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口金紫祠:中国民间第一祠,人称“小金銮殿” ,许国写有碑文

潜口金紫祠:中国民间第一祠,人称“小金銮殿”,许国写有碑文

司马狂/文

徽州,这片藏匿在丛山之中的净土,一直是北方士族南迁避难的好地方。虽然清朝后期,徽州被咸同兵燹荼毒过,但这里依旧是全中国保存古建筑、古代文书最为丰富的地方。而在这些古建筑中,又属徽州的祠堂最为世人所称道。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徽州府歙县西乡(今属徽州区)的潜口金紫祠。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在游览金紫祠之后,欣然徽墨题下“中国民间第一祠”。我相信,在读本文的很多人,对于这个“中国民间第一祠”会有疑义,也会罗列出徽州地区很多个祠堂,来与金紫祠进行对比。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既然金紫祠能得到苏士澍如此夸赞,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更何况,以目前的资料来看,金紫祠是徽州地区最大的祠堂,就这一点也便足够了。

先说说金紫祠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吧,其实金紫是“金紫光禄大夫”这个官职的简称。与金紫祠相类似的还有绩溪“金紫胡”,那也是因为这一支的先祖胡舜陟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潜口的金紫光禄大夫是指由唐模始迁潜口的汪叔敖,他被南宋皇帝追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而汪叔敖能被追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是因为他所生养的四个儿子,个个都是朝廷的栋梁。长子汪若容,南宋枢密直学士;次子汪若泉,南宋右司谏;三子汪若虚,官至宣仪郎;四子汪若思,南宋文明殿大学士。汪叔敖死后,四子汪若思奏请皇帝批准,建了一座金紫院,里面是汪叔敖的墓祠,供奉着汪叔敖的神像,这便是金紫祠所谓的“宋敕建”。不过,这个金紫院和,明代的金紫祠其实并不是一个概念。

去过北京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的建筑物都是沿着中轴线对称排列的,而金紫祠亦有明显的中轴对称。你步入金紫祠的时候,稍微留神就能发现,那甬道便是中轴线。牌坊、三源桥、旗杆、棂星门、戟门、石碑亭……莫不两边对称。这种对称式的做法,不知道当时的建造者们是否是参考了紫禁城的设计?在徽州乡野间,人们因为这种强烈的中轴对称,把金紫祠叫做“小金銮殿”。不过,鄙人浅以为,这个称谓必然是后世人所为,若是皇朝时代,胆敢如此称呼,怕是脑袋难以保存了。

越过金紫祠坊,踏上三源桥,穿过棂星门,汪氏家庙四个硕大无比的字嵌在匾额之中,默默向来访者,告知祠堂的宗族姓氏。其实这个“汪氏家庙”和后面“越国世家”两块匾,都曾被劈去一部分,用作他用,只是匠人的技艺高超,修复过后,一般人看不出来。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怎么看都觉着变扭,那是因为旧有的那对石狮子现在存在歙县博物馆。围墙墙檐下有一圈砖雕,看风格是典型的明代窑前雕刻手法,不过应该是后人修缮时候做的。这倒是值得我点赞的地方,修旧如旧,这些细节上都保留着金紫祠明代建筑物的风格,确实不错。

第二进里的碑亭,左右各有一座,石碑上的文字,分别由万历朝的次辅歙县人许国,和万历朝南京兵部尚书婺源人汪应蛟书写。潜口汪家缘何能得到这两位庙堂高官青睐,撰写碑文呢?因为这个家族那真的是人才辈出!前面说了汪叔敖四个儿子都是国之栋梁。到了明代永乐年间,金紫汪有后裔汪善,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将紫金院修缮。后又有汪弘仁、汪弘义兄弟,在正德年间,把紫金院迁回村内。到了嘉靖朝,时任工部都水司郎中汪文显组织村民,一同兴建金紫祠。但汪文显修祠事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其次子汪一中在江西按察司副使任上,被乱匪所杀,遭此变故,于是金紫祠被迫停工。一直到万历年间,汪文显的第三子汪一诚接过父亲的事业,终于在万历23年修好了金紫祠。因为汪一诚做过上林苑署正,被尊称为“上林公”。这些事迹,许国在《金紫祠记》中都有详细记载。

整个金紫祠坐北朝南,通进深达196米,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前后共有7进,如此恢弘的祠堂,放眼全国都是鲜有的。在抗日战争时期,金紫祠曾经是新四军一支队的驻地。新中国成立后,金紫祠一直是潜口粮站所在地,还被改成过粮站职工宿舍和仓库。想想,也唯有金紫祠这样的建筑物,才既能藏下雄兵“百万”,又能收纳粮食“万石”。趁着没有游客的时候,独自漫步金紫祠内,你会被它的气势所震撼,你更会被徽州士族那种团结一致做一件事的精神所感动。

走到寝殿,原本打算回头,没想到,边上还有个侧门。尝试着从此处继续往里走,穿过回廊,前面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汪王庙。庙虽不大,却是徽州汪姓后裔对于这位保一方平安的“太阳菩萨”,最为崇高的敬意。金紫祠如此集宗祠和庙宇于一体,虽说也是因为汪华本就是他们的祖先,但也确实让我惊讶了一番。

写罢此文,对于歙西之富饶有了进一步深刻的印象。吾乡在歙南,别说财力有所不逮,便是这样一大片平坦之地,用于营造祠堂,也恐非歙南山中人所能奢望的。保留一座祠堂,留存一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血脉,挺好。

本文参考文献资料:

汪晓东先生所著《徽州古祠堂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汪氏潜口金紫祠为例》

(0)

相关推荐

  •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

    [真有杨宗保] --- 代县杨忠武祠 ---     杨家将的故事耳熟能详,在今天山西.河北.北京等历史上的"燕云十六州"区域内流传深广.时至今日,在不经意间就可能冒出个什么冠以令 ...

  • 金紫祠,中国民间第一祠堂

    相信许多人应该对"金銮殿"并不陌生,金銮殿是北京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它所承载的是皇家的权威和统治的象征,如果单的从建筑角度来说,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木结构宫殿.然而在我国民间,有一座祠 ...

  • 徽州潜口民宅\明园

    潜口民宅是一组明代民间徽派建筑群,坐落在黄山市徽州区潜口紫霞峰南麓.紫霞山景色清幽,昔时筑有"栗亭四顾山房"."水香园绿绕亭".据方志载,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 ...

  • 徽州古城(许国牌坊)

    徽州古城(许国牌坊)

  • 潜口民宅,中国的徽派建筑博物馆

    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紫霞峰南麓的潜口镇,古称阮溪或潜川,"潜"字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为纪念陶渊明在此隐居,因陶渊明又名潜:其二是指此地为众山之口,有万峰潜伏于后. 潜口是徽州前往黄山 ...

  • 曹氏   成武县三师堂

    成武县"三师堂" 三师堂是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曹氏祠堂的称号.它最早起于成武县九女集镇的曹口(亦叫武盘村).曹楼两村,随着人口的迁移,这一堂号逐渐扩展到全国多个省.市. 曹姓人家有着 ...

  • 徽州古建三绝:祠堂、民居、牌坊

    汤显祖曾言:"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今天的人们再踏上徽州这片土地,除了会有想起此话时的千头万绪,也难免会为精妙奇绝的当地建筑赞叹不已.祠堂.民居和牌坊并称为"徽州古代 ...

  • 寻访徽州古村落(三)千年古村屏山、潜口

    旅行的目的.方式.感受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旅行也并非一个享受的过程,有苦有甜.有惊喜也会有平淡,这些都会化作我们人生难得的体验. 如果说在西递村的游玩是轻松愉悦的,那么屏山和潜口留给我的印象就只有平淡 ...

  • 散文||故乡的水口

    故乡的水口 水口.五猖庙.宗祠,是古徽州村庄的三大标配.五猖庙大多已毁,宗祠也已没落,惟有水口那苍天的古木还郁郁葱葱的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谈起水口或许很多人都很陌生?在徽州,乡民大都聚族而居,首重风 ...

  • 中国本土第一款5G小基站基带SoC横空出世

    近两年,中国5G通信系统,特别是宏基站的部署推进速度有所减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和功耗问题.例如,中国电信运营商购买一个5G宏基站的费用达到16万元人民币,而整个5G网络的基站数量可能是4G系统 ...

  • 清远阳山太平镇三和洞——粤北冯氏第一祠

    此地位于清远市阳山县太平镇三和洞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于清代以及近代有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是2011年(辛卯),即现今之墓样.该祠供奉的是汉将军冯异,宋三元冯京,始祖冯玄育以及历代先人.宗祠坐艮向坤兼寅 ...

  • 安徽1600年历史的绝美古村,村中有江南第一祠,景色比宏村更真实

    今天,由于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导致了我们个人生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旅游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的旅游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因为旅游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全国各地区的别样风俗,打开自 ...

  • 特稿 II 中国民间公益鉴宝第一人陈振裕

    喜  讯 2020年12月6日,接"2021国际中国公益事业大典"组委会通知,由太湖名家策划咨询工作室申报的民间鉴宝第一人陈振裕先生,成功入选"国际中国公益事业大典&qu ...

  • 特.49【中国民间舞蹈(第一组)】纪念邮票

    特49. 中国民间舞蹈(第一组) 1962.10.15发行      全套6枚      发行量100万套 (6-1)  (246)    4分花鼓灯舞.汉族     (300万枚) (6-2)  ( ...

  • 【盛事回放】富春环山裘氏宗祠,三江流域第一祠

    裘氏祖训:传家以孝义为本 处族以仁让为先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华夏宗祠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不可轻视的姓氏宗族文化.2013年2月24日元宵佳节 ...

  • 东汉石祠—中国保存至今最早的房屋建筑

    世界上最早的房屋建筑是捷克多尼维斯托尼斯建筑.距今约27000年.世界纪录颁证日期:2013年6月28日. 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住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 ...

  • 特49 《中国民间舞蹈(第一组)》 首日封

    发行日期:1962年10月15日 全套枚数:2枚 贴票内容:特49全套6枚邮票(每封3枚) 规 格:188×118mm 封.戳设计者:卢天骄.夏中汉 发行量: 售 价:1.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