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相约七夕
相约七夕
作者:潘姝苗 图/络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女儿节。晴朗的夏夜,星汉闪耀,横贯南北,一对星星隔河相望,那就是织女星与牛郎星。
七夕乞巧源于汉代,《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朗朗明月夜,女子们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精通针织女红,更盼姻缘巧配,遇上如意郎君。
《醉翁谈录》中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盛况历历在目,不亚于元宵灯会。
乞巧时,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方式多样,趣味盎然。哪怕只是简单地陈列瓜果,也别有意味,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听说有的地方的姑娘们聚在一起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之后吃水饺,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饺子里竟然藏着针,想想怪是恐怖,万不可轻易“下嘴”。
乞巧节的风俗类似“斗巧”,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子。七夕的应节食品,以乞巧果子最为出名,主要以油、面、糖、蜜为料,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凉凉后用刀切块,捏制出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即成。《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乞巧时,可在庭院内陈列巧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莲蓬、白藕、红菱等瓜果,可将其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美曰“花瓜”,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这一夜,会有待嫁的少女躲在南瓜棚下,此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乞巧节到来之前,姑娘们就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意儿,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拜仙之后,姑娘们开始玩“赛巧”的游戏,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的则“输巧”。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虽然许多习俗渐渐被弱化,唯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
相约七夕,让日月见证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