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把刑法公布于世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公元前536年,郑子产“铸刑书”,这是世界上成文法典的初次公布,
曾以为郑子产有远见,思想先进,后来看了他给晋国大夫叔向的信,他在信中说:“(对于公布刑法这件事)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可见,他认为自己不是有什么远见,只是在救当下!
到底为什么要救世?公布刑法为什么能救世?
我们先看看,在这之前的刑法是什么样的呢?
不知道,因为完全在奴隶主的脑袋里,也就是说,奴隶主和平民,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刑,完全是由奴隶主自己临时决定的,
所以有“令不测其深浅,常畏威而惧罪也”,这种局面就是我们熟悉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了,
如果把刑法公布出来,就意味着奴隶主们要放弃过去那种家长制的生杀予夺的权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郑子产放弃了这个权柄,他是不是傻?
于是觉得子产傻的人就写信给他,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简单翻译一下,这封信前半段是说“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后半段是说,一旦公布刑法,百姓做事将不遵守礼,而是去公布的刑法中寻找做事的法则。
从成文法典中寻找做事法则,就意味着以前奴隶主那种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做法,现在行不通了,要想惩罚一个人,必须先看看刑法上是怎么规定的,
奴隶主还想为所欲为?不行,
郑子产回信说: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放弃了部分权柄,以救当下,看来当下是不得不救,而且必须放弃部分已有权柄!
看清这个不得不救的“当下”的人,都会这么做,
叔向曾经极力反对公布刑法,但仅仅二十三年后,晋国赵鞅、荀寅就“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
这时还有人反对,谁呢?孔夫子,他说:贵贱不愆,所谓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孔子的说法和当初的叔向如出一辙,但无法阻挡历史的大势,
是时候说说为什么要救世了,
当时的历史大势是什么呢?王室衰微,公室卑弱,大夫专政且互相兼并。
我们前面说过,刑法公布之前的刑法,都在奴隶主的脑袋里,当时最大的奴隶主是谁呢?君主,
君主对其封地内的所有人都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说一不二,
无奈大夫们越来越强横,无论是否公布刑法,君主生杀予夺的权力已经被削弱了,莫说生杀予夺了,君主被大夫们欺负也是常有的事,
甚至到了战国,出现了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事,
君主的话不好使了,怎么办?只能公布刑法,大家一起遵守了,
君主可以说,“我也不想惩罚你,但法典规定的,我也没办法”,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
公布刑法的主导者也有自己的私心,自己就是大夫,就在专政,如果君主一句话,让自己去死怎么办?
为了保护自己,只能公布刑法,大家一起遵守,只要自己不触犯成文法典,君主就没有理由让自己去死,
把刑法公布于世,就是缓和了这种矛盾,
所以子产说,公布刑法只为救世,也就是延续他们即将崩溃的命运。
上一篇:疫情,让我们与“人生”短兵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