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8)中华文明的传世经典

唐 榕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史学、文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流传下的经典卷轶浩繁。而非要从中选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则有如下内容:

一、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国学经典

《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讲人文,这两本最有代表性。《孙子》讲行为哲学,《周易》讲自然哲学。——讲技术,这两本最有代表性。这四本书年代早,篇幅小,比其他古书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也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

《论语》《老子》《孙子》和《易经》,是中国古典学术的代表作。先秦学术是诸子之学。诸子百家,影响最大,是儒、道两家。《论语》是儒家的代表作,《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作。这两本书,毫无疑问是先秦思想的代表作。

另外两本也很典型。古代有两门学问,一门是治国用兵,一门是数术方技。治国没经典(有也不能讲),用兵有,《孙子》是先秦兵学的代表作;数术方技,古代有个到处应用的理论,叫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也没有经典,只有《易经》,影响比较大。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最著名的经典之一。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孔子《论语》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孔子的价值主要有三点:孔子是先秦时代学问最大的人,孔子是社会批评家,孔子是百家争鸣的开启者。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道德经》

《孙子》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他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是兵书,但不是一般的兵书,而是兵书中的经典,不但在中国是经典,在世界上也是经典。

《易经》

《易经》,又名《周易》,是中国古代卜官在长期积累起来的十分丰富的卜筮记录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一部占筮书!它是被宗教巫术大氅包裹着的人类孩提时代的百科全书,它相当广泛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以及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等等。对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易经》,另一部分叫《易传》。《易经》只有几千字,是中国古代先民占卜的书籍,传说是周文王所作。它的文字部分由卦名、卦辞和爻辞三个部分组成。《易传》是对《易经》的哲学解释,是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

《易经》是群经之首,《道德经》是万经之王,《论语》是孔子主要言论的辑录。但《易经》是普遍认为的中华文化的源头,是道、儒两家的共同经典。

《论语》《老子》《孙子》和《易经》最富智慧。中国典籍传入欧洲,约400年,他们挑来挑去,看中的正好是这四本书,译本最多。它们比其他古书更有代表性,更有可读性,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

二、《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是我国最早的智慧结晶之一,因此地位非同凡响。《周易》成书约在商朝末年周文王时期,也就是说直到五百年后,孔子、毕达哥拉斯和释迦牟尼才会诞生;然后再过一百年,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才会诞生。据初步统计,古代有关研究《周易》的著作,将近三千种,居各种经典著作之首。而研究《周易》也已成了一门丰富多彩的专门学问——易学。

古籍《周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周易》都没有过时,常常会被用来解释天象、生理现象、算卦、企业管理......最关键的是,这么多领域用《周易》来解释,居然还能自圆其说。甚至有一种说法,数学上的二进制,就是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周易》的启发下发明的。有了二进制才有了电子计算机,这样说来,我们今天能有电脑用,还得感谢《周易》。

周易八卦图

《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著),另一部分叫《易传》(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易经》只有几千字,是中国古代先民占卜的书籍,传说是周文王所作。它的文字部分由卦名、卦辞和爻辞三个部分组成。《易传》是对《易经》的哲学解释,是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但《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

《易经》本是一本“卜筮”书,但其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符号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象关联,其中包含了深奥的哲学。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对《易经》总体精神的描述和体验,阴阳是贯通天、地、人三道的中介,从而构成了自然、社会一体化的思维模式;同时,阴阳在解释《周易》卦画中,与《周易》的原有架构结合起来,而推演出《周易》的宇宙模式。儒家依据《周易》尊天崇阳和其架构,而构筑了宇宙自然和社会道德一体化的体系,开启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而影响中国文化和思维方法。

《易经》是中国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人的最高智慧、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中天曾说:“易经是中华智慧的昆仑山。”足可见《易经》的地位非同凡响。

此外,对中国儒学、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文王

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至到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三、《道德经》是《易经》的对应文章

与《易经》并世而立的千古文章是大智慧宝典《道德经》。这个大智慧体现在五千言中论宇宙、论政治、论社会、论自然、论人生。这五论囊括了人文与自然的一切。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先来看一看,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子,姓李名耳,或者叫老聃,老来子都行。出生于陈国苦县,今天河南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一说是安徽亳州人)。其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五七一年,春秋晚期。他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更是道家代表人物之首,也是李唐王朝,陇西李氏的老祖宗。

老子

《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此来看,老子的宇宙论就是宇宙天地是被创造出来的,是举一反三的。《易传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等于是讲万物生成始于太极。

《道德经》是后人所见个人著述最早的经典,与孔学著作《论语》由后学积萃相比,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儒道两家由《易》而分,经长期互斥互争,互补互济。汉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又经儒、释、道三家的斗争融合,终于出现了糅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宋明理学。中国文化思想经历了一个“合一—分一—合”的进程。当然这个进程并没有完结,后一个“合”,也正是进一步分的开始。宋明以后,中国文化思想又处在分的过程中,将来,还是要“合”的,不过,这个“合”,其广度和深度将大大超越前者。以至世界文化亦走向东西方融合的道路,这是大势。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