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峰专栏】名家也可能过时
一颇具实力的好友,微信发来十数幅某名家作品图片,并说这是以前美术界某某领导的作品,一画商手中有这样的作品一百幅,因急于用钱惠让,价格很低,如果市场回暖可能赚大钱。我的意见是曾经热闹过、炒作过,现在又过气的名家,市场即便迅速回暖,可能是与他们不会再有任何关系。
数码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迅速转变。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和批判性质,首先由科技的发展产生影响,然后波及社会其它领域,继之它将影响到社会行为和价值判断,于是文化艺术观念也在迅速改变。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艺术从古至今都在变。一代人有一代人自己的艺术追求。我们可以看到,展子虔的细线勾描,青绿赋色;王维的水墨渲染,诗情画意;董源的平淡天真,一片江南……一代一种风貌,一家一个面目。而不同时代的审美所反映出来的即使是画同一座山,不同时代的感觉也是全然不同,这之中的时代之变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艺术的潮流,就是一波一波地涌来。正如诗词一样,李、杜的诗篇辉煌的时候,初唐的王、杨、卢、骆,就退出文坛的中心位置。等到元、白唱和的时候,李、杜也就自然多少有过时之感。历来画坛都是一样,除去艺、道皆高的大师以外,靠官位发达的名家,炒作起来的名家,各领风骚几十年已经算长的。又有新人在头前,这是艺术发展的正常规律,一点也不值得奇怪。
艺术观念和艺术取向的转变,首先需要认识的两点是:其一,不仅艺术家的观念在转变,大众的艺术欣赏观念也将随之转变。其二,艺术观念的变化,导致艺术家在人们心目中的结构、地位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在艺术观念变化中,使老的一成不变的观念不可避免的被淘汰。后起画家在艺术创作和理论上提出的问题,必然使陈腐观念和固有格局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和否定,也使与陈腐观念息息相关的人们面临着失落、冷遇的痛苦。
人们为什么不分青红皂白,水平高下,对名头那么重视?明知是丑陋的笑柄,也要千方百计说成是名家的潇洒、大方?明知水平不怎么样,还要推崇叫好,毫无原则的恭维?其原因:一是慕拜心理。一些人骨子里深处有羡慕、崇拜官员、名头的奴性。他们通过分享名家的作品和喜怒哀乐,获得满足感和意义感。二是附庸心理。通过捧名家显示自己有文化,懂艺术。三是虚荣心理。捧名家,在不少画家、藏家看来,就是件很有面子的事,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与官员、名家熟悉或能拉上某种关系,以抬高自己的身份。
于是,人们还是希望,能有一些“不变”的内容以维护名家与藏家的脸面,因为名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影响力、画坛地位的长久,最怕变。画的经营、收藏者,手里有许多名家作品,等待市场回暖,好出手赚个盆满钵满,也最怕变。
虽然如此,但变是自然规律,造就新观念、引起新观念的不是外在的权力,也不是大众的蒙昧,而是时代的内在趋势和人们的精神渴求。历史发展是无情的,能留下来的只有那些代表一个时代水平的画家和作品,那是让伪名家欲哭无泪的事情。
于是乎,从事艺术品经营、收藏需要理性。关注名家尤其要关注未来潜力,关注艺术品尤其要尊重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