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探讨】为什么农村老人说夏不坐树冬不坐石?

为什么农村老人说夏不坐树冬不坐石?

关山听风

“夏不坐树,冬不坐石”,有的农村也说成是“夏不坐木,冬不坐石”。一些俗语词典将其列入农村俗语之中。

1、一半得不到认同,一半是废话

记得小时候,村里人喜欢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乘凉的场所,坐的地方大多是石头和木头。石头有打制的青石板,也有从小河里扛回来、抬回来的黄色石头,人们一般叫做铜鼓石,或黄石。木,有圆木,农村把树锯成一段一段的称圆木,圆木锯开的叫木板。也有整棵的树条子,也就是树砍倒后,只去枝和树尖,中间没锯断,农村一般还是叫树。

那时,不仅我们村是这样,大多数村子也是这样,人们聚集的场所一般在比较集中,又相对比较宽敞的地方,这些地方供人坐的,少不了石头和树木,很少有凳子和椅子。包括一些人家的庭院之中,大门口也有这两种用来供人坐的石头和树木。木做的凳子、椅子、厚厚的长条板子、树墩子就是农家的常见之物。

因此,如果只说“夏不坐树,冬不坐石”或者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乡村里的人一般不服气。他们会问,这也不能坐,那也不能坐,难道只能站着?我们平时不是照样坐了这两种东西吗?

不过细细想想,他们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比如说,一年四季在家中,或者在廊桥、花桥、风雨桥下、凉亭内坐的就是木,凳子、椅子全是木的,木板子、木墩子、木枋等等都是木。平时如果人多的时候,没地方坐,就连廊桥、花桥、风雨桥、凉亭内专门用来抬棺材用的两根木杆,人们也没有丝毫的忌讳,将其坐在屁股下面。夏天说这些地方的木或树不能坐,当然讲不通,不能一概而论。

又比如说,冬天不能坐石头,冬天寒冷,你穿得再厚的棉裤,坐在青石上、铜鼓石头上,不一会儿,你的屁股和石头一样冰冷,再过不了多久,你的肚子就开始翻江倒海,得跑茅厕。农村的说法叫冬天的石头生寒气,易受凉,有的人一受凉就泻肚或肚子痛。冬天,哪怕太阳高高的照在石头上,石头也热不起来,坐上去不久照样着凉。农村有一句老话:“冬天宁坐泥土,不坐石头。”就是这个道理。

过去,因坐石头受凉泻肚或是肚子痛,农村的土办法是,把布鞋底烤热,放在屁股下面,把屁股烘烘,又把烤热的布鞋底贴在肚脐眼上热热。过去的农村的冬天,除非小孩不懂事去坐冷凉的石头,大人是不会去坐的。因此,“冬不坐石”等于是废话。

2、夏天,晒热的树不能坐,晒热的石头同样不能坐

农村说法是让太阳晒热的木和树不能坐,还包括凳子、椅子、木墩、木板,还不仅仅是夏天,春天和秋天晒热的木也不能坐。太阳晒热的石头一样不能坐。按农村说法,太阳晒热的石头对人的身体危害远远大于太阳晒热的树和木。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能有被父母或爷爷奶奶告诫过,不能坐太阳晒热的石头和木头。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坐了这种石头和木头会拉尿不出。孩子爱刨根问底,问为什么拉尿不出,一般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一般的回答比较强硬:拉尿不出就是拉尿不出,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因此,农村人从小就有不能坐太阳晒热的石头和木头的意识。当然也是人坐在这种石头和木头,滚烫滚烫的,屁股哪里受得了,谁还敢去坐。

在农村,不管“夏不坐树,冬不坐石”说法,还是“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说法,在农村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认为这样的说法漏洞百出,没有权威性。

3、一种比较合理的说法“夏不睡石,秋不睡板”

与类似的说法有一句农村俗语:“夏不睡石,秋不睡板”。这种说法在农村得到了人们的公认,具有权威性,广泛流传。意思是说,夏天不要睡在石头上,秋天不要睡在木板上。

夏天炎热,人们哪凉快就往哪钻,石头是凉快的地方,有的人就喜欢睡在石头上,现在有的人睡地板砖上,那也是石头。石头寒气重,容易让人受凉生病。庸武侠小说的习武之人有这种睡法,美其名曰是为了练功,增强内力。那是小说的虚构,切莫去效仿。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喜欢看武侠小说,要学小说练“内力”,想成为武林高手。恐怕“内力”练不成,迟早要躺到医院的病床上去了。

秋天转凉了,睡在木板上,别看木板不凉,还有一点暖暖的温度,但天气凉爽,容易让人受凉生病。因此,这种睡法也是要不得的。

过去农村老话,或者俗语,有的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得起推敲的,有的与现实生活并不相符。因此,我们要认真甄别,不要认为只要是老话和俗语,就正确的,必须得听。更不要被一些老话和俗语迷惑,要以科学的态度来鉴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