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但可以改变命运,还能改变气质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八十一 请勿转载

众说周知,曾国藩作为剿灭太平天国的首功之臣,建功立业不仅在沙场之上,更是在道德文章之上。他甚至认为,作为一个家族,不必有人做大官,因为像他能身居高位,实在是有运气成分,但不能不读书。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但可以改变命运,还可以改变气质。

读书能改变命运,这是显而易见的,曾国藩本人就是例子。他的曾氏家族,虽然是曾子的后裔,但在湘乡这一支,历史上从来没有出过名人,更没有出过显贵。曾家虽然在当地也算是小康之家,但离后来的名门望族相去了十万八千里。

然而,曾国藩却是靠读书硬生生改变了命运,他由一个乡间少年,通过科举考试,一跃称为进士、翰林,后来又成为了当时湖南人中官位最高的。这个官位品级,对于他后来能够动员那么多人创建湘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一切,与他刻苦读书,从而改变了自己及家族命运是分不开的。

在曾国藩的家书、日记之中,往往倾注了他对于读书的理解。他理解读书的方法,总结出精读和略读两种;他强调读书应该读完,避免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的结局;他对后世子孙殷切叮嘱,希望能保持耕读之家的本色,让曾氏每一代中至少有一个秀才。

所有这些,都因为他懂得,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更是因为他知道,读书还可以改变气质。曾国藩在对自己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信中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这里所谓骨相,还是一种封建迷信的宿命论,并不足以采纳,也可以理解为读书来改变个人的命运。但是,曾国藩说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还是以曾国藩为例子,他在北京担任京官的时候,多余唐鉴、倭仁等理学大师相交,思想上要求极高。对自己要求高,对别人也不会低,往往反而容易与人争得面红而赤,甚至与自己的同僚和同乡都争吵过。这时候的曾国藩,由内到外,更多流露出一个热血青年的气质。

这种气质,在太平时代当个文官,未尝不可,如果在适当的岗位上,说不定也能大放异彩、青史留名。然而,在乱世之中,尤其是作为统领数万数十万之众的主帅,则显得过于心浮气躁而缺乏城府。所以在天平天国运动初期,战事吃紧的时候,曾国藩频频想要以自杀谢罪。在江西的时候,更是为此与当地整个官场不欢而散。

曾国藩在回乡守父孝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医生,不仅医治身体的疾病,而且还建议他多看黄老之学。这个医生叫做曹镜,他是由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推荐的。欧阳兆熊在自己的所著的《小窗春呓》提到:

咸丰七年,(曾国藩)奔丧回籍,得不寐之疾。予荐曹镜初诊之,言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盖欲以黄老讽之也。此次出山后,一以柔道行之,以至成此巨功,毫无沾沾自喜之色。

其实,这就是曾国藩通过阅读《道德经》、《庄子》等著作,领悟到了“宁静谦退,柔弱为用”的道理,这让他最终形成了圆滑世故的官场风格,个人的气质也变得深邃坚定。虽然这个气质不一定适合做朋友,但一定是最适应当时官场的。所以曾国藩能在后来游刃有余,将各种阻力化为动力,取得巨大成功。

有个朋友曾经告诉我,说读书除了掉头发,甚至会影响容貌,这是将气质变差了。我几乎笑出声来,气质并非容貌,它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处变不惊的财富。只要读的不是乱七八糟的书,是绝对能让自己变得更为优雅、深沉。

喜欢请点击关注,每天带给你有趣的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小窗春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