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5年公开课,这份大数据透视他的内心与微信进化

他缺席了过去四年来一年一度的线下演讲,而是以现场VCR的方式。
正如其在2015年那次一样。
区别在于2015年的微信公开课张小龙选择通过视频方式对外沟通,是“很遗憾,因为一些近期的事情。”
这一次在历经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四场线下公开演讲,尤其是2019年那场四个小时长达3万多字的拖堂演讲后,理由则变成了“故意不来”。
为何“故意不来现场”?
正如张小龙在2016年第一次线下公开演讲中所提及的那样,身为产品经理,他一贯认为在一个移动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参加会议是挺浪费时间的。于他而言,更应该把更多时间聚焦在用户。
用今天张小龙的话来说,就是“用产品说话,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也就是说在四年线下露面,对公众展开自我,开放内心后的张小龙,再一次地将自己隐藏,不再公开吐槽“每天有1亿人教我做产品”,而是将对外展示的舞台留给微信团队,自己回归幕后。
这也正是他的本来模样,也是现阶段对微信团队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毕竟“对团队来说,早期是考验我们的产品能力,现在更考验的是我们的组织能力”。今年的张小龙更乐意把时间交给微信团队的年轻同事们,让他们得以聚拢更多的聚光灯以及流量,分享团队的思考。
这是微信后续的生命力所在。
当然身为微信的主导者,今天张小龙亦通过视频交流的方式分享了他对信息互联以及微信产品的一些思考。
今年张小龙视频演讲   来源:微信公开课
比如基于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微信最近放开了一个人最多5000好友的限制,但对于会带来怎样影响,依旧是诚惶诚恐,会反复思考。
比如在微信起步阶段,为了微信于移动端的普及,微信团队的端战略是基于手机,而不是PC,认为PC只是辅助,这也使得微信公众平台很长时间都只有PC web版,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这是小小失误,使得微信其他短内容的形式没有呈现出来,造成微信在短内容上有一定的缺失。
亦在今天,张小龙发出预告,微信的短内容一直是我们要发力的方向,顺利的话可能近期也会和大家见面。毕竟,表达是每个人天然的需求。
另外他还表示,春节即将到来,我们在红包上,也有一些新的创造。
正是在这种类似思考与反思改进中,微信得以持续进化。
一个事实是,微信现在已是超10亿用户的庞然大物,是人与人,人与信息等等连接的不可或缺的注册部分,深刻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背后,AI蓝媒汇根据知微大数据对张小龙自2016年至今的四次线下公开演讲进行梳理,或可以一究微信的产品逻辑、进化逻辑,以及张小龙本人进化的路径。
此前4年,张小龙都说了什么?

2016年是张小龙第一次公开演讲。这一年作为产品经理的张小龙首次登上公开舞台,他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正是“用户”。并且在后续三年每一次的公开演讲中,“用户”均成为张小龙口中的高频词汇。

数据说明:历年演讲内容分词后TOP10高频词

另外由于2016年是首秀,张小龙谈得更多的正是其产品观。那一年,除了“用户”之外,他说了很多次“价值”:用户价值、微信价值、价值观……他还爱说“为什么”,这可以理解为是首次公开演讲,张小龙需要对许多大众关心的问题“分享”了他的见解。
当然在2016年谈及具体产品功能上,张小龙提到最多的是“朋友圈”,并且在演讲时,张小龙还剧透微信将开发一个新的形态:面向开发团体的应用号。而这个应用号,就是后来的小程序。
2017微信公开课PRO版上,张小龙的演讲围绕“小程序”展开,这一年,张小龙提及微信的频率相对少了许多,他说小程序是一种新的“服务”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小程序能不能做游戏?”这一问题,张小龙当时的答案是“我们现在并不能”。到了年底,这个不能成了能,跳一跳“横空出世”,火爆互联网。
甚至在2018年的线下公开演讲,张小龙的开场部分便是玩“跳一跳”,现场直飙1千分,并且自曝自己能玩到6千分,让外界惊讶他的专注力。这个独特的开场,表明了小程序是2018年张小龙演讲的重点。
彼时小程序从外界的质疑逐步成长为一个渐趋完整的生态,印证了张小龙希望微信成为互联网最好用的工具所做出的努力。
这一年,张小龙还谈及了外界对微信的认知“克制”与“情怀”,他认为这种篇感性的词语是对微信的误解,并表示微信的产品逻辑,来自于理性判断。
不过尽管在2018年小程序是重点,张小龙也没有忘记公众号。
一个行业背景在于,彼时移动内容分发市场权重已发生了悄然变化。来自字节跳动系的冲击,让微信公众号与移动内容分发市场的地位发生动摇。
这种竞争冲击,虽然张小龙在历次演讲中都甚少提及,但在2018年从他对公众号的大篇章提及中,亦能看见行业竞争倒逼了微信进化
张小龙称大家对公众号有期待,微信团队也有行动,app、赞赏、信息流,这些都是公众号体系里需要思考的东西。
这种倒逼在2019年,亦进一步体现。不过最关键的变成了“朋友圈”,以及这一年新出现的高频词汇“视频”。
张小龙以及微信面临着新的困境,朋友圈无法实现用户的真实表达,这需要团队进一步思考社交的本质。而“视频”这种在彼时席卷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形式,微信也需要作出改变。这一年,微信也开始做视频化的内容呈现。
另外张小龙历次演讲中这些高频词汇实际上亦在发生变化。

数据说明:人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高频变化词

其中正如上文所说,“用户”一词张小龙几乎每年都会提及,第二个则是价值,2016年,张小龙说的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而2019年,“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成为了演讲中的一大重点。
再者是“尊重”,这也是近年频频被提及的一个词。
还有“工具”,2016年张小龙就说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2017年和2018年也多次明确这一认知,2019年,工具一说作为原动力(即初心)出现,张小龙自己说“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偏执,或者对工具特别的热爱”。
此外还有一个特别的词是“用完即走”。微信高效帮助用户完成一个任务,从此前的“用完即走”,最后迭代为“走了还会回来”
218个“想”和413个“做”
有“担心”有“害怕”,但最多的还是“希望”

根据知微大数据,四年线下公开演讲中,张小龙总计提及了218次“想”和413次“做”。
数据说明:分词经挑选后,根据文本关系对其进行关联
当提到“想”的时候,张小龙可能是想象,也可能是想要,或者是想做:微信应该有一种新的形态、如何做好微信这个工具、互联网十年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场景……这些想包含着对产品与功能的思考,又不仅仅局限于微信
而当提及“做”的时候,张小龙就明确了很多,做微信、做产品、做小程序……他的观望不多,执行是他演讲的经验来源。
另外在历次演讲中,张小龙也向公众展露了自己的内心。数据显示,张小龙每年说的最多的情绪词都是“希望”

数据说明:历年演讲稿中高频情感词

张小龙说“如果微信不能给用户带来哪怕多一点点希望,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判断我们做的事情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它也是我们衡量的一个准则。”2019年,他还用“万物之中希望致美”这句电影台词给演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希望”,这也契合张小龙等产品经理用技术、产品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望。
当然除了“希望”之外,面对微信一举一动都将影响10亿用户的现实,张小龙也有自己的担忧。从历次演讲中亦能看出,张小龙害怕不少,害怕新概念被透支,害怕被断章取义。
不过在2019年,张小龙的演讲中不再有“高兴”和“期待”,但有了“庆幸”,庆幸没有批量导入通讯录或者QQ好友,庆幸可以和一款产品一起从0到10亿日活。
是的,微信的成功,的确是一种“庆幸”。这可以理解为张小龙的谦虚,同时更是张小龙时刻保持自省的心态。
且伴随着张小龙的自省思考,微信亦在逐步进化。
数据说明:2016年至2019年间,微信发展历程重要节点
微信历年来的版本更新、功能叠加等等,都与张小龙的思考保持一致。
作为国内最大的超级APP,作为最知名的产品经理,微信与张小龙的进化,都将深刻嵌入到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以上数据整理,来自于知微大数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