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作文标杆文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古代,万千学子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以酬壮志、报国家。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把进驻北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并说希望能考出好成绩。70年来,中国人民秉承这种“赶考精神”,不断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中华民族正奔赴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而风华正茂的你们也在为未来的人生,挥洒汗水、锤炼本领。
对于“赶考精神”,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019.11
1.赶考精神铸辉煌(一类上)
人,在什么时候最紧张,要上好发条绷紧弦,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赶考路上。人,在什么时候最充实,要把握点滴光阴,不断丰盈自己,锤炼出一副钢铁似肌骨,准备好面对历练与挑战,接受考验与检阅?答案仍是在赶考路上。学子赶考酬壮志,国家赶考谋复兴,时代风云变幻,历史大浪淘沙,而“赶考精神”仍是铸就辉煌的不二法门。
赶考精神是什么?它是一种目标感,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因为清醒知道面前静待的考验,所以马不停蹄,惜时如金,勉力奋搏,超越自己;因为志于“拿下”这场考验,所以壮志满怀,雄心勃勃,拥有强大内驱力,昂扬的斗志与信心。
赶考精神,助个体取得非凡成就。古时科举,万千寒窗苦读数十载的寒门子弟将赶考精神进行到底,终于突破门第局限,一展骄人绝艳才,踏上仕途,为国效力。今日之高考亦然,青年人心怀“赶考精神”,勤学精思,伏案饱读圣贤书,举目纵览天下事,只待鲤鱼龙门跃,伸手摘星,实现梦想,不负青春好时年。不仅在学习上,科研领域,是什么让一代代核工业人扎根大漠,埋名隐姓,甚至割断与亲友、爱人的联系?是赶考精神,在军事装备的角力中,他们心怀让一穷二白的中国从此挺直脊梁的赶考精神,排除万难,潜心研究,终于以一朵朵爆响于青穹的蘑菇云交上了他们的满分答卷。钱学森、邓稼先……这些赶考路上奋不顾身的奋斗者,成为了共和国永远的功臣。
赶考精神,更是一个国家迎来繁昌之局面,一个民族走上复兴之通途的有力助推。刚刚过去的七十周年华诞,雄赳赳气昂昂驶过长安街的东风导弹,英姿飒爽,步履如一的无数官兵,昭示大国利刃,仍如新发于硎。这是过往七十年赶考的辉煌成就,足慰先烈之灵。亦让世人一睹东方雄狮的无限伟力。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三大攻坚战捷报频传,反腐雷霆万钧,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持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新局面,今日之中国仍奔跑在赶考路上,贯彻着赶考精神,唯有如此,方能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抗争到底,让古老文明之新声永远嘹亮。让中华民族永不再受近代之屈辱,而岿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今的我们重任在肩。面对无限的机遇,站在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我们更应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国家发展之先锋,时代进步之砥柱。心怀赶考精神,我们必将抛去“佛系”“丧”文化的借口空壳,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赶考路上,谱写锦绣华章!
【点评】问答式开头,紧紧扣住“赶考”的特点,鲜明地亮明观点。第二段解释并阐释核心概念“赶考精神”,见识不俗。主体论说部分在“个人”“国家”两个层次展开论说,第四段论说富有时代的鲜活气息。是一篇富有文气与见识的好文章。
2.今日之赶考精神(一类中)
在古代,莘莘学子进京赶考,以谋仕途,求报国;到现代,毛主席将进京筹备建国作为“进京赶考”,希望中国人能漂亮地“站起来”。赶考精神一个“赶”字,展现了一种紧迫感,一个“考”字,代表了一个目标,一个前进的方向。时至今日面对国泰民安的盛世。很多人懈怠了,松弛了保有这种不断前行的赶考精神,无论是对个人的成功,还是对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都有重大意义。
赶考精神,往小了说,是要为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答卷的精神。譬如高考,便是赶考精神最鲜明的体现,为了那短短三天,无数学子备战十二年,尤其在最后一年日夜苦读,焚膏继晷。正是因为有了目标,才让他们不为困难,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纵观古今明变者之通理,在电子跃迁中晓世事之精微,而赶考精神,正是指这种为了一个特定时间下的特定目标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它能激发人持之以恒的学习潜力,并修身养性,最终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辉煌,它对于个人的助益,古今皆然。而在今天这个竞争多、压力大的时代,显得更为重要。
赶考精神,往大了说,更是要为国家和民族递上满意答卷的态度和责任感。试看中科院院士马伟明,因攻克电磁发射技术而年届40即被评为院士的他,仍然每年完成2.5人的工作量。他自己说:“倘若我不抓紧继续工作,那国家选我这个年轻的院士有什么用?”倘若这种赶考精神只是为个人成就名声或荣誉,那对于他而言,得到“院士”这一至高荣誉后,大可退居二线,坐享其成果。但他之所以继续拼搏,便是出于为国家打造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使中国海洋科技发展得快些,再快些。赶考精神,亦可指这种不放弃一分一秒,将为国家谋发展作为毕生目标的大情怀。在今天这样一个繁荣的时代,能始终看到自己能为国家所做的事,并在这种情怀的指引下奋进,终将生发出超越小我、追求个人公民的力量,使国祖国发展更快更好。
赶考精神之所以能激发出如此大的能量,其本质在于一种对自己、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对自己负责,是我们不懈追求,勇攀高峰,在有限的时间里催生出紧迫感,尽量接近目标;对国家负责,使我们在海晏河清中洞见国家的隐患不足,使我们不坐享其成,在安乐中感受到压力和紧迫,最终提高效率,求得更好的发展。我想,无论为谁,当今青年都应心有一种赶考精神,创造美好明天!
【点评】开篇漂亮,从概括材料到阐释“赶考”,再到针对现实,亮明观点,思维清晰,语言流畅。在“小”“大”两方面深入展开论说,结构清晰,有理有据,论据能够很好地服务其中心,全文尽显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与思考。
3.赶考报国,永远在路上(一类中)
七十年前,毛泽东主席将赴北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拉开了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序幕。七十年后,东方巨龙已然腾飞于世界之峰,华夏民族巍然屹立于民族之林,然立志报国,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一步步迈进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却从未停下脚步,始终满怀斗志,充满信心。
赶考报国,永远在路上。
或许有人会幻想“一朝成名”而“天下知”,想用一次“考”扬名于天下,甚至用一次“考”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何其荒谬!若无千里迢迢之路上跬步之积,又何来千里之行,江河之汇?河南保林员数十年恪尽职守,传播环保思想,才得以使该县绿化面积增加30.8%,为国家的环保事业贡献了一份坚实的力量。倘若他像很多青年一样空想爱国尽忠,为人民谋福祉,而不坚定走在赶考之路上,又怎能有如此成就?
由此可见,赶考精神关键不在某个具体的“考”,而在于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赶”字上。纵使前路漫漫,也要矢志不渝,坚定前行,报国报民,这才是赶考精神之真谛。
可是,路途纵然遥远,目标虽然宏大,但也有“赶”到的那一天,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坐享其成,止步不前了呢?这就要说到“考”字了。倘若“考”字代指的就是某个单一的目标,那么“赶”字纵然重要,也无法持久前行。然而,国家之所以能不断繁荣发展,有越来越大的成就,绝非一个目标所能完成,只有不断丰富“考”的内涵,在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赶路,才能不断创造新辉煌,谱写新华章。
因此,如果说“赶”是一种艰苦奋斗、坚定前行的精神,那么“考”则是一种不断突破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有“赶”无“考”,则无的放矢,原地打转。有“考”无“赶”,则空想中光阴虚度,一无所成。“赶考精神”,两字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然而,当面对几十年上百年都或许无法达到的目标之时,再坚定的人或许也会慨时光易逝、人生之渺小,而丧失前进的动力。这时,“赶考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就尤为重要。中国女排之所以得以长生不衰,绝非一个人、一代人的努力结果,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赶考路上的传承接续,才使得她们能持久地走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中国今日的成就,就更绝非是某个人、某群人的成就,而是千千万万中华人民在历史路口上的一次次交接传续才得以到达的。个人虽然渺小,生命纵然短暂,但只要“赶考精神”在一代代人之间传承,再高的山也能跨越,再遥远的目标也能定能到达。
而当每个人、每个家都在自己的赶考之路上奋进,向着梦想而不断前行之时,中华民族也必将在赶考之路上,向着中国梦的遥远光辉砥砺前行,赶考精神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使中国的前景更加光明。
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正担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责责任,就更要树立“赶考精神”,接过漫漫长跑中先辈的接力棒,不断朝着更伟大、更光辉的目标迈进,不断守正创新、追求卓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必能在人生的赶考路上成就伟大的事业,获得心灵的安宁,就必能使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赶考之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新的奇迹。
因此,赶考报国,永远在路上,一刻也不容停歇,现在就启程吧!
【点评】由对事例分析得出“赶考精神”的真谛,足见分析能力之强。“赶”“考”辨析,认识深刻独到。主体论说围绕“赶考精神,永远在路上”,自圆其说,有一定说服力。这是一篇有个性、不落窠臼的文章。
4.赶一场时代的考试(一类下)
1949年建国前夕,毛主席将建国大业比作“进京赶考”。赶考,在中国并不陌生。千年来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进京赶考,赶一个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赶一个匡扶天下,普济苍生。而我想,时代的考试不会停息,赶考人如今正是你、我、他。
考试是需要“赶”的,因为它不会因任何一个考生的缺席或失利而停止;时代的考试更是严苛的,要么勇立潮头,要么被他人甩在身后。因此,如今想要在时代这场考试中胜出,必须要有赶考精神。
宛如心中的倒计时一般,赶考精神是一种时不我待的意识。在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滔滔行进中,华为公司无疑最富有赶考精神。早在十年前,华为就凭3G通信的超前部署占得先机,获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从而初露头角。然而总裁任正非意识到,人们不会满足于3G,21世纪必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所以他决心不可止步于此,投入收益近半进行自主研发。如今的华为掌握着5G核心技术,冲出美国技术封锁,当之无愧地为时代奉上辉煌的答卷。反观三星、诺基亚等企业,不曾想过时代不等人,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这场时代的考试注定将它们冲刷了去。
赶考精神更是自我精进的助推器,是艰苦奋斗的引燃剂。八十年代邓小平赴日本考察,看到日本“赶着走”的动车,生出感慨:中国正需要这个。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实现家庭生产责任承包,设立多个经济特区……饱经沧桑的国民积蓄了无穷力量,酝酿出了无限可能,正准备着在那个时代生动地绽放。对于中央决策者来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每个时代都孕育着良机,但也需要决策者大刀阔斧的改革、精准机敏的应对,更重要的是上下同心的付出汗水、顽强拼搏。在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推进新政策不容易、平地上起新城不容易,与他国建立纽带不容易,但是中国做到了——西方人说,如果谁能解释中国,他就可以拿诺贝尔奖。建国70年,GDP增长近200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30%,对世界脱贫贡献70%。中国“奇迹”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赶考精神,任何事做到最好,必然呈交出完美的答卷,不负人民所托。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此时此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天边朝日,绽放光华、喷薄欲出。沐浴在朝霞中的我们,青年人,也正是新时代的赶考者。时不我待,顽强拼搏,我们也必将延续中华民族的赶考精神,首先从自我做起,锤炼本领,为祖国的明天增添一抹亮色!
【点评】从“赶考”至“赶考精神”,思维渐次深入;“时不我待”“艰苦奋斗”之内涵,明确而具体;展开论说,有理有据,第四段的时代关注与思考,落实了“新辉煌”与“新篇章”,论述实在,“精神”不虚。
5. “赶考精神”之必要(二类上)
从古至今,赶考不止。从古代科举制度出现开始,到后来逐渐演变的各类选拔,再到今天的高考,我们总在面临各类考试。然而,不仅是面对考试,对于每一个人的人生,每一个人生阶段,我们的“赶考精神”至关重要。
何为“赶考精神”?在过去,书生赶考是为考取功名,飞黄腾达。而在如今,“赶考精神”是我们对于优秀卓越的追求之心,对至高点的不懈追求之心。为何要“赶”?因为时代的发展之快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不赶,便会被超越。
在起步阶段,我们需要培养“赶考精神”。人生来都是带着野心和欲望的,我们都是要向高处走的。向峰顶攀登总是充满艰辛的。无论是路途上的挑战与阻碍还是外界的诱惑,我们很容易失足。而“赶考精神”便是我们坚实的后盾,它为我们提供着面对困难的勇气,指明着未来的方向。心怀“赶考精神”,无论前路平坦还是崎岖,我们都可以奋力奔向远大理想。
在发展阶段,“赶考精神”更为我们提供了助推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赶”不是不顾实际的盲目前进,更不是急于收获的“拔苗助长”。“赶考”是在向前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在提升实力的基础上高效发展,加快迈向成功的进程。我国核潜艇的研发过程可谓是创造了奇迹。研发人员们带着“赶考精神”,在反复计算核对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快速完成了修建。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踏实严谨地“赶考”,在美苏研发时间的一半的十三年后,我国核潜艇一次性研发并试验成功。“赶考精神”赶的不是时间,而是投入产出比和效率。
在成功以后,我们仍需“赶考精神”。毛主席在取得战争的胜利后,仍要“赶考”,复兴祖国。享受“无敌的寂寞”的中国乒乓球队和女排也仍在“赶考”,研究新的战术,白璧求瑕,志在创造新的奇迹。“赶考精神”在我们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洗刷掉荣誉带来的浮躁与自满,使我们返璞归真,回到“寒窗苦读”的状态,重新出发;避免我们躺在功劳簿上高枕无忧,登高跌重。
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和平富强。虽然我们有光辉悠久的文化与现代发展的非凡实力,但我们仍然要有“赶考精神”。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青年人肩负着让祖国更好的使命,应将“赶考精神”根植于心,共创佳绩。
“赶考精神”,很有必要。
【点评】中心明确,主体部分突破固定框架,从“起步”“发展”“成功”三个层面,条分缕析“赶考精神”的。论据较为充实,文风平实。三、四两段,未能准确把握特殊时期的特点进行分析。
6.论“赶考精神”(二类上)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所有举子的愿景,而别馆寒砧,晨起征铎,霜侵雨打都是赶考路上的寻常事。在当代中国,“赶考精神”当成为所有国民的鞭策力量,同心凝铸,我们的祖国才能取得“好成绩”。
“赶考精神”是一种毫不懈怠,以求完全的高标准严要求。新中国筹备开国之时,解放军刚刚驻进北平,人民还不信任这支部队,北平城内处处是国民党留下的特务。在毛主席的指引下,共产党的军队把这次行动当作“赶考”,解放军将士宁肯在墙根下睡觉也不进民宅打扰百姓,让北平人真正新人这支“人民的军队”;严密部署全城搜查,以保开国大典安全无虞。把国之重任真正当作一份不得失误的考验,“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才能万无一失,获得最好的成绩。
“赶考精神”更是在艰难险阻面前不畏缩,勇往直前的锐意。因为国之重事正如考试一样,刻不容缓,不由分说只能一往无前,故国民需有头破血流之决心。以邓稼先为首的核科学家们为在苏联和美国的危险狭缝中,让新中国挺起脊梁,不惧远远超量的辐射,星夜研制原子弹,罗布泊那一声巨响,让披星戴月的勇士们心中无憾,让国民的安全从此有了坚实的屏障。
勇往直前,毫不懈怠固然是“赶考精神”的最突出特质,其基石却需要一个民族的深思熟虑,不为一时,而在万年之兴。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腾飞,国民对兴办企业、建设高楼大厦趋之若鹜,唯恐时机不再,只求一朝一夕抓住机会,用尽力气。须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赶考”不是如个人的考验,用身家性命做赌注,成则王败则寇。一个国家永远都将面临各个层面的考验,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永远站在巅峰,因为没有谁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是登高望远,看到前路烟波浩渺,个人永怀“赶考”的锐气,整个民族却不惊于一朝风浪,万年航行,以慈母的怀抱承载拼搏进取的人们,那便是“不竟不俅,不争不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的国家永远在赶考路上,我们的人生也在赶考路上,追求极致、不畏艰险、慎思明辨,当成为匆匆脚步下不能磨平的道路。
【点评】中心明确,有对“赶考精神”的内涵界定(毫不懈怠、勇往直前);主体部分着眼“赶考精神”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展开论证。第三段体现出一定的比喻分析意识,第四段写“赶考精神”是为“万年之兴”,想他人之未想,较为深入新颖。在对“赶考精神”的内涵阐释与作用分析上还需加强,力求更为充分。
7.说赶考精神(二类上)
自古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都奔赴在“赶考”的征途之上。科举制下,书生苦读十余载,历尽艰难,义无反顾地赶考;建国前夕,国内外形势何其险恶,毛主席的进京之路,面对的不是胜利而是更大的困难,但他也毫不退缩,主动直面困难……支撑他们的,无疑是“赶考精神”,在今天,走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的我们,也要像前辈一样,秉持赶考精神。
何谓“赶考精神”?这词的涵义一在“赶”字,二在“考”字。“赶”即为主动直面,迎头赶上,体现的是一种决心,一种主动的执行。“考”字不局限于考试,而代表了世间一切考验,因此,“赶考精神”说的正是那种直面困难,主动迎接挑战,并尽全力解决挑战的精神。
赶考精神使人在困难,挑战来临之际,把握住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时机。世间的一切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因此,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往往只有一个,且稍纵即逝。而问题产生的初期,往往就是那个最佳时机,赶考精神要求人们在发现问题之后不要回避,而要主动解决,这样,就可以让人们抓住问题刚产生后的黄金机会,彻底解决问题。唐山大地震后,中央直面巨大的损失,主动采取措施充分发挥赶考精神;而东日本大地震后,东京电力公司却不肯直面问题,不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最终导致核事故升级。由此可见,赶考精神的有无,决定了个人或国家能否华住解决问题的黄金机会。
更重要的是,赶考精神可以让我们在下一个挑战未到来之际,就先抢先一步提升自己,摆脱下一个挑战的威胁。一个大的,致命性的困难,在前期一定会露出迹象。这些迹象就表现为小的困难,小的挑战。赶考精神促使人们在观察到这些小困难后,就直面它,主动提升自己的水平。这样,在真正的大困难到来之际,自身就已经得到了提升和加强,足以应对大困难。对于华为来说,所谓的小困难就是多年来技术的受制于人,大困难就是近期美国的技术封锁。而华为已在洗哦啊困难到来之际,主动投入研发,自主制造芯片,提升技术。因而,大困难耐(奈)何不了它。是赶考精神让华为成功。
今时今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必将遇到大大小小的考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青年人的赶考精神!
【点评】中心明确,对“赶考精神”的内涵阐释较明确,主体部分能聚焦于赶考精神的作用进行论证。第三段“挑战来临之际,把握住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时机”是否为“赶考精神”的作用,有待商榷。
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给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发勤章和奖章。核物理学家于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教育家于漪、防沙治沙的楷模王友德、“敦煌女儿”樊锦诗……他们胸前金灿灿的奖章,仿佛在向我们生动地讲述着奋斗者的故事,折射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精神,告诉我们平凡的人可以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一枚奖章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细节、有描写。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一号文 一类中 47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下了车,她挎着个不能更不起眼的小黑包,立于千仞土黄色崖壁前。西北的风沙里,她花白的头发璀璨闪耀。
所长听闻她从北京又赶回了敦煌,早就在那儿等着她了。“樊老师,在新闻上早就看到您接受共和国勋章的报道了。您早先打电话来过问162号窟的工期进程,等您先休息下,我再拿报告给您看,差不多,不急。”
她点点头,挽着的包往身后一背,就道:“没事,边走边看,那幅‘反弹琵琶’我挂念一路了。”
那枚金光闪耀的共和国勋章此刻正静静地躺在她包里,似与什么工作记录本和必备小工具也无甚区别对待。
驱车赶往榆林窟的路上,她戴上老花镜早已熟悉过了一遍162号窟的状况,可推开六号大门的那一瞬,满壁尘土瓦砾纷纷飞舞如星尘般落下的场面正如几十年来每一次开始修复时都令她满心震撼。中间佛像背后的壁画稍一大力吹佛便会整块掉落,但这也难掩那壁上反弹琵琶的天女伎乐之美,铁锈红的飘带从她们腕底穿过,脚下所点之处花团锦簇,更遑论北壁普贤,南壁文殊坐骑周围一片花木繁荣之景。真美,真美啊,只叹这千载壁画无法被世人所见,全凭他们一组匠人“妙手回春”。
“老师,前两周这组窟刚清走了二十多吨的残片尘土和废骸,主壁还在修复,这边您不用忙,改天去市里好好和大家还有舟车劳顿的您庆个功,看看您电视上金色绚丽的勋章,您带来了没?还想着看一眼呢。”
樊锦诗老人看着这满壁壁画叹了口气。“我教你也没几年。年轻人干这行要耐得住寂寞,你看那满壁绶带鲜花在你手下重焕光彩,难道不比那金色坚硬的冷冰冰的勋章要好?何况咱这工作也不过很平凡,不过是在研究所里修文物,做好了,才能叫不平凡。”
她忽然觉得自己鼓囊囊的小包又轻了些。年轻和师傅学着摸索如何混泥巴材料时师傅说,修文物,这是有西西弗斯推石头的精神。这奖章于她而言,不过是漫漫上坡的一份甘霖、一声鼓励,一份平凡的慰藉。
就让勋章躺在研究所的玻璃展柜里金碧辉煌去吧。她想,还是这千仞黄土壁窟是她的心安之所,最终归宿。
评语:此文围绕樊锦诗获得国家勋章后赶回莫高窟继续严谨工作,对获奖淡然,对工作赤诚的故事刻画出一个扎根于大漠耐住寂寞,淡泊名利,一生奉献的文物工作者形象,以淡泊赤诚才能无悔奋斗诠释了勋章的内涵,立意高远,构思新颖,细节生动。但为了突显人物和主题刻意贬低主人公眼中勋章的价值稍有不妥,故在一类中,取上档47分。
二号文 一类中 46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星汉西流,长夜未央。夜幕低垂,群星璀璨。
我端坐在“FAST”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值班室内,接收着来自无垠宇宙中每秒1PB的信息流。贵州一片漆黑的大山里,这头顶的星光如此的清澈明亮——照在了我胡须杂乱的颊上、整齐干净的桌上、墙上那枚金灿灿的奖章上。
那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颁给南仁东先生的共和国勋章。不,南先生说了,这是我们参与“FAST”工程的每一个人的。
循着遥远的星光,我的思绪回溯到了遥远的从前。
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花落南非。为了赶在世界电波太多纷杂前,南仁东先生决定将中国自己的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提上议程,也就是“FSAT”的前身。
开始没有国家支持,南先生带着我们一步步丈量着贵州大地。我们坐着绿皮火车翻山越岭,我们在奇山异水间辗转跋涉。我们用火眼金睛辨明最佳选址。更不必提艰难的科技攻关,激烈的拨款谈话,而这些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在南先生一个人的身上。
我眼睛模糊了,南先生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其实……我掏出手机,相册最顶上是那张他最满意的照片:即将完工的“FSAT”的钢架上,南先生戴着工作帽回头一瞥。他头发斑白,脸上沟壑丛生,身材瘦弱……其实,他也只是个普通人。可那深邃而坚毅的目光彷佛又向我诉说:平凡的人也会因奋斗而非凡,平凡的人也会因奋斗而伟大。
我又想起了当时最后一年的建设工作,各方专家都来帮忙,各路能手齐聚贵州。他们惊奇地发现,无论建筑学、地理学、力学、电子信息学,只要是有关的,南先生都知道,都了解。这让我对南先生的博学多识赞叹不已。
直到一天晚上的促膝长谈,先生苦笑地说:“我哪里是什么博学多识,我只是每天都逼迫自己学习更多罢了。别人我不放心,自己亲手把关才行。”我惊讶地合不拢嘴,刚刚喝下地二锅头彷佛在肚子里烧了起来。
是啊,南先生就是这么一个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普通人。我们大家也都是普通人。但就是这许多普通人的奋斗,才得到了这样的成果,换来了这一枚沉甸甸的奖章。
南先生总说这枚奖章是我们大家的,我们也却之不恭了。因为南先生除了这枚奖章,还有一枚奖章。
我抬头望向幽远的天空,在那里,一颗以南先生为名的星星将永恒地闪耀。
评语:该文围绕南仁东团队攻坚克难建造天眼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与开拓,建设与创造,极为鲜明地诠释了勋章的第一层内涵。其中,对南仁东先生博学多识的特写为勋章增添了第二层内涵。结尾处,以南仁东名字命名的星星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又注解了勋章的第三层内涵。群星璀璨的双关含义极大丰富了主题意蕴,惜乎对南仁东团队描写稍弱,对群星照扣不足。
三号文 一类中 45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钟姐这段时间着了魔,一心想着申请到那枚“劳动模范”的奖章。按理说,她向来踏实肯干,寡言少语,几次调职升迁的机会全让给了晚辈,争抢不是她的风格啊,兴许是共和国建国70周年更具有纪念意义吧。我叹气,低头又帮她改起那已经修编不知道多少遍的申请书来。
她每次找我都很不好意思,隆起的颧骨上的黄皱皮肤泛出点淡红,显得她黑眼圈更明显了,“那个……姑娘啊,我觉得咱这也就你有点文化……”手上的纸张被她汗水都浸软了,我连忙接过来,打断她努力模仿北京方言却掩盖不了的湖南乡音——还夹杂着点广东语调。“谢谢撒!”她见我同意,眼角立刻挤出点微笑的皱纹,“要不我帮你跑趟上海?”“算啦,连续加班都几趟了,您好好休息吧!”
每次别人但凡有点事,都请钟姐帮忙,她从不拒绝。明明她只跑广东北京这一条专线,却在她本应回家而仍然头戴三角帽,身着工作服的假期里,随火车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还有个事……”她又转过身来,局促得像个小姑娘,“你能不能跟部长再帮我写份申请,我给老郑跑乌鲁木齐那一趟……”
“为什么呀?”我多嘴问了句。
“……那趟路过衡阳。”
她脸上烧得更厉害了,好像有团高原红,但却咧开嘴笑得十分灿烂,露出并不齐整的牙齿——衡阳,是她的老家。
拿到奖章那天钟姐也笑的这般开心,她仔细端详那金灿灿红彤彤的样式,小心又将它放回了红绒的盒子里,拿丝巾裹了一层又一层,放进列车员必备的随身包裹中。
“各位乘客,您好,衡阳站即将抵达,请您做好下车准备——”清冷的提示音随着列车呼啸而被冲散,听说车刚开始准备减速时,钟姐已经紧紧把脸贴在了玻璃上,任凭怎样的颠簸,她如树木般坚直的一动不动,盯着远方雾气中渐渐清晰的站台,渐渐清晰的,站台上那小小的熟悉而陌生的身影,红绒盒子在她手中攥着。
“列车停靠时间只有四分钟,请远途的旅客不要下车走动。”钟姐随着拎行李的人流被挤下车门,她在脚踩在站台的一瞬间——听说已经停了热泪。“丁丁,丁丁!”旅客推搡着,她被挤来挤去,最终挤儿子身边已是大汗淋漓,也不顾脸上那粘稠的液体,紧紧贴在孩子稚嫩的脸上,小孩双眼清澈懵懂,我这才想起申请书那句,“11年没有回家过年……”同事提示音又响起,钟姐蓦地意识到什么,恋恋不舍放下丁丁,珍惜而忙乱地捧出那层层丝巾包裹着的礼盒。
“好沉啊……”小孩暖暖说,抬头母亲却已经站在车窗后,那炙热而爱惜的眼光,很快又被火车的呼啸声冲散了。
沉啊,当然沉,不问归途一心,耕耘十余载,那样得来的奖章怎能不沉重呢?
(由z229列车员刘钟真实故事改编)
评语:该文围绕列车员钟姐主动申请劳动奖章以慰藉十一年来聚少离多的亲人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工作勤恳,替人着想,无私谦让的普通劳动者形象,难能可贵的是文章没有将劳模神化,而是以主动找人写获奖申请,第一次向组织提出更换路线以便在停站的几分钟见见久未谋面的儿子,交予奖章等事件还原普通人的情感,以小爱与大爱兼具的人物形象打动读者,紧紧扣住平凡中的不凡诠释奖章的分量。不足之处是诸如“向部长申请调换路线”等细节不合生活常理。
四号文 一类下 42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他举起手上的奖章,在工厂的大灯下仔细端详着。“老郭,你过来看看。”他叫我,“你看这个链子。这块,有点不平衡,可能得改下设计……”他叹了口气,“背面还有些小瑕疵,这里的花纹还不够细。”
“我这就去跟厂子那边说。”我从他手上接过奖章,最终还是说道:“说真的,老夏,你可是主设计师,还到厂子里来啊?联络的事,就不麻烦你来,应让我们专干联络的来干啊!你应多信息些。”
“嗨,这算啥呀!”他笑着挠挠头,“我精神着呢,跑一趟没啥事!再说了,不到现场,光看个照片,还真看不出来背面的问题。这一趟值了!”我还得回去改一下设计,就先走了!”
和他告了别,我也转身去找工厂说明情况。金灿灿的奖章在我手里晃荡,发出细碎的摩擦声,那正是共和国勋章。
说明完情况,我又看着厂子打了个样品,时间已是深夜。我就亲自把样品带给老夏。他走之前叮嘱我,希望今天能看到新样品,好做设计上的调整,于是我才叫工厂赶工到现在。
回到他的办公室,我注意门没锁,看来是还在。我敲门,推门进去,却看到老夏已在桌前睡着了,桌上摆着一摞修改案。我叹了口气,我和老夏算是旧相识了,依我的了解,他一定是回来后就不停修改,累坏了才睡着的。虽然很希望他好好休息,但他肯定会因此大发雷霆吧。
我苦笑一声,说:“醒醒了,老夏。”他抬起头,我把装着奖章的袋子放在桌上,“新样打到这么晚啊?辛苦辛苦。”他的眼睛亮起来,抄起一旁的修改稿,便拿起奖章比对起来。
“你才是。没拿到样章前做了这么多预案,才是辛苦你了。”我揉了揉眼睛,“我叮嘱过你注意休息。”
“抓紧时间。这可是共和国勋章,可得认真点儿!”他笑道,已完全懂困倦中恢复了。
我实在抵不住困倦,先行离开了,走之前,他还一张一张地看过修改稿,时不时拿起奖章,又放下,给稿子上添上几笔。他大概又要通宵了。
颁奖那天我在场,老夏坐在前一排的不远处,看着台上的人民英雄受勋,我又想起老夏。他的奋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感天动地的牺牲,也没能做出惊为天人的成就。他只是平凡地把一项一项任务完成,一丝不苟。他是老夏那几个通宵,平日的努力与奋斗,打给也是能去称道的故事。也许不仅老夏,也许我和我的下属,也许还有工厂的工人们,为了一枚枚奖章所奋斗的那些不平凡的日子,便是所谓一枚枚奖章的故事。
评语:该文以共和国勋章设计者老夏苦熬通宵、一丝不苟修改共和国勋章设计的故事表达对勋章获得者的尊重以及对平凡人物职业精神的赞美,共和国勋章打造过程“实线”清晰,老夏等人追求精益求精的无名勋章“虚线”暗隐,叙事视角巧妙,勋章意蕴丰富。如果能在行文中明确交代老夏精益求精的目的是呈现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功勋分量,虚实辉映,主题会更加深刻。
五号文 二类上 40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粉笔灰,细细扬扬地飘在满目阳光下,摩擦黑板的声音,是这个无声的课堂上唯一的奏曲,他拈着粉笔回头,时光回溯,他胸口别着的锈迹斑斑的奖章,在时针秒针的逆转间,褪去了锈迹,镀上了阳光般灿烂的金……
二十五岁那年,他踏进了这所学校,一所特殊的学校,他在这所学校里,遇到了一群特殊的孩子。
“校长,我能做到了!”他坚定有力的声音透过门板,在走廊间穿梭,最终在一间特殊的教室落定。伴着他推门而入,整齐坐在室内的孩子们站了起来,他们大张着嘴,一张一合,从喉咙里艰难地挤着干巴巴的声音:“老……师……好。”生涩的音尾传进他的耳中,他心中涌着异样的情感,他张开了嘴:“同学们快坐!我是……”扬在空中的手忽然停顿,他眼前依然站立的同学们让他突然意识到,他们是听不见的,即使戴上了助听器,他们依旧只能依稀听到一些尾音却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五腑杂陈,他拈起了粉笔,郑重地在黑板上留下了一句话,
“我是李育凡,一个平凡的教师。”
教学是辛苦的,更何况是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他收入不高,日子平淡如水,可当他拈起了粉笔的一瞬间,他绽放出了他所有的热情与活力。
“谢谢”“谢……额”“你”鸟在窗外奏着小曲,粉笔在黑板上舞动,踏着诵读的鼓点,他一遍一遍地大声重复着书本上的字,张大的口型,不断增大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将阳光裹挟进他闪着岁月灰白的发间,眼角促起了岁月的纹路,眼下松弛的缀上斑点、斑印的他,已教书四十余年了,他送走了一届届学生,每走一届,岁月都会在他额上刻了一笔,最深的一笔是在一个晴天。
风儿轻拂,挤进小小的教室里,想化为润喉的清水润润他日渐沙哑的嗓音,讲台下的他仍张着干裂布满唇纹的嘴,喉结在每一个发声下颤动,他吞咽唾沫的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他切实感受到来自喉咙干渴的索水声,但他一刻也不能听,他脑海中只有一个声音在回荡,“正确、连续地发音!不能停!不能停!”诵读发声不可间断,教室不能因为我的停止而停止,他抬起了坚定的眼眸,重新张开了嘴,声音伴着一口腥甜咳出,他蹙起了眉头,右手扶住讲台,左手不敢置信地托在喉咙上,“不能……停。”他的声音关进了救护车的车门礼,门外是满眼担忧的学生们……
“是这枚奖章的故事,不是我的奖章,而是颁给属于你们的奖章,属于努力克服困难的你们和同样工作在平凡职位上的每一个人。”粉笔字迹在黑板上整齐排列,讲台下是盈泪的同学们,失声的他笑了,轻轻抚上了这枚锈迹斑斑的奖章,对着同学们无声地说道:
“感谢每一个不平凡的自己。”
评语:此文的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一名教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特殊教育,教语言有障碍的孩子们说话。但“奖章”有双重含义,一层是授予这位老师的,奖励她在这个岗位上的真情付出;另一层是授予那些孩子们的,他们克服了巨大困难,挑战自我,终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