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带你了解欧洲史,真心建议收藏

写在前面

欧洲是有故事的地方,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历史事件甚多,本文希望以尽可能直接和简单的方式让大家对欧洲史建立个框架。

本文部分内容源自约翰·赫斯特《极简欧洲史》,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人类的故事》,海斯和穆恩、韦兰等三位历史学家的《人类简史: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你可以说这是读书笔记,但同时也融入了很多个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中西对照

如果你能轻松背出中国各朝代,从夏朝到清朝,下面的中西对照有助于理解欧洲历史的框架,好比一见钟情的青年们,向对方讲述自己曾经的天真童年和不羁少年。

商朝

公元前 13 世纪,摩西出埃及

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木马)

东周列国

荷马(约公元前 873 年生),著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

亚述 征服 古巴比伦

波斯帝国

佛教在印度产生

三次希腊波斯战争

老子、孔子 到后来的 商鞅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

罗马与迦太基

秦始皇、楚汉相争、汉武帝的时代

后来恺撒、屋大维、再罗马帝国

耶稣基督

西汉灭、东汉兴

三国时代

罗马各路军阀混战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的时候,东罗马(拜占庭)建立

法兰克王国

穆罕默德,阿拉伯人开始扩张

唐僧取经、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查理大帝,后法兰克分裂为法兰西、神圣罗马帝国(现德国位置)、中法兰克(现意大利位置)

宋、辽、金、到成吉思汗

神圣罗马帝国

十字军东征

明朝

文艺复兴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灭拜占庭帝国

唐伯虎和达·芬奇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1492年 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550前后,戚继光抗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康熙和俄国彼得大帝在同时代

林则徐和拿破仑差不多同时代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洋务运动开始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之后意大利和德国才统一

先有个历史脉络,记住一些对历史有深刻影响的事件。

历来野史,皆蹈一辙

我们人类真的进步了吗?还是时代更堕落了?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敝人的看法是,时代当然进步了,不要厚古薄今,古人也不是青灯古佛!

我们会看历史,或多或少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历史就是靠无数曾经的努力,而创造的!

历史的故事总是似曾相识,总是不断循环,小故事里面也有大道理,就好比这一幅数学分形图。也有智者觉得能通过分形图局部推测出全局,这样就能预测未来,一叶知秋,是人类永远的游戏!

人说“历来野史,皆蹈一辙”,那我们能从历史中学到什么?能预测未来吗?《红楼梦》第一回中,石头对空空道人的回答。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 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下面切入正题

欧洲简史

古希腊

雅典的民主很有名,可以脑补一下场景,如果要通过一下提案,所有公民就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展开辩论,群体表决,多么震撼和伟大!雅典城毕竟不大,因此在没有视频会议的古代,全民讨论还是现实的。如果出生在雅典的公民家庭,那么必须好好学习并且学会辩论。

古代城邦的生存条件也挺恶劣,内要种地,外要御敌,需要靠大量的劳力。劳力靠牲畜,奴隶,和生育。牲畜靠养,只要饲料足够。奴隶靠征战掠夺,抢过来之后就是公民自有的物品,而不是公民。人多力量大,公民的人口要保持足够数量,才能去保家卫国。在那个时代,征战很频繁,被破城可能就意味着几乎灭族了,全体公民就沦为入侵者的奴隶。

如果出生在奴隶家庭,那这些民主之类的概念是完全绝缘的。

斯巴达是另一个希腊著名城邦,完全军事化管理。小孩出生即被送往集体托儿所,而不是小家庭照顾。如果出生在古代的斯巴达,若从小体弱多病,基本上不太可能活过童年。

古希腊出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其影响至今依旧深远。了解这些哲学家有助于理解后来的文艺复兴!

苏格拉底的哲学对话

《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据说来自柏拉图的《对话录》

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约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可是,年老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你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格拉底:“丢了就丢了,何不持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恋者:“我要等到海枯石烂,直到他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格拉底:“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失恋者:“那我就用他杀来表示我的诚心。”

苏格拉底:“如果这样,你不但得到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得到了你本人,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

失恋者:“您说我该怎么办?我真的很爱他。”

苏格拉底:“真的很爱他?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恋者:“那是自然。”

苏格拉底:“如果他以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

失恋者:“不会的!他已经跟我说,只要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感到幸福!”

苏格拉底:“那是已经,是过来,可他如今并不这么以为。”

失恋者:“这就是说,他不断在骗我?”

苏格拉底:“不,他不断对你很忠诚的了。当他爱你的时候,他和你在一起,如今他不爱你,他就离去了,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他不再爱你,却要装着对你很有感情,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诈骗呢。”

失恋者:“可是,他如今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他,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苏格拉底:“确实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原本,爱他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他的权利,而你想在本人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他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恋者:“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格拉底:“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错。如果你能给他带来幸福,他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失恋者:“可他连机会都不给我,您说可恶不可恶?”

苏格拉底:“当然可恶。好在你如今曾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失恋者:“高兴?怎么能够呢,不过怎么说,我是被人给抛弃了。”

苏格拉底:“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

失恋者:“但愿我也有这一天,可我第一步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苏格拉底:“去感激那个抛弃你的人,为他祝愿。”

失恋者:“为什么?”

苏格拉底:“因为他给了你忠诚,给了你寻觅幸福的新的机会。”

柏拉图的世界观

直到今天,柏拉图依然是一个哲学核心问题的起点:我们的感官经验是不是真能引导我们走向真实?柏拉图相信,我们在世间的所见所感,只是存在于另一个崇高灵魂界中的完美形体的影子。世界上有普通的桌子,但有一张完美形体的桌子一直存在于某个别处。即使是个抽象的观念,例如正义和良善,也是以完美的形体存在于某个他处。人类便是来自那个灵魂界,必须透过心智和精神的锻炼,才能重新发现这个完美。

想象一群人,被囚禁于一个幽暗洞穴之中,而且全部被锁链绑住手脚。他们背对高墙整日坐着,看不到背后,只能面对另一面的穴壁。洞穴外头有一条路,路的尽头有一个大火炬,路上若有其他人、动物和车辆经过,火炬就会将这些东西的影子投射在他们面对的穴壁上。这些穴居人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些影像;他们替阴影命名、品头论足;针对它们推理辩论;他们相信,这些影子是世间真实的存在。

后来,其中一人意外被解开锁链,从山洞走到露天处。一开始,强烈的光线照得他睁不开眼,等他看到阳光下五彩缤纷、美好的立体世界,不禁又惊又疑。可是,他说,在山洞里,我们以为……

没错,当你身在洞里,你不可能看到真相。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A: 每一只猫都有四条腿

B: 米利根是一只猫

C: 米利根有四条腿

A, B成立,且A和B能推出C,因此C也成立。满足前提条件和逻辑推导,这就是逻辑三段论。

为什么三段论这么有用?据两个反例:

  1. A和C不能推出B,因此就算A和C成立,也无法判定B是否成立。
  2. A和B能推出C,但如果把残疾猫也算进去,则A不成立,C也不成立。

希腊人教会我们如何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还不足以引爆科学大爆炸,后来的近代科学蓬勃发展,还得益于实验思维的产生。实验用以验证结论的正确。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未知世界的谦卑,和考验自身的勇气。

理性思考能告诉我们:如果世界的本质是可以被一系列经典公理所解释,本质能延伸出各种具体现象,这些现象当然也可以被延伸推理所能解释。听上去似曾相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推理是对的,因此“崇拜经典”的思维本身并非不理性。问题是,我们尚且无法包含很多所谓的世界本质;而很多所谓世界本质并没有得到验证。因此,逻辑推理的代价其实是很昂贵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那么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尽量去用实验证明这些前提条件的正确性,和最终结论的正确性。未知不可怕,只要我们在有限的范围内可知即是进步。自大和逃避才可怕。

师徒关系图:

苏格拉底 → 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 亚历山大

古希腊的主要对手是波斯,互相经历过多次战争。

希腊最疆域最辽阔的时候,是亚历山大时代。亚历山大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队在短短几年时间横扫中东,攻到印度。被征服者们都纷纷被希腊化,影响至今。

不知道说天妒英才是否合适,亚历山大才33岁就病死了。死后,跟后来很多的帝国命运雷同,王国开始分裂了。

不管你看还是不看,世界总是在不停地变化。

后来,冒出来了古罗马,新的时代开始了。。。

古罗马各方面都落后于古希腊,除了法律和执行力!

根据《人类的故事》

普通罗马人都是些非常务实的人们,他们不喜欢探讨关于政府的理论。当某人慷慨激昂地陈辞:“我以为,罗马帝国应该向东扩展……等等”,听众们便会立即离开会场,回到自己的实际事务中去。这个和古希腊城市里的群体辩论的画风相当不一样啊。

为了加深印象,我想特别强调:古罗马的发展就是仁者无敌的案例!

“仁者无敌”何解?孟子对魏国的梁惠王说的原话其实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孟子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意思是:施仁政,深耕易耨,就会有旺盛的生产力和百姓的拥护。而敌国则是人民没时间耕种养家糊口,将会导致妻离子散。到那时,仁政的王去征服,谁能敌?

罗马的执政体制相对民主,并无一权独大,因此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特别有野心的执政官企图将领土扩大到整个地中海。后来,罗马人发明了一种共赢的城邦合作方式:各城邦都可以加入罗马,地位平等,如果罗马其他城邦受到攻击,要出兵救援,同样,如果子城邦收到攻击,罗马其他城邦也会出兵救援。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城邦就加入了罗马,罗马也越来越强大。用现代的视角去看,这样的体制有点像股份制,是不是觉得当时很先进?

古罗马时期的主要对手是北非的迦太基。迦太基的政体类似东方的帝国,有个皇帝,也能调动全国的军队。西方军事史上被成为战略之父的汉尼拔就是迦太基,当时,他率领军队奇袭并成功占领罗马。然而,罗马军队虽然被击败了,但自治性超强的罗马居民却并不容易管理。最后迦太基的执政官发现反而更像是被罗马的居民包围了。后来,罗马重新四处组织反击,再后来罗马彻底征服了迦太基。从凯撒和屋大维开始,罗马开始了帝国时代。帝国的集权制,使得皇帝的指挥调动能力比民主与议会制的范围更大,如遇明君,国家的发展将非常快,由此古罗马的版图变得异常大,开始东征西战。罗马对大多的被征服者都很宽容,而且也不断从被征服那里学习。耶稣出生的时代,就是罗马帝国扩张到以色列的时代。

良好的自治体制,让罗马变得富饶,不过也谈不上居民安居乐业。如果作为出生古罗马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男子,年轻时参军南征北战,退伍后返乡开始勤劳耕种卖钱。但可悲的是,小农作坊完全不敌大地主,因为大地主通过战争中获得的奴隶,能以便宜很多的成本种出更多的粮食。小农们种田没了竞争力,就去城市里务工了。随着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建造更华丽的罗马城的同时,也引发对生活状态的强烈不满,曾经年少爱追梦,蓦然回首情已远,为国一生,却最后一无所有。贵族野心家们会对这些失意人群发表激情演说,当然,这些失意者也会从中找到希望。

不管你看还是不看,世界总是在不停地变化。

罗马内部文明兴盛,外面则依然是蛮族,比如日耳曼、匈奴等。蛮族不种地,有块草地养牛羊,牛羊产奶做奶酪,草吃完了换地方,这就是游牧生活。逆境成才似乎是千古真理,艰苦的环境选择了身体强健、意志坚毅的族人,遇到富庶且防守薄弱的区域,就抢掠,普通农民根本不是对手。在冷兵器时代,这些蛮族是很恐怖的。欧洲当时并没有长城。一群很有组织的暴徒突然聚集,烧杀掠夺,小村庄的防不胜防。文明发达的罗马人很可能会鄙视蛮族,但后面的历史教育我们,鄙视链只会让人夜郎自大。试想一下,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也是这么有组织地打猎的,就是这么生存下来的。

游牧民族很难大规模聚集,日耳曼蛮族也分支很多,互相也为各自的生计而搏杀。当然,富饶的罗马让他们垂涎欲滴。

后来,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从罗马城迁到君士坦丁堡,从他开始,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君士坦丁大帝死后,罗马帝国一分为二,称东西罗马。

曾经英勇无敌的征服者罗马军团,渐渐开始大量采用雇佣兵,雇佣兵很多就来自这些好战的日耳曼蛮族。他们认为打战是好玩的,脑补一下几个幼儿园年纪的男童互相装成武将骑马打仗的样子。所以,夸张地说,罗马帝国当时的场景就是,罗马的日耳曼雇佣兵和日耳曼蛮族征战。

4世纪阿提拉带领匈奴人横扫欧洲。匈奴人被认为是野蛮人,但其领袖阿提拉则受过良好教育,从小被作为人质在罗马长大,对罗马也非常了解,所以不要轻易小觑别人。当匈奴王统一几个部落之后,就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军队,进攻欧洲。

日耳曼蛮族受到匈奴蛮族的入侵后,也只能往罗马方向抢掠。每次日耳曼蛮族胜利,罗马就割一块地。后来,各日耳曼蛮族不断地胜利,就这样,曾经的罗马帝国,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

后来,日耳曼的一支叫哥特人,击败了奄奄一息的西罗马,建立哥特王国。不久,哥特王国也被别的族攻陷。之后,分久必合,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建立。法兰克有个很猛的君主就是查理曼大帝,他死后,法兰克一分为三,西法兰克后来成了法国,东法兰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约现今德国的位置,中法兰克是意大利的位置。

注:有种艺术被冠名为哥特式,那是后来的文艺复兴为了区分古希腊罗马和日耳曼建立的中世纪,意思是哥特式的是中世纪的,多少有点带有对哥特蛮族的鄙夷和仇视。

这个时候,默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和子孙们东征西讨,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穆斯林国家。西班牙是被穆斯林占领的,长达8个世纪,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年代,西班牙才重新变成基督教国家,那以后,很快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时代早期的霸主。

在伊斯兰教的统治下,西班牙成了中世纪欧洲最文明的区域。不识字的阿拉伯蛮族南征北讨,一路上向他们征服的民族学习,包括拥有高度文明的波斯人,和拜占庭帝国的希腊人。

阿拉伯人将希腊学术带到了西班牙,不只形诸文字,更详细演绎,并允许欧洲北部的学者前来抄写。犹太人在信奉伊斯兰教的西班牙地位崇高,时常充当翻译者;一人先用阿拉伯语念出先前已从希腊文转译为阿拉伯文的文献,接着以西班牙语高声翻译出来,另一人一面听着西班牙语,一面用拉丁文书写下来。如此,希腊学说以经过三道翻译的拉丁文新版本,被带回基督教欧洲的大学研读(欧洲于12世纪就开始广建大学)。就这样,西欧取得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的著作,以及医药、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作品 — — 在这些学科上,希腊人俱是泰斗。

现在,我们要对这三次征战的结果做个归纳。第一,在西欧,日耳曼民族、古罗马和基督教因此熔于一炉。第二,整个英格兰被日耳曼蛮族占领,之后又回归基督教信仰。第三,在伊斯兰世界(中东、北非和西班牙),基督教完全隐没,但希腊学术被保存下来,且被传播到欧洲。

— 摘录自《极简欧洲史》

西罗马灭亡了,但国教基督教则保留了下来,并融入到后来的野蛮的日耳曼征服者们生活中。这些被认为是“打战很好玩的”的蛮族硬汉则成为“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让他打”的基督徒。日耳曼人文化发展落后,当时武力征服罗马后,延续了罗马的方式治理国家,基督教在稳定社会方面起很大的作用。

如果出生在那个年代的普通农民家庭,劳作和住宿条件都是很艰苦的。通常要住在城堡的周围,城堡的主人就是封建领主。封建领主要养军队,保一方平安,遇其他领主的入侵,就要派骑士去迎战。战时,农民可以躲进城堡。平时,农民会向城堡进贡。农民一周的劳作后,会在周日去教堂望弥撒,教堂是那个年代的重要社交场所,神的面前,罪人都平等。神父修士修女等神职人员是社会的百忙官,在那个都是文盲的年代,神职人员能写字,老百姓婚丧嫁娶得靠他们,心理辅导靠他们,社会福利也靠他们。神职人员还会抄录很多古籍,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都要靠他们的抄写,当时还没发明印刷术。骑士要立志保护妇孺,帮助弱小,于是就有了自豪的骑士风度,后来演变成绅士风度。骑士出征前,也要神父降福。基督徒热爱和平,但如果为了正义而战,则作战特别勇敢!有了神的祝福,就能百战百胜!当然,封建领主们也会有意宣扬英雄主义,不停地打战,才会掠地,才能养更多骑士。

德意志、英格兰、法兰西都是日耳曼人。法兰西这个名字就来自于法兰克,但罗马化比较充分,因此是拉丁语系。德语和英语则源自日耳曼语系。

日耳曼 Germanic

德国 Germany (德语:Deutschland)

条顿 (德语:Deutscher)

法兰克 Frank

法兰西 France

皇帝与教皇谁更大?

虽然西罗马作为国家早已灭亡,但基督教和其最高代表的教皇则继续发扬光大。不过教皇的角色已经和中世纪时完全不同。

中世纪欧洲是高度地区自治的,去中心化,完全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每个新皇帝登基,要教皇给戴上皇冠,这样就权威了。皇帝和教皇若即若离互相牵制,并非简单地认为是:皇帝管世俗,教皇管神职。教皇本身并不拥有军队,但很多诸侯会用教皇的旗号达到目的。因此,皇帝和教皇反而经常是各自拉拢诸侯,剑拔弩张。中世纪的西欧人就是这么在玩制衡游戏。

东法兰克后来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就是以这样的松散结构运营着近千年。直到拿破仑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自己称帝,让教皇为其加冕。

西罗马灭亡了,东罗马则一直在。东罗马又名拜占庭,其基督教为东正教(区别于罗马天主教)。拜占庭受希腊化越来越深,与西欧文化也渐行渐远。拜占庭重视教育和科技,水利建设、城堡建筑、武器技术都很发达,比当时的西欧要先进很多。拜占庭的政体不像西欧那么去中心化,经历过几次朝代更替,帝国存在时间非常长,至15世纪,直到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

西欧和拜占庭同属基督教大家庭,也曾一起合作,对外进攻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这就是十字军东征。其实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是亚巴郎(亚伯拉罕 Abraham, Abram),本是同根生。但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宿敌与世仇基本都是邻近的。因此,要做到如耶稣教导的那样“爱近人如爱自己”,是很伟大的。

为了讲述下面的经济现象,敝人打算先引用孙子兵法。农耕社会需要大量劳动力,打战则要征用大量有生劳动力,是很劳命伤财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孙子兵法中就这么说:“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说明,久战之下,军事供给不行了,战斗力也就不行了,则虎视眈眈的诸侯们就会趁火打劫,有智者也扛不住了。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西欧和中东的交流,这些东征的战士回到西欧时,也带来了拜占庭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就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不管你看或者不看,世界的经济结构一直在不停地变化):即居民从依靠城堡里的公爵,到不依靠。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城堡的主人是公爵,他准备要远征中东的穆斯林啦,他需要钱来养他的军队。于是,公爵向商人借钱,以城堡作抵押,这样也是对商人的保障,因为公爵万一战死,商人投出去的钱也算有个担保。战事不顺,过了两年,当这位不具备经济意识的公爵回来的时候,面对讨债的商人,只能把城堡割让部分或开放了。商人们则可以用不同的渠道发战争财,比如提供船只运输:那些士兵可以通过在船上期间为商人工作,或者掠地后分一些给商人,来作为支付。就这样,财富渐渐往商人那边集中,而居民对城堡的依赖渐渐减少,最后不会算术的公爵无力维持城堡花费,开始遣散佣人,独自在城堡里穷死。偶尔也会发生公爵用无力灭掉商人的情况,但这会影响信用,以后就再也借不到钱去打战了,在去中心化的环境里,皇帝和封建领主都会面对这样的经济问题,而中心化独裁的东方帝国式的皇帝,则能以容易很多的方式举全国之力,调动军队,南征北战!那商人呢?西欧人会觉得他们发战争财而可恶吗?这是经济制度的必然结果。在东方帝国,则必须要官商勾结以保平安。

不管你看或者不看,经济结构的变革和人的思想变革在互相促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词在政治课上很熟悉对吧。

生产关系:人自古就是群居和协作的,广义的跳跃式的理解可以为:一群原始人摆开阵势把野兽围住、你挑水来我浇园、一人边路传中一人抢点射门、等等。

生产力:可以理解为单兵作战能力:古人用冲击力更强的骑兵、发明水利工程来替代个人挑水、更精准的脚法和更熟练的射门、等等。

与其说聪明人发明了技术,不如说技术选择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人,这里边又有微妙的动态平衡。

每个时代,人都是多样性的,但或多或少都会有主流的技术,也可以说是时代潮流。

  • 石器时代,生产力就是能搭草屋的、能采果、能捕猎的、跑快的等等,掌握这些生产力的祖先生存下来了。
  • 农耕时代,生产力就是会种田,这些祖先生存下来了。
  • 物资贫乏的冷兵器时代,需要掠夺,则能抢夺的祖先生存下来了,试想一下:苦寒的勇猛蛮族攻克文明的希腊、富饶的罗马。同样,出身苦寒的征服者变成了土豪,随后开始腐败,由奢入俭难,曾经的英勇善战也已经锋芒不再,被新一代的战士征服,历史就是这样相似,这样循环,也这样动态平衡。
  • 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凭匹夫之勇无法攻克无敌城堡甚至机关枪阵的时候,苦寒的勇猛蛮族则无法靠技术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同理,如果掌握技术的组织又穷又有野心又能战斗,则会为了生计而侵略。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为对他们来说,侵略的回报与成本比自己发展更划算。驾驭科技生产力是相对有门槛的,而这些顶级科学家们偏偏也是有思想的,未必会助纣为虐,反而会为了天赐的良心和正义感对抗邪恶势力。另外,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人们有了比以往丰富很多的物质,如果发展生产的回报与成本比超过侵略,则会选择和平发展,大家都有吃的,何必去抢呢,这就是动态平衡。
  • 在原始社会,粗野和好色很可能是雄性的美德。物资贫乏的时代,节约是美德。而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使人类首次发现原来还会有产能过剩的问题,而对未来的信心,使得人们发现原来财富并非狭义上的资源零和游戏,而是能通过投资与消费,使整体财富增长,以此靠生产力解决社会的贫穷问题。现代经济制度下,人们对财富的支配能力也变强很多,则把钱押箱底、回避贷款工具等等狭义的节约理念,已不再是时代精神。当然,浪费仍然是错误的,不懂理财地乱花钱不等于投资。
  • 广义说,高科技时代也有高科技的蛮族,可以凭战斗力和侵略性来定义,而很理想主义的组织则会被攻陷。
  • 技术太超前也是没用的,如果现代人穿越到过去,比如说能用快速排序解决大数据的核心技术问题,跟部落酋长说,能把百万级的数据高效处理完。酋长会想,百万级是啥?我十个手指头加十个脚趾头,再拉上10个兄弟,200个就够用了,要你那玩意儿做什么。

用直白的语言归纳一下: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流氓成功后,弃武从文,成了文人骚客,然后被其他流氓干掉了。《红楼梦》的石头兄说:历来野史,皆蹈一辙。

这个时候新的思潮出现并广泛传播了,无法阻挡。

科学与启蒙运动:相当于现在的理工科思维,重视推理和实验证明,敢于怀疑,承认未知,反对迷信与守旧。大家因此而获得生产力旺盛发展,如果制度推崇和保障科技人员,则会进一步选择科技人才的生存,而如果制度推崇权谋,科技人员出了成果后就被兔死狗烹,则权谋人才会生存。最后一种制度会胜出?制度就好比病毒,而组织就是载体,制度所寄生的组织胜出了,制度也就发扬光大了,胜利了。组织就是人才的群体。这就是生命体的特征,这就是战斗的动态平衡。不管如何,迷信和守旧一定会被抛弃,技术的发展是单向的。

理性的启蒙运动造成了野蛮粗暴的法国大革命,后来陷入了无政府主义,再后来出现了强权的拿破仑。理性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很多理性的原理需要很多知识背景,并不容易被大众所掌握。人是情感的动物,因此需要文化,也是更强大的隐形生产关系。在人这个寄主里边,理性也同时需要浪漫主义这个对手。

浪漫主义来自于德意志,他们拒绝靠理性去压制情绪。他们喜欢这些出身草莽的祖先,喜欢他们的活力、生命力和朴拙,他们不想跟着软趴趴的知识分子走,他们以过去那些亲近土地、深谙德国人原本面貌的日耳曼先祖为荣。他们呐喊自由解放:让我们甩掉所有的规范,让我们活得简单、直接、自在,让我们自己耕种、自己织布;让我们蓄发蓄胡、住在公社里,让我们诚实面对自己的情感,人与人之间坦诚相见。还有,让我们接近更真实的人 — — 劳工、农民或是“高贵的野蛮人”。

不管你看或者不看,人就是科学与传统的精神分裂体!

目前,人类无法用理性完美回答世界起源问题,但人类可不会因此而过分郁郁寡欢,相反,人脑就是高效的故事接收器,理科思维其实有点反人脑。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老人非常喜爱他的侄儿,年轻侄儿远赴异国,爱上了一个女孩。这一对情侣后来私奔,可是被当地部落的长者追到,因为女孩已经被许配给部落的一个老人,于是他们用矛射死了年轻人。老人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因为他非常爱他的侄儿,虽然他很老了,还是跋涉到那个国家,打算把尸体带回故乡。

尸体对这位叔叔来说是个重负,因为老人家年事已高,而他的侄儿已近成年。可是他办到了;他把尸体带回故乡,好好埋葬了。直到今天,你依然看得到老人行脚的踪迹。在他中途将尸体放在沙地歇息的地方,你会发现喷泉;在他放尸体的岩地,你会发现水潭,装满了老人的泪水。

传统土著人住在一个魔幻世界里,他们土地上的每样东西都有一个故事,将他们的生活和祖先串连在一起。

你认为这样的故事应该保存吗? “应该。”你会说。

应该讲给土著人的小孩听吗? “当然应该。”

学校应该教他们这些吗? “应该。”

而学校确实有教。

你似乎被分裂成两半。对我们的孩童,你希望他们懂得科学就好,可是你也羡慕那些传统信仰没有断裂的人。

这里再说一下基督教会的另一个作用。在那个教育不普及的年代,教会代表了教育的最高水平。大学也是教会办的。如果作为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可以去欧洲各国的大学交流学习,生活上比劳苦大众幸福很多。

当这些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之后,帝国和称霸那套思路也会被人所抛弃。那反问,是教育普及消灭了帝国稳定吗?这是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敝人很喜欢唐代诗人章碣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人想表达的意思是,秦始皇以为控制读书人就能稳定政局,但没想到推翻秦朝的刘邦和项羽却不是读书人。思潮与文化也是另一个无法阻挡的生命体,选择人类寄主。

大航海和工业革命让世界大洗牌,让当时相对落后的西欧,成为发达地区!

科学发展,让人们远航成为技术上的现实。当时中东和西欧的贸易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中东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后,西欧列强开始大航海,冒险去未知大陆寻找资源。有欲望,又有执行力,就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完美的寄主。工业革命的价值有目共睹,西欧列强的生产力因此大大增强,也因此自我革命与更新,发展出更高效的制度。老贵族和老皇室们,也相继倒下。列强如当年的蛮族征服者,圈地掠夺,贩卖奴隶,瓜分世界。

国家的大小也是一个微妙平衡,人们渴望自治,也渴望安全与效率。中心化有更多的资源,但只有少数人受益,自治化有更多自由,但有可能哪天就被吞并了。对于家庭来说,如果归隐田园,自己种地,自己教书,则很快发现没钱获得更多的书,吃不到美味,甚至不能出行,更别谈旅游。所以还是得去务工,这样就发展出了城市。所谓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列强之间在洲外抢夺,欧洲内部也发生剧烈变化。浪漫主义也催生了民族主义,民族意识的唤醒,各民族开始独立了。

解释一下种族和民族:

  • 种族是人种,比如东亚人喝牛奶容易拉肚子,非洲人比其他人更不怕热,这个是人种不同。
  • 民族在这里指的是文化、语言、习俗相同的一群人,往往价值观也比较接近。

不管是野心家还是爱国人士,民族主义带来了战争,也带来了独立,现代的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希腊、土耳其等等的版图,都是这一波形成的,错过了这一波,就难以独立了。

这个时候,世界版图已经和今天差不多了。这以后,历史事件很多,每个民族的独立和抗战史,都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可以另外单独深入分析。

尾声

历史由很多偶然事件构成,而结果只可能有一个(哪怕是平行宇宙,那么当前的宇宙也只有一个结果)。我们可以无限遐想,如果当年拿破仑攻下了莫斯科,世界会怎样?如果当年西班牙有更好的制度,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无敌舰队继续无敌,世界会怎样?如果列强之间完成了统一,那么欧洲会不会是一个超级大国?

回头看近300年的历史,战争是不断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延续。微观上分析,侵略的成本可以缩到一次战斗的攻防。如果进攻的武器优于防守,则侵略的成本就低;反之,如果易守难攻,则务实的野心家会选择更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所以,对攻方的损失约束,造就了和平。举例来说,大城堡,对射箭的骑兵就很难攻破;密集的机关枪阵,则让没有坦克的步兵损失惨重;核武器发明之后,如果担心对方核武器报复,则攻方无疑自取灭亡。

再问一次,那人类真的进步了吗?人类是贪婪的原罪物种吗?人是很容易悲观的,但人通常也很健忘。在这个问题上,健忘也是一种优势,让我们忘记烦恼,从头再来。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时间窗口足够短,循环和周期总是能找到的,那我们就在这个点开始下一个循环,前途是光明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