻军的“覆没地”,“捻军血战北冯沟”也成了绝唱。“寿光”、“北冯沟”在清末风起云涌的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因为它见证了捻军的终结。
虽说太平军主要在江南,而捻军起于皖苏鲁豫。民间把太平军叫“长毛”,捻军叫“捻子”。但活跃在寿光境内的捻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还是叫“长毛”的多,因为那时太平军与捻军已经的混杂一起了,赖文光领导的是太平军与捻军重新组合的“太平天国新捻军”。所以说叫它“长毛”也行,“捻子”也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