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优势在手,为何袁绍会在官渡打烂一手好牌

官渡之战已经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曹操因何而胜,袁绍为何大败,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学者说法不一,对这场战争感兴趣的史迷们也各有自己的观点,民间街头巷议中也不乏真知灼见,这个问题要想回答好真的有点难度,但看到大家踊跃发言,我作为一个三国爱好者,忍不住也想借此良机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得到高人的指点。

袁绍

一、袁绍不懂政治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而袁绍对政治可谓是一窍不通。

1、官渡之战是由袁绍挑起的,道义上先输一着。(《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且说陈震回见袁绍,具说:“孙策已亡,孙权继立。曹操封之为将军,结为外应矣。”袁绍大怒,遂起冀、青、幽、并等处人马七十余万,复来攻取许昌。)。曹操根本没有和袁绍决战的准备,他听说孙策病亡后,是准备起兵攻打孙权的,后经侍御史张纮劝谏曰:“乘人之丧而伐之,既非义举;若其不克,弃好成仇:不如因而善遇之。”操然其说,这才打消了南进的打算。袁绍攻打曹操不具有合法性,曹操一方代表是朝庭,属于官方正统,而袁绍是地方军阀,攻打曹操属于以下犯上,这在道义上说不过去。其它诸侯也不会去配合,谁都知道正统和非正统获得人心的支持是不一样的。

2、师出无名。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名义上是讨汉贼,并在阵前宣读衣带诏,但袁绍根本就没有参与当时讨曹圈子。如果袁绍真的是为汉室着想,那么他就应该把汉献帝接到自己的领地,在曹操之前,他是有机会的。因为他自己想称帝,怕汉献帝来了是个麻烦,所以才让曹操抢了个先。这样一个举动所透露的信息,袁绍究竟想干什么,天下谁不心知肚明呢?所以袁绍在联络东吴时,当时诸葛谨就劝孙权勿通袁绍,要顺曹操,乘便图之。孙权为何和孙策不一样的立场呢?孙策是因为曹操没有让他当大司马,怀恨在心。而孙权与曹操没有过节,他与鲁肃有一段著名的榻上对: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孙权有此打算怎么会跟袁绍一起去打曹操呢?孙权和鲁肃都知道曹操不好对付,曹操手里有狭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孙权被封为将军也是曹操给的,没有合法的名头就不可以理直气壮干事(合法就是直销,不合法就属传销。前者鼓励,后者打击),孙权要想让父兄的事业发扬光大,就必须有汉天子的支持,所以后来以书回绝袁绍。袁绍后来联络张绣,张绣听从贾诩建议,干脆投降了曹操。最后只有刘备和袁绍联手。

3、政治立场守旧。袁绍起家全靠是家族长期经营的政治基础,吸附在他身边的人大部分是旧时代的官员,他们代表的是旧时代意识形态。而曹操是代表的新崛起的政治势力,是受人民拥护的新官僚。曹操原来做官时,就痛恨腐败,每到一处都会大力整治,在他的治理下,官场风气都焕然一新,民众也十分拥护。现在位极人臣,他更有机会为百姓做事。史书上虽然没有过多去说,但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绝不单纯靠的是军事实力,曹操也没有刘备那么“仁义宽厚”,但却占据了全国十三个州的九个,如果没有民心的拥护,曹操是不可能有此地盘的。“割发代首”最能代表曹操关心民众的利益。

曹操

二、这次战争袁绍是临时起意,准备不足。

袁绍和刘备聊天时提起这个话头(绍曰:“玄德何故常忧?”玄德曰:“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于曹贼;上不能报国,下不能保家:安得不忧?”绍曰:“吾欲进兵赴许都久矣。方今春暖,正好兴兵。”便商议破曹之策)。

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么大的事情,袁绍只是和刘备一个外人商量,却没有和他的智库去研究,田丰苦谏还落得个下狱的处境。一场关乎自己生死的大战就这样随随便便和刘备两人定下了。

用兵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相应条件,等条件完全成熟再开战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这样的好事,但起码具备大部分条件才能行动。看袁绍出兵都有哪些条件呢?一是有七十余万兵力,但这七十多万兵员分别从四个州监时调集来,各路人马之间不熟悉,彼此不够协调。这样拼凑起来的部队,数量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二是带兵之将,最为优秀的颜良和文丑已经阵亡。只有张郃、高览二将算得上勇将。其它诸将都是没有什么名头,作战能力不强。天时曹操掌握主动权,地利是在曹操的地盘上打仗,对地形的利用袁绍显然没有曹操熟悉。而曹操却拥有一批能征善战的一流战将。熟悉兵法,现在流传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就是出自于曹操之手。

三、官渡之战袁绍选时不对

在战争爆发前,曹操刚破徐州,清除了刘备这个后患,曹兵士气正盛,锐不可挡。应该等曹军这波势头过去再行动。现则,当时的军阀还有刘表、张绣、刘备、孙策、马腾西凉军、关中张鲁等等。远距离不说,就说离袁绍和曹操距离较近的有刘表、张绣、刘备、孙策等。刘表据荆襄之地,势力不小,张绣和曹操已经打过一仗,曹操失去了长子、侄子和猛将典韦。孙策已经在江东形成气候。袁绍也想和这些诸侯结盟共同对付曹操,但都没能成功。刘表是一个胸无大志,小富即安的人物,孙权直接回信拒绝,张绣在收到袁和曹同时派出的使者面前,选择了较弱曹操直接投降。在结盟不成的情况下,袁绍应该审视一下原因。对曹操的实力得新进行评估。暂时放弃对曹操的决战。

按照战争的一般原则,袁绍应该先打弱的,后打强的,如果先把刘表拿下,一定会被打曹操容易得多。以袁绍四州的兵力拿下荆州应该不成问题,然后再图张绣,以袁绍的实力,只要袁绍想打,其它诸侯都会依附的。张绣一开始就想投靠袁绍。因为袁绍外在的强干还是挺吓人的,四代三公的显赫背景,故吏遍天下的人际网,四个州的政治军事实力。一般诸侯还真的经不住吓唬,就连曹操也感到了袁绍的强大。待周边清理得差不多了,最后再与曹操决战。但袁绍没有认清自己,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他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他对曹操是不屑一顾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以前多次救过他,现在却假借天子名义指使我,我焉能服他?”所以他选择了曹操作为他称霸的第一站,诸不知他这个纸老虎这次碰到了真老虎,失败就是预料中的事了。

四、袁绍指挥水平低下,临阵失误连连。

1、关键岗位用人不当。乌巢是袁绍全军命根子,却派一个醉鬼前去防守,两万人马本该守得固若金汤,可淳于琼成天泡在酒里,不仅自己喝,还带着部下一起喝,结果曹操打来时,没有人能迎敌,淳自己从床上被活捉。两万人被曹操五千人打得落花流水。

2、用兵方向错误。本应该重兵救乌巢,但却错误地去攻曹操大营,曹操善于用兵之人,这一步他怎么考虑不到,在去乌巢之前,有部将担心袁绍会劫营,曹操笑说,我已经有备了。

3、误听谣传轻易分兵。乌巢被毁后,曹操放出谣言要攻其要害,断其退路,袁绍也不加以详细查看,就急忙分兵拒守。几十万大军一动,必然队形混乱,指挥不畅,加之天黑,将找不到兵,兵看不到将,前面连吃败仗,人心皇皇,都想着赶紧撤退。这时曹操八路人马一冲,袁绍还能立得住脚吗?

4、听信谗言,部下临阵倒戈。先是张邰、高览率本部人马降曹,然后是许攸投奔曹操并献计烧乌巢,给袁绍以最致命的一击。这就是袁绍不会识人的悲剧。

五、不听良言,不纳忠言

袁绍的谋士还是很有眼光的,象田丰总是能在关键时候给袁绍提醒,并且这些建议都是极具价值的。如:曹操攻打刘备时,田丰建议袁绍趁机袭取许昌,果真如此,则曹操难以首尾相顾,必败无疑。再如袁绍官渡之战,如果听从田丰建议就不会遭灭顶之灾。因为当时曹操已经无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和袁绍作战,而且曹操兵力也不是只有两万,白马之战,曹操率领的是十五万精兵,而袁绍前锋只有十万兵力,官渡之战曹军也不下二十万。只是袁绍太过盲目,认为自己“肌肉很发达”,殊不知他虽个子大,但动作迟缓,出拳速度慢三拍。许攸捉到曹操信使,得知曹军粮食已空,这本来是一个天赐良机,却被袁绍的怀疑失去了获胜的机会。

许攸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

六、迫害忠良,人心不附

田丰因谏阻袁绍出兵,因言语刚烈被囚进监狱。袁绍官渡兵败后其实他还有相当的实力,如果能够吸取教训,用好身边谋士,还有可能会暂时保住地盘,然袁绍竟把忠于他的田丰杀害。

沮授见田丰下狱,乃会其宗族,尽散家财,与之诀曰:“吾随军而去,胜则威无不加,败则一身不保矣!”众皆下泪送之。后沮授献计袁绍不用后,沮授托疾不出。后绍军到了官渡后,沮授对袁绍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绍怒曰:“田丰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将沮授锁禁军中,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后期曹操军中粮食果如沮授所言,不能支撑长久,曹操萌发了退守许昌的念头。田丰与沮授两位参谋考虑问题都是很有见地的,而且符合实际情况,如果袁绍能用其一二,也不会败得很惨。

七、内部不和,相互拆台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袁绍的谋士之间不和,都想显示自己的能耐超过别人。三个儿子之间也是互不相让。袁绍外宽内忌,对手下是罚多奖少,人心不服。上下之间,左右之间,文武之间,文臣之间都有隔阂,家庭内部骨肉相残,这样的队伍能坚持长久?形实而内虚,犹如一座高高的沙滩,只要有稍大一点的风浪就会将它摧毁。袁绍不会用兵也就罢了,死了以后,几个儿子要是联手还是有一定实力的,曹操最终会取得胜利,但付出的代价肯定不会小。袁绍的儿子也许还能保留一点残余势力。伺机再起。但兄弟之间竟没有一人有全局观念,甚至不惜引狼入室来对付自己的亲人,结果导致四代三公的老袁家从此在江湖绝迹。

八、袁绍自身素质不高

袁绍的势力得益于家庭的威望。袁绍是承接者,而曹操是创业者,二者就这两个经历已经有所区别,创业者比承接者压力要大,自我提升的迫切性要高,由于是自身经历,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比一般人的素质要高出一头。何况曹操平时手不释卷,对兵书深入钻研,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曹操一生经历大小战斗50多次,仅凭这一点,袁绍和曹操就无法相比。

袁绍虽为人主,骨子里却是一个公子哥的做派,长期的家庭优势,使他养成盛气凌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他不懂得尊重人,对谋士动辄就叱之,关押,问斩,丝毫不珍惜对他忠诚的人。以小利误大事,最典型的是当曹操和刘备作战时,田丰建议他出兵袭击许昌,他竟因小儿一个小小的疥疮而神思恍惚,放着军国大事不顾,外在富贵相,内里小人行,以这样的胸怀焉能有大的发展。

班子行不行,关键第一名。带头人的素质直接决定一个团体的未来。以袁绍这等水平,要想有所作为无疑是痴人说梦。

袁绍之所以会失败,荀彧对袁绍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绍是庸人中的雄杰,只会集聚人众,而不会运用人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