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我有多恨我爸妈。”

    谈起父母与家,很多人都用避风港去形容人,它代表了温暖和依靠。

    后来听过的事多了,见过的父母种类也多了,才发现对于一些人来讲,父母和家也可能是风口浪尖,不管是表面平静,还是表面汹涌,都免受不了一场血雨腥风。

    一谈父母,对错就变得异常模糊,自称真理本体的他们,真的不会犯错误吗?

    “我恨我爸妈。”

    前两天,我收到了一个朋友发来的这条微信。她终于还是忍受不了自己的父母了。

    和一些小朋友受了一点委屈就套用“恨”字不一样,这个字从她的嘴里说出,是背负了20年痛苦的爆发。

    她不止一次地说羡慕我,因为不管是工作上的烦心事,还是生活上的芝麻小事,我都能和我爸妈聊上几个小时。而她,只要看到手机来电显示的是三串熟悉的数字——来自“爸”“妈”或者“弟”,她就肝颤。

    “我已经5年没有主动给家里打一通电话了,”她苦笑,“即使我不主动,我也会经常被爸妈问候,问候一次,至少5000块。”

    她习惯用价格去形容行为:一通电话5000,一次家人的见面10000,一趟回家20000。标价后,她总会加上一句:太奢侈了,能省则省。

    她不仅嘴上离不开钱,身上也不能少了钱。平时和朋友出去吃饭,她一定会戴上这顿饭需要花费的所有现金。

    钱,是唯一能让她安心的东西,但是一旦手里有了钱,她就没法安心。

    每个月1号是她最矛盾的一天,这天她发工资。2万的工资她想了小半个月,但是她的银行卡只是中介,留下一小部分手续费,剩下的,全进了她妈的银行卡。

    她就是现实版的樊胜美和平民版的张韶涵。

    她喜欢标价的行为继承自她妈,这一次吵架,她妈展示了20多年精打细算明码标价讨价还价的功力,简直无人匹敌。

    货物是我的这个朋友,标价200000+,不还价,不讲理。

    “我妈说,想结婚可以,20万彩礼外加一套市区的两居室,钱归她和我爸,房写我弟的名字。我嫁出去了,随意去哪,但钱的事必须提前算清楚了。”

    她男朋友站在一边,可能长这么大都没见到过要钱这么直接的妈,一脸震惊。

    她说,一分钱都没有。

    “没钱还想结婚,你早晚都是别人家的人,不给我钱,我是给别人家养人呢,我吃饱了撑的啊。”

    之前,每次她想说出“恨”字的时候,都会想到父母把自己养大也很不容易,要钱归要钱,总归是一家人。但是这次她才真正醒悟,她爸妈只把她当成了交易的筹码,因为她早晚是别人家的,能捞一笔算一笔。

    她曾经以为,自己为这个家贡献了所有的积蓄,情感不能让他们多爱自己一点,钱总能了。

    事实是,钱能,但是她给的钱还不够能。

    “如果我不贪心地用钱来置换他们一丁点的爱,我可能不会去想恨这件事。”

    虽然她说了狠话,但是恨有多长,不得而知。

    听他说,她弟弟今年就要结婚了,这场她与父母之间的斗争,最后,很可能还会以一场金钱博弈下她的妥协结束。

    在她向我诉说的这段时间,我没说一句让她原谅她爸妈的话,毕竟没有任何矛盾是一方说原谅就能结束的。

    况且“不管怎样,爸妈都是为你好”这句“假安慰”的话,她早就听烂了。

    虽然这样的事情,是少数的存在,但是在原生家庭里,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直击心灵。

    春节期间,表妹看到一个帖子:鉴定父母是否重男轻女的重要标准是,家里的房子只有一套,且只能给一个人,这套房子会属于谁?

    表妹觉得还挺可笑的,把它当成了玩笑,随口问了一下她爸这个问题,没想到他爸毫不犹疑地说,当然留给哥哥了。

    她没想到,一直很疼自己的爸爸,竟然给了这个答案。

    因为这事,她在家闷闷不乐了好几天。最后,还是他爸向她保证,那天是在开玩笑才停罢。

    虽然大家都觉得这事过去了,但是表妹却一直没忘了这件事。

    一句玩笑话,让她有了危机意识,他爸妈并不是完全没有重男轻女这种思想,她在爸妈的心理的地位,永远比哥哥差一点。

    一句话带来的伤害,真的不止一时。

    豆瓣里曾经有人发问:你的原生家庭,让你性格有什么特点?

    点赞最高的两个,一个说软弱,一个说自卑。

    我一个大学室友,讨好型人格,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意。一旦发现谁可能对他有意见,嘴上说着要和这个人干架,但却就想尽一切办法对这个人好,让人家改变这种看法。

    他为此很苦恼,明明想活得潇潇洒洒,但就是畏畏缩缩。

    他们家崇尚“贬低式教育”,他从小是在爸妈“笨”“不行”“没出息”中度过的。他没听过他爸妈夸过他一句,但是他又特别渴望被认可。

    他说,这种“语言暴力”让他拥有特别强烈的自尊心。但自尊就像内衣,穿在里面才是本体,穿在外面就成了傻逼。

    原生家庭给了他这个内衣,并“好心”地潜移默化地提醒他:穿在外面好看。

    在伤害造成的前提下,能道歉的父母却占了很小一部分。

    一个月前,留美硕士和父母断绝关系的事情中,王猛的父母就是大多数中国父母的一个缩影。

    他写万字去控诉自己的父母,很可能是他找不到一条更有效的途径了。然而,这个方法也不见得有效。

    父母一直不认错,并不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拉不下脸,而是他们深信自己没有错。这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冲突,根本无法互相理解。

    原生家庭的罪与责是一代一代的积累,父母是这样,因为爷爷奶奶也是这样。没有养孩子经验的父母,在被原生家庭影响以后,他们又将这种影响传了下去。

    《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是家里的老二,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一直过的挺委屈。

    在德善生日那天,爸爸对她说:

    “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所以女儿体谅一下吧。”

    如果父母能向德善爸爸一样,至少看到了自己的错误,怨恨就会少一些。如果不能,离开原生家庭也不一定是坏事。

    但不要忘记,让伤害到我为止

     今日话题 

     你曾经被父母伤害过吗?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