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伤寒25:各 论22-(69、70、71、72)条


田 氏 健 康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tzm630@163.com),立即处理。谢谢!

刘渡舟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卓越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对于《伤寒论》的研究,自其成书不久即已开始。宋代以后,研究《伤寒论》者日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使《伤寒论》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涌现了一批《伤寒论》研究专家和教育家,刘渡舟教授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刘渡舟教授将个人的临床心得、理论思考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使讲解更为生动,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值得庆幸的是,刘渡舟教授在为北京中医学院七八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讲授《伤寒论》时为我们留下了录音资料。该录音资料的部分内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被整理成《伤寒论诠解》出版,在中医界影响很大。令人遗憾的是,《伤寒论诠解》将录音资料的一些口语化论述更正为书面语言,在生动性上就打了折扣。在本次整理中,我们力求保持录音资料的原貌和完整,希望能将刘渡舟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心得和治学态度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刘渡舟教授的此次讲解是以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蓝本,除对《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等内容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顺序编排序号后,逐条加以解释。讲解中并没有将层次细分为提要、词解、病机分析、方药分析及病案举例等,仅将有关内容依先后顺序分段排列。
本书的整理工作是由刘渡舟教授的弟子王庆国、李宇航,以及一批再传弟子陈萌、张冬梅、李成卫、崔健、黄颖、王勇、韦兰兰、郑丰杰、艾艳珂、孙燕、刘敏、许晓娟、曲荣波、谢婷、张晗睿共同完成的。由于整理者水平有限,加之刘渡舟教授方言较重,并有当时的一些习惯说法,因此整理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整理说明
1、本书《伤寒论》原文部分,以金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横排版,以下简称“原书”)为准,从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五”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凡10篇。原文条文未排序号,此次为便于读者学习,按原文顺序加以编号,共计414条,113方(佚1方)。本书删去原书卷号和篇序,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分上中下三篇外,其他均依原书单独成篇。原书卷十所载二十五方分别附入上述诸篇有关原文之下 。原书未录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本书依赵开美复刻本补入。
2、本书为横排,故将原文中和刘教授讲课时涉及原文之“右×味”,均改为“上×味”。原书中出现的一些异体字、通假字、古体字,如藏与脏、杏人与杏仁、栝楼与栝蒌、蚘与蛔,均改为现代中医学的书写方式,以便于读者阅读与学习。
3、讲课录音中出现的包含“证”字的主证、兼证、证、证候等概念,按照现在的规范的中医名词术语,很多情况下应改为“症”,但当时中医界就是如此使用这些名词的,加之《伤寒论》无“症”字而统用“证”字,故仍保持原貌。
4、本书的解析部分包括提要、词解、病机分析、临床意义、方药分析、临床应用、注家见解、上下条文的联系、前后方证的鉴别比较和医案举例等内容,均依内容分段排列,不再另标题目。
5、刘渡舟教授的讲解中有部分用语不够准确,如将《金匮玉函要略方》说成《金匮要略方论》。为避免误导读者,这次整理工作中依据相关文献径予改正,不再另作说明。
6、本书保持刘渡舟教授的讲课录音原貌,不再增加原文校勘等内容。
    录
伤寒卒病论集
绪    论
各    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

各    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9)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疑非仲景意。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70)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这一条论述误治后阳虚烦躁的证治。

“发汗若下之”,这个提法不是说发了汗,又泻下了,经过了两次的误治,而是说或者发汗,或者下之,只是一次误治。“若”是未定之词。

“病仍不解”,这个病仍然还没好,出现了下利、四肢厥冷、烦躁。其中,烦躁这个症状比较突出。这是由于误汗或者误下之后,不但伤了阳气,也伤了脾气。阳虚则阴盛,阴阳相搏,故见烦躁。大青龙汤的煎服法后有“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可以印证这一条,包括干姜附子汤证那一条。久病见到烦躁,往往是阳气将亡,阴气独盛的反应,是很危险的一个现象。相比而言,干姜附子汤证是“脉沉微,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者”,已有亡阳的征兆,烦躁通常较重。茯苓四逆汤证是“烦躁者”,只是阳虚,烦躁通常较轻。

针对这种情况,应当以“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四逆汤就是四逆汤加上人参、茯苓。四逆汤回阳救逆,人参、茯苓补中益气,茯苓还能安神定志。成无己注曰:“若病仍不解,则发汗外虚阳气,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故生烦躁,与茯苓四逆汤,以扶阴阳之气。”也就是说,这个病是阴阳两虚,用四逆汤以补阳,用人参和茯苓以补阴,是阴阳两补之法也。不过,他把“发汗若下之”看作是同时进行的,这一点是不对的。

茯苓四逆汤治疗阳虚前提之下的烦躁,药力比干姜附子汤轻,服法也和干姜附子汤不同,“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不像干姜附子汤“顿服”以急温,刻不容缓。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1)

第69条与第71条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把这两条合起来学习。这两条告诉我们:发汗既可伤阳,也可伤津液。伤阳者多从寒化,伤津液者多从燥化。究其原因,发病有寒热之分,有阴阳之别。这些都体现中医辨证思想不是机械的,而是因人而异的。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为什么要发汗?意在言外,就是有表证。表证就会有恶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经过发汗就会解除。如果发汗以后“反恶寒”,指恶寒不仅没有解除,反而更加严重了。凭脉辨证,如果脉浮,浮为在表,还可以发汗。《伤寒论》有“一汗不愈而再汗”、“一下不愈可以再下”之说。如脉不浮,反见沉迟,则恶寒就是“虚故也”,发汗以后伤了营卫之气,不能固密体表,也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就会出现恶寒。

针对这种情况,就不要再发汗了,应当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主补营阴;附子配甘草,辛甘化阳,主补卫阳。

“不恶寒,但热者”,“但”字有限定的意思,强调只有发热,没有恶寒。不恶寒,提示发热并非表证所致。发汗以后,津液耗伤,胃中干燥,虽表解而里未和,就会出现蒸蒸而热,也就是“但热者”。“实也”,阳明胃家实了。

虽然是阳明实证,但还没达到大便燥结的程度,只是蒸蒸而热,所以既不能用小承气汤治大便硬,也不能用大承气汤治大便燥结,只需用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清胃泄热即可。

这一条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都是发汗后病不解,既有阳虚生寒者,也有津伤化燥者,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72)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半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这一条论述太阳腑证中五苓散证的证治。因为膀胱是寒水之气,所以太阳病里寒水证比较多。《内经》曰:“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说明太阳是本寒标热之经。

这一节要分两段来体会,“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为一段,是假宾定主的笔法。“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为另一段,才是条文的主题,就是五苓散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发汗太过,就会“胃中干”,胃是水谷之海,津液干涸,阳气有余,就会“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胃里津液一干涸,就求诸于外,就要喝水来滋润胃燥。“少少与饮之”,这种欲饮水是一种病态,已经胃气不和,如果喝急喝多了,就容易产生停水的问题。“令胃气和则愈”,水到胃了,胃燥缓解,胃气调和,这个病就好了,实际上就是“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胃燥较轻,尚能化生津液者,可以通过这种补水法来治疗,不必用药。胃燥较重,通常补水也不能自愈,要考虑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脉浮、微热,说明表不解。太阳之表叫太阳经证,经与腑如树之有枝也,是整体联系的。由于经表之证不解,加之大汗,膀胱腑气不利,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津液就不行,就会出现消渴。什么是消渴?渴欲饮水,饮后小便不利,形成蓄水,就是膀胱里停水了。膀胱停水,津液就不能敷布。凡有所停而必有所缺,依然口渴,就是消渴。

五苓散证被称为假白虎汤证。“白虎烦渴热阳明”,也会出现烦躁、口渴,但却是阳明气分大热所致。五苓散证是膀胱蓄水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小便不利,与白虎汤证不同。与第一段的胃燥也不同,胃燥的病位在阳明胃,在中焦;五苓散证的病位在太阳膀胱,在下焦。

五苓散证实际上就是太阳的表里证,或者说是太阳的经腑证,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治当发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药组成,作散剂服,散者散也。“以白饮和”,就是用白米汤把药散调好。“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量药的一种器具,约一寸见方大,一方寸匕以药不落为度,估计有现在的三钱左右。一天服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外台秘要》第四卷在五苓散的服法后说多饮暖水“以助药力”,也就是增强发汗之力,就像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来助发汗解肌之力一样。

五苓散是两解之法,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外窍就是皮毛腠理,下窍就是尿道。五苓散的组方意义和小青龙汤有一定共性,小青龙汤是外解表寒,内散寒饮;五苓散也是外散表邪,内利水气,都是表里两解之剂。如果没有表证,只是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证,五苓散也可用,因此,不要被表证所局限。苓者,令也,能行肺,利三焦,以至于膀胱,“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所谓的“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节之令也。”大而言之,就是能调节人身上的阴阳气水。《内经》曰:“少阳属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少阳就是手少阳三焦,“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道就是三焦。水和气是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五苓散利小便,实际上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气。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利水以行津液;

第二,第二,利湿邪;

第三,第三,治风湿疫气。

利水,体现在五苓散治疗太阳蓄水证。利湿,体现在《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重于热的黄疸。治风湿疫气,《博文类纂》记载了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淋雨乍歇,地气蒸郁,令人骤病”,不但下雨,天气还热,地气向上蒸郁,自然界湿气太盛,使人发病,可以用五苓散治疗。

未完待续

刘渡舟讲伤寒01:绪 论1

刘渡舟讲伤寒02:绪 论2
刘渡舟讲伤寒03:绪 论3

刘渡舟讲伤寒04:各 论1

刘渡舟讲伤寒05:各 论2
刘渡舟讲伤寒06:各 论3-(4)(5)(6)条

刘渡舟讲伤寒06:各 论3-(7)(8)(9)条

刘渡舟讲伤寒07:各 论4-(10)(11)(12)条

刘渡舟讲伤寒08:各 论5-(13)条桂枝汤

刘渡舟讲伤寒09:各 论6-(14、15)条

刘渡舟讲伤寒09:各 论6-(16、17、18)条

刘渡舟讲伤寒10:各 论7-(19、20、21、22)条
刘渡舟讲伤寒11:各 论8-(23、24)条

刘渡舟讲伤寒12:各 论9-(25、26、27)条

刘渡舟讲伤寒12:各 论9-(28、29)条

刘渡舟讲伤寒12:各 论9-(30、31)条
刘渡舟讲伤12:各 论9-(32、33、34)条
刘渡舟讲伤寒15:各 论12-(35、36、37)条
刘渡舟讲伤寒16:各 论13-(38、39、40)条
刘渡舟讲伤寒17:各 论14-(41)条
刘渡舟讲伤寒18:各 论15-(42、43、44、45、46)条

刘渡舟讲伤寒19:各 论16-(47、48、49、50)条

刘渡舟讲伤寒20:各 论17-(51、52、53、54)条

刘渡舟讲伤寒21:各 论18-(55、56、57、58)条

刘渡舟讲伤寒22:各 论19-(59、60、61、62)条

刘渡舟讲伤寒23:各 论20-(63、64、65)条

刘渡舟讲伤寒24:各 论21-(66、67、68)条

健康保健知识介绍等,若要使用,使用前一定先咨询当地专业医生,以当地专业医生的意见为准!

本平台致力于中医方药介绍;健康保健知识普及;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健康答疑以及各科医疗信息、专家介绍、田氏医疗人员介绍等。

欢迎医疗专业人士来稿(来稿必须真实可信,文责自负,并附作者简介、真实工作单位和近期照片)!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辩太阴病脉证并治20210303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0210303 ♥7碟♥<肝,心,脾,肺,肾.★病太阳→阳明热症胃,大肠,小肠,→三焦少阳→太阴脾肺{思忧}阴之初→少阴心肾阴之中→厥阴肝,阴之尽,阳回头,会看见热证. ...

  • 刘渡舟讲伤寒12:各 论9-(30、30)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讲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 ...

  • 刘渡舟讲伤寒11:各 论8-(23、24)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讲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 ...

  • 刘渡舟讲伤寒09:各 论6-(14、15)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讲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 ...

  • 刘渡舟讲伤寒32:各 论29-(104、105)条

    田 氏 健 康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 ...

  • 刘渡舟讲伤寒33:各 论30(109)条

    田 氏 健 康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 ...

  • 刘渡舟讲伤寒34:各 论31(110)条

    田 氏 健 康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 ...

  • 刘渡舟讲伤寒38:各 论35(118)条

    田 氏 健 康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 ...

  • 刘渡舟讲伤寒17:各 论14-(41)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讲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 ...

  • 刘渡舟讲伤寒18:各 论15-(42、43、44、45、46条)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讲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