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圈】App收集数据只能点同意?深圳出台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

关键词

数据安全

深圳落实综合改革试点又一成果落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7月6日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网站公布,并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也是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

《条例》坚持个人信息保护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并重,将对大家深恶痛绝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不全面授权就不让用”、“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收集任性、强制个性化广告推荐等问题说“不”,并给予重罚。

个人数据处理规则

以“告知-同意”为前提

《条例》确立以“告知-同意”为前提的个人数据处理规则,即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个人同意,数据处理者应当提供撤回同意的途径,不得对撤回同意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

为此,《条例》专门规定,数据处理者不得以自然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数据为由,拒绝向其提供相关核心功能或者服务。但是,该个人数据为提供相关核心功能或者服务所必需的除外。

用户有权拒绝被画像和被推荐

《条例》规定,数据处理者基于提升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目的,对自然人进行用户画像的,应当向其明示用户画像的具体用途和主要规则。自然人有权拒绝对其进行的用户画像或者基本用户画像推荐个性化产品或者服务,数据处理者应当以易获取的方式向其提供拒绝的有效途径。

《条例》将未满十四岁未成年人的个人数据视作敏感个人数据,首次在国内立法中明确,除为了维护未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且征得其监护人明示同意外,不得向其进行个性化推荐。

用户有权拒绝被画像和被推荐

“人脸识别”“指纹验证”“声音解锁”“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在治安、金融、医疗、交通、学校、支付等场景大范围使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由于生物识别数据具有唯一性、终生性、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或者被滥用,将造成较一般个人数据更为严重的损害后果。

为了在拓展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同时,避免生物识别数据的滥用,《条例》对处理生物识别数据作出更严格的规定——除了该生物识别数据为处理个人数据目的所必需且不能替代外,应当同时提供处理其他非生物识别数据的替代方案。

公共数据应最大限度免费开放

《条例》设计了公共数据治理的顶层框架,要求政府建立城市大数据中心,实现对全市公共数据资源统一、集约管理。明确公共数据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建立以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体系为基础的公共数据共享需求对接机制。

《条例》明确将提供教育、卫生、社会福利、供水、供电、环保、公交等公共服务的组织纳入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范围,其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处理的数据均属公共数据。公共数据应当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放,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对“大数据杀熟”等乱象作出规定

随口一提的商品,下一秒就出现在了购物App的首页;相册里的打卡,扭头就能在种草App上看到一堆同款……说过的话、拍过的照,你可能早就遗忘,但互联网总会帮你记住。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在数不胜数的巧合面前,用户苦“数据劫持”久矣。

在加强个人数据保护的基础上,《条例》探索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在填补目前数据交易相关法律规范的空白的同时,在国内立法中首次确立数据公平竞争有关制度,针对数据要素市场“搭便车”“不劳而获”“大数据杀熟”等竞争乱象作出专门规定。

《条例》明确规定,市场主体不得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其他市场主体数据,不得非法收集其他市场主体数据提供替代性产品或者服务,不得通过数据分析无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违反上述规定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罚款,最高不超过5千万元。

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早已过了收割人口红利的草莽时代,但流量至上的逻辑还在。从抢人头到抢数据,从拉增量到开发存量,格局既定的互联网行业,无一不是循着类似的路子在开疆拓土。得流量者得天下,平台对数据的渴求与日俱增,既是培养用户粘性的需要,也是激烈竞争下的生存法则。

于是,不安分的手越伸越长,想知道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头像、昵称、通话、好友、相册、搜索记录、备忘录,在用户点选“同意”的那一刻,平台便获得了解码的钥匙,抽丝剥茧之后,勾勒出一个素未谋面却尽在掌握中的你。就此,用户则在不知不觉中,坠入了平台量身定制的“温柔乡”。

平台得到信息和流量,用户收获知心和便捷,交易看似公平,但总有些秘密被一目十行地忽略了。哪些信息会被收集、开放的权限有何用处、泄露的风险有多大,长篇又复杂的协议书,没有谁能会仔细辨析。

告知不等于同意,但没人能拒绝。毕竟,若不同意,可能会丧失网上冲浪的入场券。从购物到外卖,从租房到打车,从点餐到点歌,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步履维艰。就连与他人的交流渠道也掐断。

一座独立于网络世界之外的孤岛,便是用户拒绝交出信息的代价。那些流向黑产的个人隐私,那些被肆意叫卖的身份背景,那些被默许储存的账户密码,深渊凝视着你,一览无余,而你一无所知。

发展所需也好,利益诱惑也罢,平台的欲望在膨胀,用户的话语权被压缩,互联网让物物交易信息对称,却掩盖了数据交易的透明性,一句“解释权归平台方所有”便能将作恶成本降到最低。

深圳的重拳之前,《民法典》明确了对数据信息权的保护,工信部也接连发文,强调加强网络数据和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另外,天津、贵州、安徽等多地的数据立法正在落地,或者已经提上了日程。作为数据的载体,手机厂商也频频出招,隐私保护相关功能已经上线。

毫无底线的信息索取应该被发现、被警惕、被拒绝。当科技滑向另一个极端,当人被异化为数据拼凑的个体,隐私曝露日下,没有人希望从互联网的窗口望出去,目之所及,一览无余。

   END  

(0)

相关推荐

  • 国产App这种不要脸操作,彻底被封杀

    不知道大伙有没有听过一句流传于互联网的"经典老话". "没有大数据杀熟的互联网是不完整的." 句子看似只是简单的调侃和嘲讽. 但背后却是无数移动互联网用户对当今 ...

  • 《深圳数据条例(草案)》提请“二审”,不得对未成年人进行个性化推荐!

    数据法学 作者:何渊 当当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李舒瑜)备受关注的<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草案修改一稿)>日前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二审",条例草案进一步加强了对用户隐 ...

  • 论人脸生物识别信息的严格保护

    来源:法治日报2021-05-12 09:53 X 作者:李丹宁 人脸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个人信息依据 ...

  • 于洋|| 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应用风险的监管构造

    作者简介:于洋,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文章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21年第6期.基金项目:上海哲社青年项目"上海自贸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监督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 ...

  • 陈根:从数字人格到数据资产,再谈信息保护

    文/陈根 2003年,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着手部署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研究工作. 201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纳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 ...

  • 深圳:大数据杀熟最高可罚5000万元!

    经常使用某个APP,却发现自己下单购物或者预订酒店机票的价格比"新手"贵.针对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问题,2021.6.3<深圳经济 ...

  • 数据要素化背景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新秩序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不断加深,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数据智能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并列为五大生产要素,这是我 ...

  • 《数据安全法(二审稿)》专家研讨会意见综述

    2021年5月7日下午14:00-17:00,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邀请学界及产业界的专家学者于线上举行"<数据安全法(二审稿)>立法研讨会",围绕&l ...

  • 重磅!《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正式公布

    深圳落实综合改革试点又一成果落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21年6月29日通过,于今日公布. < ...

  • 拿什么保护智能汽车的数据隐私安全?

    独木不成林,单独的一辆汽车不可能成为"车联网". 很多车辆,很多参与者,彼此形成并交互信息,由此编织成一张庞大的数据网.于是,数据才有了意义,而这张数据网也有了更深远的价值. 这是 ...

  • 你的数据属于你吗? | 甲子光年

    数据确权是数据应用的核心,但眼下还无解. 作者 | 刘景丰 编辑 | 杨杨 在数据的时代里,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法则? 如今,中国拥有了一部针对"数据"的基础性法律.6月10日,历时近 ...

  • 陈根:“个保法”耗时多年起草酝酿,三审过后终到来

    文/陈根 在世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个人"数据人格"和企业"数据资产"的重要意义与日俱增.近年来,个人信息的边界不断向生物识别信息.基因信息的拓展,数据作为关键 ...

  • 并购中,中国卖方如何数据合规?|高杉LEGAL

    并购卖方的数据安全合规风险防范 作者|曾磊 随着数据在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凸显,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数据安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日趋积极和强势.作为回应,中国对数据的保护也在加强,相关立法在提速.继 ...

  • “以隐私换便利”是个伪命题,大数据乱象当用重典治

    最极客 最具极客精神的新媒体 终于有法律可以管隐私泄露了!7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网站公布.这是中国数据领域中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立法,其中对"不全 ...

  • “严”字当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来了

    △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民政局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为老年人讲解线上支付.打车.视频聊天等常用互联网技能,让老年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当今社会,享受数字化技术便利的个体,同样也在为无所不在的数据 ...

  • 滥用人脸识别技术,违法!最高法新规来严管

    极目新闻记者 聂丽娟 通讯员 蔡蕾 物业强制"刷脸"算违法.未成年人刷脸必须获得监护人同意.公共场所不得随意使用人脸技术--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 ...

  • 最高罚款5000万!这些流氓软件,彻底凉凉

    雷科技互联网组 编辑丨TSknight 近日,深圳市政府正式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该条例以<数据安全法>为基础,旨在更好的保护互联网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的合法权益,据悉 ...

  • 严规重罚 —— 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后,企业如何应对?

    数字化的浪潮之下,个人信息无疑是数字化时代企业最为核心的资产,对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和处理可以让个人享受到数字进步所带来的便捷和智能.但紧随着数据时代而来的阵痛,是个人信息的滥用和无边界的收集.针对个人 ...

  • 《个人信息保护法》主要亮点及核心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2021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保法>)正式通过,并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l ...

  • 胡凌 | 个人私密信息如何转化为公共信息

    探索与争鸣 有学术的思想8小时前 胡凌 |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和以往的法律规范相比,我国<民法典>1032条更为详细地界定了隐私的内涵,认为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