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还是去个很大的城市读吧!
又是一年6月,很多高考结束的孩子和父母,一边等高考的成绩,一边盘算着报考哪个城市的大学。
时过境迁,自己当年考试完毕的日子早已远去,甚至想不起那个夏天到底经历了什么。然后在当年8月底,稀里糊涂背着行囊,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爸爸一起坐着绿皮火车到了山东济南。
现在回头看看,如果说大学四年有什么遗憾的话,一定是选错了学院,报错了专业,更要命的,连城市也选错了。
20年前,高中毕业的自己,没日没夜地抱着本报考指南,和一辈子农民的父母一起,貌似很懂地一页一页的翻。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除了大学名字,所在城市,去年招生的提档线,三个人其余一概不知。大姨在东营定居的缘故,全家很轻易就达成共识,就把择校重点指向了山东省,最后就只有一所重点学可以选择了。
按照当年偶然蹦出来的小想法,自己本打算报考山大英语专业的,老爸马上一盆冷水泼来:学英语的人毕业了得当翻译,当翻译的又高又漂亮,你太矮了,找工作不容易。然后,我就硬生生被吓退了。
姑姑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定居太原,混的还算有模有样。老爸打电话问清楚她当年的专业,然后让我比对着在招生专业里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虽然不知道到底做啥的,至少有“自动化”三个字啊,肯定非常高大上的。至少,当时我们全家都这么认为的。
不出意料地,我就被机械系录取了。开学后的第一堂课“画法几何”,着实给自己个大大的下马威。老师在台上讲的唾沫横飞,我却一脑子浆糊,一句也听不懂。然后,就是各种枯燥乏味的专业课,艰涩难懂的绘图设计,黑乎乎脏兮兮柴油厂里的金工实习虐了四年之久。我们宿舍的六个女生,过着和高中大致相同的日子。每天定点起床,结伴上课,吃饭,睡午觉。晚上自习室,写作业,背单词。大学四年,如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毕业各奔东西。
现在想想,如果不是大一就开始谈了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找到个自认为还不错的老公,大学四年的日子就算白瞎了。
毕业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兜兜转转,换了好几个城市。青岛,济南,北京,苏州,这一遭折腾下来,识了不少人,也经了不少事。也越来越明白,之于一个大学生而言,城市的选择远远大于学校,而这种感觉随着见识的增长越发强烈。
其实,每个城市和人一样,都有它刻在骨子的基因。山东人纯厚朴实,却异常喜欢稳定。所以,在济南的九年,周围的同学朋友,大都勤奋努力地读书,大学四年,我们能接触到的打工方式,除了周末当个家教,就是批发点文具卖卖。大学毕业之后,同学们考研,读博,应聘事业单位,考取公务员,再不济也得到大公司谋个一官半职。
很多年里,这样一条轨迹是我对生活认知的全部。
后来,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我来到了北京,那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城市的边际原来可以这么大。
就算那些年的北京雾霾肆虐,房价高企,让人一点也喜欢不起来。但,它的确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番崭新的世界。
那里的人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过往今生。在北京,有咪蒙,有soho,有别的城市无法企及的就业机会,还有各种各样有趣的人。就算站在街角,在早餐时分兜售煎饼果子,无论多少人会真正来光顾你的摊位,但看着天桥上滚滚人流络绎不绝,就足以让你心潮澎湃。
有时候,人生就这么神奇,一个城市生活得久了,你就会不自觉地融入这个地方,慢慢地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拥有了另外一套全新的思考模式。
关于人生种种可能性的思考,应该是北京教给我的。
有时候想想,如果20年前,父母,或者自己有今天的认知的话,应该就不会选择济南了,更不会按照爸爸的意愿呆在大山西。
说到底,环境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种感觉,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你会见到什么样的人和物,听到什么样的故事和传奇。就像今天的端午节,苏州的粽子竟然可以是蛋黄加肉的,而大黄米加红枣的根本找不到踪迹。
大学,作为很多孩子离开父母的第一站,是他过完18岁,第一次以成年人的视角感知社会,这个大学所在的城市流淌着怎样的血液,带给他的就是怎样的人生体验。至于,离开校园之后,他会想什么,干什么,过怎样的日子,应该就是命中注定的水到渠成。
总之,等儿子去上大学的那天,我们会给他选一个大城市,北京,上海,或者深圳,总之不会是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