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这起欺诈事件告诉我们,透明化是时代的刚需

咱们先来看一组截图,随后我会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事情是这样的:三月下旬意大利曝出一条惊人的消息,说是五家知名银行和两家钻石销售公司(属于broker,即中间商角色)共同牵扯到了一桩欺诈案件,涉案金额5亿欧元,约合美金5.9亿。

一开始我觉得这可能是个谣传,所以就没有写出来。但随着最近的报道越来越多,我就着手查阅了一下欧美地区的新闻,发现原来内幕十分可怕。

根据各方面的报道显示,意大利的四家银行(Banco BPM、Banca Aletti、UniCredit、MPS),以及一家钻石中间商IDB(Intermarket Diamond Business),加上105名个人操盘手(那些银行和公司的员工)共同涉嫌钻石投资欺诈,目前正面临米兰方面的公诉。

细心的小伙伴会问:为什么你一开始说“五家银行和两家公司”,刚才又说“四家银行和一家公司”呢?因为另一家银行Intesa Sanpaolo和另一家钻石中间商DPI(Diamond Private Investment)已经跟检察官达成了和解,“case closed”了。和解条件是:Intesa Sanpaolo银行支付10万欧元的罚款和6.1万欧元的附加费,中间商DPI同意交还8800万欧元的非法利润,以及支付3.4万欧元的罚款。

从这个和解条件可以了解到,似乎大量的非法利润留在了中间商手中,而意大利的银行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腐化的、无知的推手角色。

这是一起时间跨度很大的诈骗案,所有的销售过程其实在2016年之前就完成了,后来在各家银行回购的过程中才有人逐渐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操作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银行帮忙推荐中间商的钻石,高价向自己的理财客户出售,并告知客户这是一种投资理财产品。根据多家外媒的报道,这批钻石的真实价值,只有当初售价的30%-50%。

如果是名正言顺的零售,那应该就没什么法律问题。问题就出在这是投资,所以银行和中间商在销售的时候,都涉嫌了欺诈行为。除此之外,整个过程中还有一大堆类似税务、佣金、仓储、保险等不合理收费,这咱们暂且不说。

目前那105名个人操盘手都将面临欺诈罪和贪腐罪等多项指控。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其中一部分人甚至有洗钱的嫌疑。

有小伙伴会问,这么大的事儿,怎么现在才曝出来呢?根据我的了解,其实早在2016年,就已经有外媒开始陆续发布各种调查文章,但涉及的范围比较窄,而且大都出于“怀疑”的状态,牵扯到的金额也就一两千万欧元。2019年2月20日,咱们国家商务部官网上出现了一篇仅有两段的小文章,提到的是“四家银行”和“没收7亿欧元资产”等内容,这算是我在国内媒体看到的极少数权威报道之一。其中的部分标识有些敏感,所以我就不截图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搜一下。

再说几句关于“钻石投资”的事情。

之前在好几篇文章中我都提过,在承认钻石具备投资价值的同时,我们需要弄明白三件事:1)能否接近头部资源;2)有没有变现渠道;3)耐心够不够。银行将钻石作为“理财产品”卖给客户,本来无可厚非,因为至少可以满足第2条和第3条。但是第1条,即接近头部资源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了。如果银行真的做好了尽职调查,并且秉持着公平、透明的原则操作的话,应当是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投资渠道。

但问题在于,意大利的那几家银行并没有认真公平地操作,而是出于利益的目的和“二道贩子”联合到了一起,把投资客户当傻子一样对待。然而客户并不是傻子,现代社会的资讯如此发达,这种骗局迟早会被捅破。

无论这个事件最终会以何种方式收场,它对钻石行业和金融行业都是有警示作用的。我们当然不能就此认定“钻石投资就是骗局”,而是要引以为戒,谨慎地对待“投资”的问题。

相比从前,不但是钻石行业,甚至连整个大环境都在变得越来越透明。我个人觉得,透明化已经是一种“时代的刚需”,这是不可逆的趋势。未来的世界,透明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品牌,市场地位也就越高。相反,如果有谁希望通过暗箱操作获利,那ta必定走不长远。

May the DiamondSpectator®️ be with you.

商务合作微信号:diamond-spectator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