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最 ”烂“的本田,做最靓的仔

我们都知道,初代本田Fit的诞生改变了很多东西,例如它打破了丰田Corolla维持了33年的销量记录之类的——这个我好像也提了蛮多次了。

”Corolla就是垃圾“

但在Fit之前,本田在这一领域并没有那么成功,或者说曾经成功过——早在1981年,他们推出了初代City,它拥有主要靠扩展车高而获得的前瞻性实用空间,有暴力的输出(被称为Bulldog,输出高达110ps的Turbo II版本车型),丰富的车型选择,各类神奇的配置(譬如那套带有副变速机构的4MT,实际拥有7个前进挡)……还有洗脑的广告等等,都让这台怎么看都领先于时代的初代City获得了民众的广泛喜爱。

”旋转跳跃,我不停歇“

但这一代City并非毫无缺点,过于夸张的车身高度配上相对较窄的车宽,物理上让它在行驶上多了些不稳定性,而在当时本田举行的City统一规格赛中,翻车事故绝非少数,甚至可以说成为了“独有的风景”。于是到了1986年登场的第二代City,本田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进。

至少在视觉上,还真的挺“阔”,因为这台二代City较初代宽了50mm之余,高度也大幅下降了135mm。这造成了其内空间的减少,但也算是提高了操控的稳定性。尽管在动力方面不再像过往般狂躁,但配上并没有比以前增加多少重量的轻盈车身,让它一度受到了部分车迷的热爱,那个年代,你时不时会在场地赛中看到它极为活跃的细小身躯。

但其实在当时,大部分的人还是会倾向于选择更能跑的Civic/CR-X,如果一定要这个Size的,则宁愿去选同级别性能更高强的丰田Starlet。而从一台家用车角度来考虑的话,二代City的空间表现亦不突出,所以相较于初代,它的市场表现并不佳。

”别看我这样,干起宝马来一点都不虚“

到1994年,二代City停产,本田斟酌了两年,终于推出了其继任车款Logo,在拉丁语中,Logo有着“理性”的意思,而这款产品,也的确有很多理性的东西在里面。毕竟此时的本田已经意识到,之前的City点歪了科技树,忽视了家用车应该注重的地方。所以呢,在这台Logo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巨大的车厢空间,注重低扭表现的D13B发动机(早期版本在2500rpm已可释放全部扭矩,1300rpm时已经释放90%),还给了你在这之前只出现在Civic上的Honda Multimatic(本田自家制CVT)。

问题在于,除了这些东西以外,Logo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车身刚性暂且不说(当时的本田车常见问题,后期本田为了满足碰撞规例补强了Logo,也使它额外增加了100kg重量),为了追求舒适性,本田将它的悬挂调得特别软,稍微开快一点,摇晃得特别起劲的车身都会让你觉得hold不住,再配合上本身重心并不低的且软绵绵车架,行驶表现有多低劣大概也不用我说太多了。

所以,这台车最后也没卖得多好,但除了自身问题以外,市场的趋向也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反倒是本田曾基于Logo推出的Capa(比Logo空间更大,整体更接近于行业翘楚马自达Demio)以及跨界车HR-V(不是现在的那个HR-V)均取得一定的成绩。

随着Fit于2001年正式登场,Logo也在同年黯然谢幕,可惜吗?自然不可惜,因为这也意味着本田的小车产品,终于再一次统领时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