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辰光的家乡记忆
寻觅儿时走过的河桥
身上背着空空的行囊
捡起故土一草一石
装进老街风情风光
读着老课本泪流满眶
我蹒跚地走出梦乡
人生一步步走向夕阳
记忆的影子愈来愈长……
——旧作《记忆》
儿时盼长大,老来忆少小;雏鹰欲远翔,老雀思旧巢。
在家乡绍兴仅仅生活了十四个春秋,却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想到的全是老家的可爱。即使是穿一条单裤过冬瑟瑟发抖的日子,或者是吃一大碗多半是汤的“六谷氽氽”权当晚餐的生活,仿佛也像诗意般地谐趣浪漫。
小辰光的家乡记忆,主要靠双脚丈量足下的土地,那时城市很小,打个响喷嚏都会使全城发生一次二级地震,半个来小时就从南门头走到大江桥了。再有来自老师和父母的讲述,那娓娓动听的小城故事,就如同迅哥儿听长妈妈讲《山海经》的故事一样,永远记在心中。第三,很重要的是当时小学每年组织两次春游活动,小孩子光凭双足难以走出绍兴城门,于是春游的埠船解决了大难题,就使我们这些城里人有可能一览禹陵、兰亭、柯岩、吼山、东湖、石佛寺等地的胜景。至于再远去上虞、诸暨、萧山、嵊县,那无异是去外国了,连梦也没做过。倒是像吃屁虫那样跟着母亲,去过两三次上虞长塘的姑母家,一去一回,坐船要花上两个白天,而在那里最多也不过嬉上一天。至于从书上读到的乡土知识实在不多,因为那时有关的书很少,何况我也买不起。
因此小辰光的记忆只局限于绍兴城里和近郊的几个地方。虽说当年的见闻很少,可是回忆起来却像看万花筒似的,其中的西洋镜还蛮多。由于陵谷沧桑,城乡巨变,这些旧地往事多已不存或非复原貌,鲜有人记得或谈及,或许也只有像我这般扭事体做的“老绍兴”,东对傍掖、乱话三千地“闲坐说玄宗”了。
一条大街
绍兴城内只有一条贯穿南北的街,名字就叫“大街”(绍兴音念“驼嘎”),建国后改为解放路。沿着大街最有名的几个标志很多都姓“大”(“驼”),因为“大”在绍兴人眼中就是老大、第一。沿街从南到北就有大运桥菜市场、前观巷大乘弄(青藤书屋所在地)、大自鸣钟,大昌祥布店、大善寺,大江桥,还有一家位于大江桥桥脚东南的大同裕南货店。其间的标志还有不姓“大”的餐饮店,如沈永和酒店、荣禄春点心店、同心楼餐馆、兰香馆和望江楼小吃店等等。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歌仿佛是歌咏匆匆在大街上走过的历代绍兴名士及其两边应接不暇的名人故居,而其中最为醒目的是矗立在轩亭口的秋瑾烈士纪念碑。难怪人说:一条解放路,半部绍兴史。
两个圣地
绍兴有两个“圣地”,凡来绍兴的中外游客是非到不可之处,而我当然是借远足之际早早登临,而且先后多次顺访。
圣地其一就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治水英雄夏禹死后葬身之地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始的历代帝王包括秦始皇,大多前来祭祀。
另一个就是因书圣王羲之的书法顶峰之作《兰亭集序》而名闻天下的兰亭,不仅是中外书法家年年朝拜之地,而且是本地及外地游人去得最多的景点。
三座市山
一个小城中耸立着三座市山可谓不多,而这三座并非巨人的小山,却蕴藏着丰富的古越历史和文化。
我谓府山(又名龙山、种山)为史山,山上从范蠡飞翼楼到秋瑾风雨亭,历史老人走过了二千五百年的里程;文种墓、范仲淹的清白泉、元稹的诗筒传韵、周恩来的慷慨演讲莫不留下史话。
我谓嶯山(又名王家山)为文山,是明代著名学者刘宗周与其高足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组成的嶯山学派发祥地,又是徐锡麟教过书、范文澜、陈建功、许钦文等先后就读的山阴县学堂所在地,而王羲之故居就在山麓。
我谓塔山(又名怪山、飞来山、宝林山、龟山)为仙山,盖因《吴越春秋》所记“琅琊东武海中山一夕自来”。越王勾践曾在此山上建“怪游台”以观察天怪,恐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台;山巅有始建于东晋的应天塔以及始建于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而后曾三易其名的宝林寺。
四处石境
走进绍兴山水,不难发现山水之中还别有洞天,这就是绍兴独有的石景。绍兴不少山为青石山,石质坚硬,是一种优良的建筑材料。千百年来,一代代石工凿山采石,手足胼胝,神工鬼斧,凿成了一处处险峻的峭壁石景和深邃的碧潭清泉。
箬ben(上竹+下贲)山自汉代开始采石,造就了“天下第一盆景”东湖。
古称“绝胜之地”的柯岩风景区,是水、石共融盆景中的杰作。
羊山石佛寺据说是竭七代之工乃凿成的石佛,后人建成一座“佛在石中、石在水中、水在山中”的奇特寺庙。
琳琅满目的“石乡”吼山,向游人捧出一幅幅令人叹绝的石景,尤以棋盘石为最神奇。
五泓碧湖
古代诗人赞赏绍兴山水风光,留下许多佳作绝句,曾被贬为越州刺史和杭州刺史的元稹和白居易,分别写有“天下风光数会稽”和“东南山水越为首”的评价。南宋诗人陆游对家乡的山川风物,怀有特殊的美好感情,在他的笔下,流出了“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的赞美诗句。五泓碧湖则是其中的代表作。
被誉为江南“山水盆景”的东湖景区,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成为著名园林,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浙江三大名湖。
建于明代的犭央犭茶湖(angsang湖),是沟通南北两岸交通和船只躲避风浪的通道,为绍兴平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鉴湖原名镜湖,是绍兴的“母亲湖”,不仅自然风光无限,而且有特殊水质用以酿造绍兴老酒。
瓜渚湖古名桥塘湾,周围有九十八井三庙四祠堂以及四个风情各异的公园。
始建于1958 年、完工于 1964 年的会稽山天池(平水江水库),湖周群山环抱,湖上碧波荡漾,波光岚影,宛然天池。
六家台门
“绍兴城里十万人,台门足有三千多。”这话看似夸张,但夸张得有道理。台门太多,惜乎解放后历次大破坏,多已不存。不过借助于“名士”的金字招牌,绍兴城内终于保存和修复了几位巨子的台门故居。
周家老台门——正宗的鲁迅祖居,距今已经有250年的历史。
笔飞弄翰林台门——蔡元培故居,始建于明代晚期。
“百岁堂”竹丝台门——周恩来祖居,始建于明清时期。
锦麟桥范家台门——范文澜故居,始建于清朝。
和畅堂乌台门——秋瑾故居,为木构旧式民房。
东浦落院台门——徐锡麟故居,极具水乡民居特色。
七人弄巷
据清光绪年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绍兴古城内共有街、巷、弄近千条,许多街巷的地名历史悠久,代代传承。弄巷太多,名称因来历典故不同而各异。绍兴自古多名士,爱屋及乌,弄巷也绕上了浓厚的名人色彩,很多弄巷都因名人的逸闻轶事而得名。
明代礼部尚书朱赓的白衙弄。因其为官清廉,曾居住于此。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王衙弄因其故宅位于此而得名。他在假山上所建观象台东侧的一条路称为假山弄,他停泊船舫河旁的弄称为船舫弄。
南宋诗人陆游的大小梅园弄是由于他曾于此种植梅花而得名。春波弄是取其《沈园七绝2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
书圣王羲之有关的躲婆弄和笔飞弄,因王羲之为躲开屡次纠缠再题字的老姥而进入题扇桥北的小弄,被后人称为躲婆弄。由于向王羲之讨厌求书者特别那位老姥的纠缠,索性将笔向空中一掷,飞到了笔飞弄,落笔之石即为笔架石,附近的桥也因此得名为笔架桥。
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清简的太平弄是因其修书劝说夫人退让地界,终使邻里互为和睦的故事有关。
吴越武肃王钱镠的前观巷、后观巷,相传他平董昌之乱后凯旋回朝,郡人争相观看而留名。与其有关的街巷还有钱王祠前、月池坊等。
宋代名将李显忠的武勋坊是因他勇猛无敌,屡建战功,其府第旁的路就称为武勋坊。
八座禅寺
自东汉中平年间(184~189年)由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来会稽弘传佛教后,绍兴高僧辈出,名刹林立。虽然沧桑历尽,屡废屡兴,然而到1950年绍兴市的寺庵及僧尼数尚有:寺庵1400处,僧尼2000余人。而现在仅剩的主要寺庙有:炉峰寺、药师庵、永福庵、广福庵、福庆庵,绍兴县下方桥石佛寺,新昌大佛寺、华严庵、 弥陀寺、莲花庵、普济庵,诸暨五洩寺、白云禅院,嵊县大明寺,上虞联丰寺等。特别是古代的信徒们凿窟造佛,为后人留下了三尊石宝:新昌“石城古刹”的“江南第一大佛”凿成于南朝齐、梁时期,雕琢别具匠心的柯岩大佛则开凿于隋朝,羊山石佛寺是隋朝民工奉命采羊山之石筑城,后人在残山剩水的孤岩峰凿窟造佛。建国初绍兴城内仅存“八大寺院”,此后也多被一扫而光。
开元寺
开元寺是在城区东街路西端。原为唐节度使董昌故宅。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吴越王钱镠建寺。钱奏请以恢复本称开元寺的大善寺旧名,乃以此为开元寺。1941年绍兴沦陷,寺为汪伪军所占。寺僧星散,佛像、僧舍被毁。抗战胜利后,于寺基建省立绍兴医院。2012年,开元寺大殿被开发商拆成一片骨架。
大善寺
原位于绍兴西营。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相传南齐有钱姓女,未嫁而殁,遗言以奁资建寺。其地为民黄元宝所舍,由僧澄贯主持其事,赐名大善寺,寺内有塔。二十六年(738年)寺改名开元,后唐长兴元年(930)吴越王钱镠另建开元寺,敕复为大善寺。民国时大善寺曾是绍兴人娱乐、购物的天堂,旧时绍人习称的“嬉大街”即指大善寺一带。绍兴历史上很多重要集会也多在大善寺内举行。建国后寺内宗教活动仍然正常,1954年大善寺被改作绍兴新华印刷厂工业用房。1957年经政府拨款重修大善塔。“文化大革命”中,大佛被毁,大部寺舍拆建为绍兴地区财政局、绍兴县二轻局,其余改为民宅及厂房,仅存大善塔及部分僧舍。“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作为古城最著名的地标,大善塔现矗立在越城区城市广场。
长庆寺
寺址在城区新建南路塔子桥南。始建于唐永徽二年(651年),本系晋尚书陈嚣竹园。民国间,佛事鼎盛。“文化大革命”中,寺内佛像、法器遭毁。1981年后,经政府拨款重修,重悬寺额。鲁迅幼时曾于该寺寄名,并拜住持龙师父为师,鲁迅说:“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他就是当时长庆寺的住持和尚龙祖,寺由此声名远播。
圆通寺
即圆通禅寺,位于越城区马山镇赏余村余贵自然村。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民国26年(1937年)尚有寺屋8间,寺内仅存半块石碑上依稀可辨信众捐款明细。解放前后古刹依旧香火鼎盛,1958年后寺逐渐衰微,1960年后停止宗教活动,1970年后房屋曾办过纺织厂。2006年底礼诚法师住锡本寺,并发心新修。2015年10月11日,圆通禅寺隆重举行大雄宝殿全堂佛像开光法会。
戒珠寺
寺在蕺山南麓,系原晋王右军王羲之别业。《嘉泰会稽志》载:“其为寺不知所始。陈太建二年,有僧定光来寓寺中。”据此,寺当建于太建以前。寺初名昌安,唐大中六年(852年)改曰戒珠寺。戒珠寺名称来源,传说王羲之的一颗掌上明珠不翼而飞,怀疑为过从甚密的老僧所偷,使老僧含冤自尽。不久王羲之的一只鹅也不食而死,宰杀时发现珠子竟在鹅肚内,他追悔莫及,感念老僧冤死,于是舍宅为寺,并亲题“戒珠讲寺”匾额,以示警戒自己,永不玩珠。“文化大革命”时期,寺院经籍散失。1984年,经市文管会修复,基本保持原有格局。
大能仁寺
寺址在今绍兴城南和畅堂,由东晋朝东晋文学家、玄言诗的代表人物许询舍宅建,号祇园寺。吴越观察使钱仪复建,号圆觉寺。宋咸平六年(1003年)改赐承天寺,北宋政和七年(1117)改名能仁寺。寺屡废屡兴,崇祯十五年(1642年),郭德公购而复为寺,仍名大能仁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时,寺的规模宏伟,为禅林名刹,临济宗派活动中心。1953年,改建为绍兴市茶厂,寺废。
禹迹寺
禹迹寺由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时,一位姓郭的将军为纪念大禹而建所建,距今1600年。禹迹寺前的桥俗名罗汉桥,禹迹寺南就是著名的沈园。著名作家周作人一篇散文《禹迹寺》中说:“小时候到过一处,觉得很有意思,地名叫作平水。据说大禹治水,至此而水平,故名……据《嘉泰会稽志》卷七寺院门云:'大中禹迹寺,在府东南四里二百二十六步。晋义熙十二年骠骑郭将军舍宅置寺,名觉嗣。唐会昌五年例废,大中五年复兴此寺,诏赐名大中禹迹。’”
镜清寺
据《绍兴佛教志》载:“(镜清)寺临街,山门西向,前有高大精致石牌坊一座。20世纪50年代,寺内仍有佛事,60年代废,寺地改建民居。”绍兴旧城内原有一座土阜叫火珠山,是处置夭亡孩子的地方,附近的镜清寺专做一些超度法事。以前有一条宝珠桥与府桥之间的一段南北向小街,南起府桥东堍,北至宝珠桥东堍,街名就叫镜清寺前。镜清寺前与仓桥街、圆通寺前、小酒务桥直街一起后来都被统称红旗路,也就是现在的仓桥直街。该寺建筑规模不大,1958年大跃进时办过磷肥厂,1980年代曾改办绍兴钢窗厂,以后彻底消失。
其实还有三座未列入“八大寺院”的还有1953年将庙宇拆除并于寺址(北海桥西)建绍兴酒厂的光相寺。“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被毁,寺舍改为民居、殿堂移作他用的龙华寺。1951年寺舍废改成民居的云门显圣寺(寺址在城区东南玉笥山前)。
九个河沿
水乡绍兴之河流如蜘蛛网般地布满全城,建国后虽然填埋许多,但是依旧“留得青山在”。家乡的小河往往不知其名,而以某某桥河沿标志位置,比如我家前面是马梧桥河沿,后面是渔花桥河沿,至于这两条河姓啥名啥,至今我依然不得而知。不过马梧桥、渔花桥都是无名小辈,无法列入著名河沿。名气大的河沿都在绍兴古桥群两岸,古桥群由十三座元至民国时期的石桥组成,其中有:八字桥、广宁桥、光相桥、迎恩桥、题扇桥、拜王桥、太平桥、谢公桥、泗龙桥、接渡桥、泾口大桥、融光桥和西跨湖桥。古桥群于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宁桥河沿
广宁桥位于城区广宁桥直街东端,南北向。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梁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光相桥河沿
光相桥在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该桥为绍兴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
迎恩桥河沿
迎恩桥是绍兴市跨度最大的七折边石拱桥,位于城区西郭运河进城口子处,是古代绍兴水路进城的西门户。古代皇帝驾临绍兴,百官迎候在此,故取名迎恩桥。孙中山来绍兴时,绍兴各界也在此欢迎。此处是一重要船埠和市场,也称菜市桥。现桥为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雍正十一年(1734)的桥碑记上刻有“见龙在恩”四字,碑已不存。
题扇桥河沿
题扇桥在城东北角,昌安门附近戒珠寺前蕺山街上,因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扇而得名。现桥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在原址重修。
拜王桥河沿
拜王桥位于城内府山直街南端,重修于康熙二十八年,是著名的五折拱桥。有人以大隐隐于市来形容此桥,十分贴切。
谢公桥河沿
谢公桥在城内西小路与新河弄交接处,为单孔七边形石拱桥。始建于后晋(936~946年),清康熙四年(1685年)重修
小江桥河沿
小江桥位于城区萧山街口,大江桥侧,南北向横跨古运河的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因金紫光禄大夫、著名文学家的江文通故居所在,故名江桥,始建于宋代。该桥是古代山阴、会稽两县的重要分界桥。旧时绍兴民间有联(上联)曰:“小江桥,桥洞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极言绍兴城内古小江桥与古大善塔相映成趣之美。
仓桥直街河沿
仓桥直街位于越城区历史街区内的府山东侧,北起胜利西路,南达鲁迅西路。自北而南,依次架有仓桥、龙门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西观桥、凰仪桥等传统古老石板桥,是以古城风貌为特色,集传统民居、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道。河道两旁以水乡民居为主,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其中有各式台门四十三个,集中反映了绍兴的传统建筑特色与民情风俗。
东、西咸欢河沿
咸欢河沿是城区内的一条沿河小巷,位于鲁迅故里的北侧,东起中兴路,西至解放路,中间一条新建路把咸欢河沿分隔成东咸欢河沿和西咸欢河沿两半。旧时在临近解放路一侧,有一座咸欢桥,后因开通拓宽解放路被拆除或覆盖。早在宋朝年间,此地一带就已经是有名的“官酱园”,因在制作酱油、米醋时的发酵过程中会经常散发出咸酸味,故将附近的桥命名为咸酸桥。
十座古桥
“老绍兴”几乎无人不知绍兴十座桥名的顺口溜:一 大木桥,二 黄泥桥,三 三脚桥,四 螺蛳桥,五 鲤鱼桥,六 福禄桥,七 蕺望桥,八 八字桥,九 酒壶桥,十 日晖桥。可惜的是十座桥中有些已在城市历次改造中被填埋或拆除,仅在老一辈绍兴人心中留下了不朽的顺口溜。
大木桥(绍兴话中以大为一)
位于绍兴市区鲤鱼桥东侧,因该桥有个大字便排在第一。桥名为大木桥,实为石拱桥,此桥很古,曾改过桥型,但桥名不改。
凰仪桥(绍兴话中二、贰与仪同音)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鲁迅西路红旗路交叉口。清嘉庆《山阴县志》中此桥记为王仪桥。后又将王仪桥改成了凰仪桥。所以此桥应定为始建于嘉泰以前的古桥。
三脚桥
位于绍兴坡塘栖凫村,建造于清末。此桥丁字交叉河道上,同时跨三段河道,一桥代替三座桥。
螺狮桥(绍兴话中四与蛳同音)
螺狮桥与笔架桥,躲婆弄,笔飞弄、局弄、营桥河沿、西街连在一起,现已不存。
鲤鱼桥(绍兴话中五与鱼同音)
位于胜利路与西小路交叉口,是胜利路上跨越西小河的一座小桥。
福禄桥(绍兴话中六与禄同音)
位于平水镇岔路口村洪溪自然村。系清代单孔石拱桥,南北向,横跨洪溪。
蕺坊桥(绍兴话中蕺与七谐音)
位于蕺山街东侧。原来在躲婆弄里面,后来搬到了与题扇桥相平行的地方。
八字桥
位于八字桥直街东端,地处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广宁桥、东双桥之间。名列绍兴古桥群之首的八字桥,是我国最早的“立交桥”,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桥又名八士桥,据传桥系当时八信士捐资建造。
酒务桥(绍兴话中酒与九谐音)
位于人民西路与历史老街仓桥直街交汇处,原为石砌拱桥。绍兴是黄酒的故乡,古城绍兴仍留有三座“酒桥”,见证着“酒乡”的悠久历史:柯桥区阮社村有一桥名为“荫毓桥”,东浦古镇有一座酒木桥,另一座就是酒务桥。据传酒务桥之得名,是因宋时在桥畔有专管酒业的衙门——酒务署,古人就把酒务署旁的这座桥,呼作为酒务桥了。
日晖桥(绍兴话中十与日同音)
位于北后街与劳动路的交叉口。日池以西桥叫日晖桥,意是日池西面为“日之光辉”。此桥已于1977年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