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还是要命?

《赘婿》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网络小说。

它讲述了一个现代企业家穿越到古代,从制作皮蛋开始,再次创业的故事。

小说里的一些对话,堪称经济学常识小课堂:

01

朝廷参与商业,

相当于当裁判下场比赛

主人公宁毅是苏家赘婿,有一次他与江宁才子李频聊王安石变法。

李频认为政策是好的,是下面人执行出了问题。经是好经,被和尚念歪了。

李频:“我曾反复思索当年谭相变法(对应的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之事,启发甚多,当年谭相所想,或许也是如此,只是他当年未曾料到阻力之大,政令不行,下方阳奉阴违……”

宁毅则认为政策本身就有问题,经本身就是歪的,不能让下面的执行者背锅。

宁毅:“办法错了,经济不能这样玩的。任何让特权介入的商业体系,都不是正常的商业体系,特权在这里,只能是毒药,特别是官府这样的特权。

李频:“你也认为不该与民争利?”

宁毅摇摇头:“经济的基本规则就是贪婪,商人逐利,目的只能是利,其余的都可以含糊。贪婪这种东西在很多情况下是积极的,我在店里做事,我想要买件衣服,于是我努力做,努力想办法赚钱,或者得到主家赏识赚更多的钱。这就是好的贪婪。他其实有很多办法的,偷啊抢啊,可是那要坐牢,划不来,所以只能按照游戏规则来办,我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它值那么多钱,值那件衣服。能让人留在游戏规则里的贪婪,才是好的贪婪。

“可朝廷不在游戏规则里,他们还当着裁判,你却让他们加入这个游戏,到头来别人就都玩不下去了……前面说过,商人逐利,目的只能是利。一个人看见了利,学会了贪婪,他一回头,看见手上有块免死金牌,有把刀。如果简简单单就可以把利益‘拿’去,你凭什么让我不去‘拿’呢?”

特权阶级做生意,只能是放狼入羊群。与其考虑让更多特权介入,不如打掉原本就已经进来的特权,或许反而会有些促进作用……简单来说也就是一句话:让裁判下场玩游戏,那这游戏怎么玩?要说监督,也只会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复杂,破坏不可避免。

小说里武朝,对应的是历史上的宋朝;小说里两人聊的“谭相变法”,对应的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朝廷为了获得更多财政收入,全面参与经济。

“均输法”垄断了重要资源的生产和销售,“市易法”规定由国家垄断城市商品零售,“青苗法”听起来是让穷人享受低息贷款,免受高利贷之苦,实际上则是信贷市场的强买强卖,很多地方的实际利率比原来的高利贷还要高。

变法的结果,是朝廷取代市场,成为最大的商店、银行和物流中心,就连水果销售都被朝廷垄断了。

司马光严厉批评说:“(这套变法理论)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变法让宋代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民国学者王孝通在《中国商业史》中说,变法之后,“商业早已陷入颓废之境矣。”

现代历史上也充斥着大量的类似教训。比如1970年,智利阿连德政府上台,90%以上的企业被政府接管,所有农场国有化。结果呢?物价飞涨,饥饿蔓延,恶性通胀不止。

朝廷一边当裁判,一边下场当运动员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就是经济的末日。

古代儒家尚且一贯坚持朝廷不能“与民争利”,很多现代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02

要钱还是要命?

在任何时代,朝廷往往是最大的客户,甚至是最重要的客户。

《赘婿》中,为了成为皇商,给皇家供应专用的黄色丝绸,江宁的织布商们展开了激烈竞争,他们不仅在研发和宣传这些市场手段上下功夫,甚至诉诸强盗的逻辑。

乌家通过收买内奸等方式,窃取了苏家的染料配方。

但这个配方,其实是故意泄露给他们的,因为织出来的布,会褪色。

宁毅以此为把柄来敲诈乌家,让对方把三分之一的生意割让给自己。为此专门派廖掌柜去京城活动,如果敲诈失败,就给对方安一个“欺君之罪”。

“(廖掌柜)以前在京城来来往往的跑过,认识几个大布商,关系也多,这次带了些银子上去——苏家大房剩下也就那么点银子了,反正是全都带了过去。主要是为了把乌家做成欺君之罪。”

乌启隆那扭曲的表情中,宁毅笑着摇了摇头:“其实我知道你们那边的想法,布褪色而已,说大了是欺君,但圣上这些年来一向宽厚,类似抄家灭族的圣旨当然不会轻易就下来。如果乌家认罚,结果也许会更好一点。罚的不会很轻,但抄家灭族毕竟太夸张了……”

乌启隆咬牙切齿地笑笑:“你也知道欺君之罪不会轻易判出……”

“但是要打仗了啊,启隆。”宁毅拿着茶壶,伸手提乌启隆将身前的茶杯倒满,“历年以来,打仗最需要的是什么?钱啊。大家都从打仗里看到了商机,难道没想过这一点?武朝虽说在口头上富庶发达,但国家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缺钱的,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一旦动兵,需要多少钱来填这个无底洞?多少都不够的。”

他望着乌启隆:“(战事)一旦决定,圣上、宰辅、三省六部各级官员,都要为钱发愁。你们乌家的话,底蕴这么厚,到底能拿出多少银子来?我不是很清楚这些,反正很多吧,几百万两?上千万两?会不会说得太多了……正好遇上了啊……”

乌启隆的脸色都已经白了。

战争是人的战争,也是钱的战争,是世界上最贵的事情。

贵到什么程度?公元121年,霍去病大败匈奴。这一年的财政消耗是上百亿,朝廷正常一年财政收入的数倍。

为了战争,汉武帝巧立名目,鼓励告密,掠夺富人;希特勒屠杀和掠夺犹太人。这背后的原因都很简单,就是为了钱。

小说里的这段故事情节,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

——管仲《管子》

人类历史上,凡是没有坚固的产权保护机制的地方,每当朝廷极度缺钱的时候,有钱人就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要钱还是要命?

当然,穷人更不例外。西方古谚语说:唯有死亡和税不可避免。

03

穿越小说为什么让读者爽?

“信息”问题是经济学领域的重点之一。

从哈耶克到斯蒂格利茨等人,大量的经济学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诞生了诸多理论。斯蒂格利茨、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三位经济学家还因为“信息不对称”理论而获得诺奖。

甚至有学者认为:“在任何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是知识增量(获得新知识)……稀缺的本质是无知。”

信息(知识)是稀缺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到这种稀缺的约束。不管是在学生时代的考场上,还是在投资决策中。相对于我们想要掌握的信息,我们已经掌握的信息,永远是不足的。

比如说,你想追一个女孩子,但你并不知道她的心理活动;你想买某支股票,但你对这个企业的了解并不够多。

更重要的是,知识和信息不能狭隘的理解为书本上已有的那些文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是需要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去形成的,是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高的成本的才能够产生和传播开来的。

“每当我们说起知识,会很自然地望文生义,认为知识当然讲的是科学知识,高大上的、在课本里面的知识。哈耶克说,这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更多更重要的知识,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东西,需要什么样的品质,需要什么样的数量,而他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来获得这些东西——这些具体的信息,哈耶克称之为知识。”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比如说,二十年前,关于房价的经济学知识是稀缺的;十年前,关于比特币的重要信息是稀缺的;今天,关于如何解决新冠病毒的知识是稀缺的。

很多时候,我们被困在自己的无知之中。你想要,但你不知道如何得到。

信息(知识)的稀缺让人痛苦,让人沮丧,让人无可奈何。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稀缺呢?

穿越小说就是一种最典型的方式。通过穿越,人们可以以极大的信息优势,碾压过往时代的人们。

比如《赘婿》中穿越到古代的宁毅,就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信息)优势,发明皮蛋,发明织布机,发明火枪,进行形形色色的商业创新,利用巨大的知识优势来碾压古人。

这种知识碾压,就是穿越小说带给人们的快感来源。

往事不可追,用事后视角看,大部分人在学业、工作、爱情、投资上都做出了错误(至少是不完美)的决策,错过(至少是错过了一部分)时代的红利。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许多悔恨与遗憾,都会在某些时刻,忍不住想:如果我当时……就好了。

穿越小说,就是对这种缺憾的弥补。让你在一个幻想世界里,用多年后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掌握的信息,去处理多年前的问题。

成年人的生活,忽然就容易了起来。

虽然只是一种娱乐,每一个沉浸在故事中的读者,也得到了全然的放松与快乐。

参考资料:
1.愤怒的香蕉《赘婿》
2.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3.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今日荐书: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