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代,10年10佳华语纪录片推荐(三) 2024-05-06 09:49:40 2010年代还有7天就过去了,在各平台争相年终盘点时,凹凸镜DOC也推出了“2010年代十佳华语纪录片”的年终策划。未来几天,我们将推送一大波纪录片创作者、影评人、策展人、媒体人的“10年10佳推荐”,并邀请大家一起参与,共同票选出过去10年的十佳华语纪录片。从今天的推文开始,你可以在文末留言,写下你的十佳推荐,或者补充别人的推荐,最后我们将会把所有被提及的影片做一个投票榜单,获得票数最多的前十部影片,即“2010年代十佳华语纪录片”。等票选结束,我们将对影片进行公布,并邀请部分导演和嘉宾在凹凸镜DOC的”线上共阅计划“进行讨论。过去10年纪录片是什么形态?它和2000年代有什么差异?未来10年我们的华语纪录片将向哪里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次”非官方,不正规“的票选寻找一些答案,并告诉大家,过去10年,有这样一些纪录片,不应该被忘记。艺术的真实比现实更真实——豆瓣@晚不安的2010年代华语纪录片十佳凹凸镜DOC邀我来列2010年代纪录片十佳,坦率来讲,我是毫无底气的。在纪录片影迷中间,我无疑只是个刚入门的爱好者。——成规模地观看纪录片只有两年时间,在豆瓣上标记的纪录片数量也不过两百余部。没有足够的阅片量,榜单大概率会挂一漏万而有失公允。真正驱使我接下这份总结任务的,还是下列这些优秀的纪录片——它们第一时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并催促我用文字记录下内心的共振。所有榜单都只是某时某刻作者的决断,而愿意立足于自己眼界和性格的局限而呈现出这份喜好,或许也是一种勇敢的宣言吧。观看纪录片的经验非常鼓舞我,它的易操作性甚至召唤我投入创作——“从体验他者中体验自我”。当我不断在剧情片中感到匮乏的时候,纪录片的形态和样貌让我由衷感到自由和开放。同意黑狗成的观点:“中国能称得上‘浪潮’的影像趋势只在纪录片领域里发生。”1.周浩《大同》(2014)周浩是勇敢且有野心的,作为独立纪录片工作者,以个体介入体制内拍摄,在一个半小时内用各阶层多组人物来解读拆迁工程。同时他也是幸运的,恰好目睹了大同转型与调任的阵痛。拍的不只是市长,是一个中国社会的横切面。一部纪录片不能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做盖棺定论,但是历史可以。历史也将证明这段影像的意义。纪录片工作者不仅要研究电影,更要研究人,研究与人相处的方式。拍摄者只有在摄影机后与人和环境达成亲密关系,影像才有可能深入被拍摄者的内心(一个有士大夫情怀的实干家对体制的看法)。书记在风雨飘摇中的背影和他独自流下的泪水,客观镜头引发起我强烈的主观情绪。大同的历史与文化,有没有可能带它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2. 马莉《囚》(2017)一个非常压抑的题材,群像式(不同病症)的纪录片。选取的每一场戏对人物塑造都有重要作用,人物本身的生动性也在消解摄影机与观众可能的精英视角。将近5个小时的片长,也将观众囚禁在大银幕前。精神病患对有病与否的辩证思考,他们建立在封闭空间与人生经验上的思想片段,以及纪录片作者为创作选定的生活方式,都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冲击。287分钟不存在任何所谓的“尿点”,马莉捕捉到了太多精彩的段落。想起了那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东北方言与地域性格所带来的天然喜感,在大银幕观影时产生了意外的轻松效果(公共空间与电影空间微妙的互文)。《囚》是2017年大陆独立纪录片的一颗深水炸弹,对其他电影呈现出碾压之姿。3. 高子鹏、吴梦《上海青年》(2015)和《囚》一样足以拓展观众认知的作品,八个多小时的片长是对观众身心的双重考验。没有一刻沉溺于宏大叙事,焦点从始至终放在具体的人身上。《上海青年》铺陈开的是新疆知青复杂的问题和内部的分野,它给了所有“边缘人”一个说话的机会,而不打算回避这种声音的激烈,更像是在不事张扬地质询“感动”这种情绪的合理性(廉价性)。它映照出的是我的无知,以及观看与了解的必要性。这些上海的新疆人,新疆的上海人,他们是历史的弃婴,被意识形态裹挟而来。作为人的基本诉求觉醒之后,他们用身体里的方式反抗。他们有理有据,不卑不亢。他们被官方认为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但根本无法被简单地归类与理解。我看到历史,轻飘飘又沉甸甸的历史,白茫茫、灰蒙蒙又血淋淋的历史,漫山遍野地向所有青年猛扑过来。4. 陆庆屹《四个春天》(2017)我在2018年全年力推的一部纪录片。写过若干篇长评,19年年初也把它带到老家放映了一场。美丽又哀伤的人间日常,父母身上有太蓬勃的生命力。热爱歌唱,喜欢尝试,昂扬的态度令人心生敬意。镜头语言自然、灵动,时间和生命在影像中流动,创作者不自觉地与电影的本质对话。只要真挚地凝视生活,就能发现诗意的所在。这部纪录片让我猛然发觉家庭私影像的意义,那些逝去的时光里有普适的情感力量。长评:《燕子飞往归家的路——论私影像的普世价值》https://www.douban.com/note/716404642/5. 杜海滨《少年·小赵》(2015)杜海滨下笔太狠,三两下就雕刻出人物形象。无法预判事件发展是纪录片工作的乐趣,而挖掘事件背后含义则体现纪录片工作者的能力。并不是没有观点、没有评判,而是巧妙地(不偏激地)隐藏自己的立场。不咄咄逼人,也不躲闪回避,在一种合适的尺度中展开作者表达,通过典型人物反映一代中国青年的内心现状。从小赵身上看到不少同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影子。——在理解某种事物之前,我们为它陷入狂热。狂热最终被复杂的不断更新的现实熄灭,或者若干年后以另外一种方式滋生。与其说他变了,不如说他更好地认识了自我。中国当下正在发生什么?——我们禁得住这样的诘问吗?我们只是努力隐没在人海之中,回避心中所有涌动的困惑,从而让自己过上普通的生活。7. 邵攀《自行车与旧电钢》(2013)无论放在哪一年,都是年度纪录片、年度电影人物。其实与《四个春天》在蓬勃的内在生命力上是完全一致的,画质、收音这些技术性问题通通变成其次。开头素材略显零碎,但人物丰满之后,电影迎来了它的魔力时刻:一切都对了。张宜苏老师是横道世之介一般的存在吧——“光是遇到那家伙就是赚到了”。纪录片真好啊,它能把一个人的命运与千万个认真凝视的观众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此在徐州也有一个可以挂念的人了。噫嘻。8. 古涛《驯马》(2017)借用水木丁的一个书名来概括: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剪辑和声音设计真的非常出色,古涛把在实验电影领域习得的理解力和处置力完全迁移过来了。所谓“穿透素材”的能力,指的大概是挖掘段落间的诗意,乃至在心理层面重塑现实。奔马的意象和列车的结构确实让电影有序起来,但我对导演在开头结尾加入的抒情旁白还是持一定的保留意见。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电影里的,拍电影的,和看电影的人,都动了真感情。我们在一个非典型年轻人的迷惘中,看见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冬冬身上有这个时代的缩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9. 邱炯炯《姑奶奶》(2010)还没看过邱炯炯那部震古烁今的《痴》,不过这部《姑奶奶》也足以彪炳史册了。听碧浪达唱歌,听裁缝讲话,流着一英寸宽、三英寸长的眼泪,在旱点和水点寂寞地踱步。广州的电烙铁,南池子大街的北冰洋,你没有忘记,但其实你在情感上和苏州婆一样落魄。是的,“真正的嫖是操灵魂”,于是你提前吃完了生命那两公斤的大粪。邱炯炯是真的懂爵士,所以我像是看了一场两小时的演出。这种演出的范儿太正了,因为他知道观众和听众在结束以后,都可以安然无恙地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去。我们活得如此平庸。我们都太幸运了。“生命里面有什么东西是浓烈的呢?”我不知道。面对镜头,他是怎么一股脑说出那么多金句的?把人生看透了,也就能撒手了。拍摄对象的袒露,纪录片作者的建构,两相成全。10.(并列)黄邦铨《去年火车经过的时候》(2018)击碎我,也拥抱我。一场真正的旅途,影像的终极浪漫。创作者认真地追溯那些随意捕捉的画面,非常深入地挖掘出丰富的生活细节,生命的厚度由此增加。最后CG重构场景让人情不自禁地“哇”了出来,那对影像的信任真是深情万分。10.(并列)谭墨《失眠》(2017)好极了,谭墨完全掌握了自由的方法,可以说是“摄影机——自来水笔”理论的实践者。你以为是真实电影,或者像《北京的风很大》那样逼问路人的行为艺术,其实她是在用影像记录-追溯-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自省式的发问中,找到失眠与环境(当下影像)与成长(历史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被剪散的凝视镜头简直是对库里肖夫效应的最佳阐述,也是对创作者、对观众自以为找到答案的质疑和嘲解,更高级的是这种对解读的反抗是无姿态的,只有一双锃亮的眼睛在一片绿光中盯着你。* 特别提及:1.蔡明亮《你的脸》(2018)显然是比《行者》系列更实验、更先锋也更真挚的作品,蔡明亮以自己的方式拓延电影的边界。特写,一人一镜,最后用一个空镜,盛放音乐和光线。影像作为时间的容器,作为不可能存在的现实场景,提供最直接的对视,也是最赤裸的,最无需解释的。所见即所得,解读即误读。并不执着于表现人或是空间的流动性,拍的是一种相对凝固的状态。简而言之,不关心江河而关心溪流。如果说《冷战》是PPT电影,那《你的脸》就是动图电影?它们的共同点是提出一个疑问:故事有被讲述的必要吗?那样衰老、波折、平常甚至昏昏欲睡的脸庞上,纵横的沟壑中已经掩藏所有过往。那些无所谓意义的表情、言语,那些本应该被粉饰、被剪裁的画面,被蔡明亮视为珍宝,被挑选、被呈现最后被凝视。觉得完全是出于观感上的考虑,蔡才加入了四段讲述,把它们拿掉才是更纯粹、完整的表达。2. 季轩《我三岁》(2017)非常惊人的作品,浑然天成,意趣盎然,看得我又笑又哭的。是生活流的片子,但比姜纪杰的《二十四》靠近很多,不止静观,更有温度。片名取得好极了,自在轻盈,借了孩童的天真,继而拍乡村自然的图景。不猎奇,不带预设,像是一挥而就。好比假期小学老师布置一篇作文,就对着日常一通散漫的记录,没有明确的主题,但最后读起来是美的。作者理念相当成熟,因为导演懂得隐藏自己,也不对来自家庭外部的视角做任何伪装,影像的质感很舒服,不拧巴。镜头捕捉到了人(孩子)内心深处的秩序,以及生命和生活本身的优雅。3. 郭泽权《我私人的赫尔佐格》(2018)一个影迷的行走影像,一个少男的第一人称日记。片头混剪令我沐浴电影圣光,迷影以致效仿、追随偶像步伐(赫尔佐格:“即使这件事疯狂又毫无意义,我也要坚持到底。”)。旅途中朝内在不断开掘,不自觉思考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但绝不质疑行为本身(相信行为,而不是相信信念),幼稚的狂想与吐槽表现为可爱。结尾自我推翻和自我嘲解,间离感带来强烈的趣味性,使影片在内容与形式上再上一个台阶。电影、爱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少年屹立在天地间。会有人记得你的行走。 2010年代,10年10佳华语纪录片推荐(一) ——影评人:徐若风、汪金卫 2010年代,10年10佳华语纪录片推荐(二) ——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宋远程@堤、资深纪录片爱好者中子编辑:JO 凹凸镜DOCID:pjw-documentary微博:@凹凸镜DOC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赞 (0) 相关推荐 21世纪又过去十年了,你的电影十佳排名是? "豆瓣话题"正在评选21世纪10年代(2010-2019)个人十佳电影,大家一起来聊聊呗,也把我的榜单发过来,排名不分先后: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g ... 鱼目骊珠同一封,2018年十佳电影 害了拖延症,本来有点不想评选年度电影十佳的,最近在弄2018年华语20佳专辑,就顺手弄弄电影十佳,反正电影好选,今年华语电影评不出十佳,就和外语混一起选个总的十佳,算是个人纪录.评选标准只有一条:新鲜 ...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2017年华语十佳电影 (提图来自2017年在百老汇"香港影展"看到的珍稀老片<半边人>) 挣扎那么久,鱼叔的2017年电影十佳来了,今天是华语片,请指教. <八月> 评介:作为导 ... 2010年代,10年10佳华语纪录片推荐(四) 2010年代还有3天就过去了,在各平台争相年终盘点时,凹凸镜DOC也推出了"2010年代十佳华语纪录片"的年终策划.未来几天,我们将推送一大波纪录片创作者.影评人.策展人.媒体人的 ... 周浩、王兵、徐童领衔,2010年代10佳华语纪录片出炉 经过接近一个月的推荐和投票,"2010年代十佳华语纪录片"终于出炉了:<大同><囚><四个春天><克拉玛依><老唐头>& ... 2010年代10佳华语纪录片评选投票开启 过去半个多月,凹凸镜DOC邀请了26位纪录片创作者.影评人.策展人.媒体人推选出了各自的"2010年代十佳华语纪录片".他们总共推荐了148部纪录片,减去8部不在范畴内的,有140 ... 10位“大佬”的2010年代十佳纪录片推荐 2010年代已经过去了,在各平台争相年终盘点时,凹凸镜DOC也推出了"2010年代十佳华语纪录片"的年终策划.未来几天,我们将推送一大波纪录片创作者.影评人.策展人.媒体人的&qu ... 2010年代华语片20佳出炉,其实还有一部不该错过 随着2019年已到岁末,21世纪的第2个十年行将落幕,很多领域纷纷评选起2010年代最佳,以此作为总结和告别. 近日,豆瓣电影基于万千网友的标记数据,分别评选出了20部2010-2019年的华语及 ... 2010年代十佳华语纪录片(一) 2010年代还有10天就过去了,当各个平台争相年终盘点时,凹凸镜DOC也推出了"2010年代十佳华语纪录片"的年终策划.未来10天,我们将推送一大波纪录片创作者.影评人.策展人.媒 ... 我的年度10佳纪录片推荐 今年没有什么特别,我选修了一门纪录片的课程,然后开始到处寻找纪录片观看.就这样,我开始关注中国独立纪录片以外的海外纪录片,包括Netflix和Hulu出品的,以及台湾Giloo上在中国大陆看不到的影片 ... 这10部零差评优秀纪录片,国庆一定带娃看,让孩子认识中国有多美 中国,在这些非常专业的镜头下,展示出我们平时很少见到的美,有的波澜壮阔,有的朴实动人.我感觉,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看了以后都会内心有特别的感动.无论怎样,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它原来如此美丽,也值 ... 这10部关于数学的纪录片,告诉孩子数学跟枯燥不沾边! 转给更多家长看到吧!! 数学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越往顶层走,需要的思维能力就越多. 所以,要想孩子数学好,首先要帮他"打牢思维的地基".怎么打?观看数学纪录片就是个绝佳的选择,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