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八》虚扁

壶型解读:

“虚扁壶”又叫“水扁壶”、“书扁壶”。因发音相近,宜昌发音几乎相同,指的是同一紫砂壶样式。意思上,书扁更恰当,水扁或虚扁都不大通顺,但虚扁用得较多。“虚扁”散见于各大紫砂典籍图谱。此壶式在各个时代都有加以临摹再创作。

虚扁壶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它的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

“虚扁”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难得的器型,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这么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大的挑战。

紫砂中的扁壶,早见于明代时大彬款制作的调砂“虚扁”,其后均有制作,此类器型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扁”。根据紫砂壶造型不外乎仿生象形、仿古青铜器、几何抽象等方法,我们还是先看青铜器的扁壶,以做对比。

扁壶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700年)。陇县曾出土高20cm,宽20cm的铜扁壶,作酒器用。战国时代的铜扁壶就已经很精美了(见藏于史密斯博物馆的战国扁壶)。这就说明,扁壶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的扁壶是什么样子的呢?在介绍中说它是“扁体长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为龙形,后为龙形。腹饰大鸟纹,圈足饰波曲纹,间饰似云纹。此器造型,纹饰新奇流畅。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后一句“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关键,那就是为什么大约相近朝代中器物造型会出现了突变?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边陲的蛮、戎、夷、狄等少数民族也乘机内徙,与中原诸夏杂居,战国时有些少数民族因融入华夏族而消失了,于是有了新的华夏族。从时间上看,经过夏商周三代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融合,不光是语言、人种的变化,使用器具也必然会有互相的借鉴和演变。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即便是两个对手之间也会通过学习对方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综上,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时代,都不能挡住民族文化的交流。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文化的交流,从大的方面有服装,语言,小的方面呢?那就是他们的器具-水(酒)囊。

《土尔扈特部落史》详细记载了蒙古族同胞们水囊的制作方法:“蒙古土尔扈特人盛酒皮囊,用牦牛皮或骆驼皮制成。制作时先剃光皮子上的毛,压上精美的图案,在坑里烟熏十天左右,这样就制成了长期不腐烂不发臭,而且有异香的皮革。将皮革用香肠线缝实,再用牲畜骨胶将针眼里外抹密实即成。酒囊大的可盛50~60公斤,小的可盛1公斤。具有不走味,不撒酒,不怕挤压,不怕摔打,不怕颠簸的优点,便于驼背上,马背上携带。一个酒囊可用70~80年,传三代。每一家祖父祖母要替未来的孙子制作2~3年酒囊做为遗传纪念,不送给别人。有的客人如果不懂客人的习俗想要,会得到说明式的婉拒。土尔扈特人的酒囊也从不制作往外卖”。
    “囊”,口袋的意思,盛入水后形状扁圆。形状扁圆不占空间,背负在腰间或是驼在牲畜上都比较方便,用兽皮制作,取材容易。有资料显示1957年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俑上,所驮两件酒器都是扁体的,而左侧的小扁壶与北齐釉陶扁壶一模一样。

以此两点来看,扁的造型适合于游牧民族在马背上使用。中原汉族人为定居生活,从他们的使用习惯来看,并不以方便为要目标。日常使用的盛器中以容量大,便于使用,取材方便是需要先考虑的目标。装饰,祭祀是次要的,而且它们也都是从实用器皿发展而来的。

汉族人制作盛器材质以陶和金属为主。以青铜器或陶器制作扁壶会出现一、容量小,二、摆放不稳定的后果。因此无论是为了抽象的表现美观还是实际使用来说都不会,也没有必要发明出这种造型。此,结论就是从少数民族的实用盛器“囊”借鉴而来。
    由此初步有了扁壶的形成过程。
    春秋之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扁壶的制作,但是材质从金属逐步的转变为陶瓷器。到了明代,由于质地相近,紫砂的兴起使一大部分陶瓷的从业者转变到了紫砂工艺里面来。他们的转变也同时使陶瓷的造型创作方法融合到了初生的紫砂文化中来。

时大彬,这个紫砂历史上的奇才,他创作了的玉兰花瓣、印包、僧帽等壶的造型都是通过借鉴瓷器,日常仿生,象形提炼抽象而来的。下面的松石绿鱼藻纹高执扁壶图片给了我们一个阶段性的实物演变参考,从早的囊演变到青铜器,嘴、盖、颈部都更接近于紫砂壶了。然后,紫砂从业者在创作过程中还是考虑到了实用性,因为以前的扁壶多做酒壶用,不必频繁的淋水,冲洗,也不必考虑到功夫茶冲泡时候高壶身对于茶叶、茶汤的控制上的影响,也不必更多的考虑出水和容量等等一系列茶道的要求。将壶身放倒,先不会水位太高闷茶,而且实用时候摆放更加稳定,放倒后的壶身高度恰巧和当时一本线装书的高度差不多,也是放在书桌上泡茶品饮时所用,所以,取了个名字叫“书扁”。这位紫砂壶历史上的奇才也许就是通过瓷器的扁酒壶而发明了紫砂壶的虚扁。
    虚扁,它随着历史一路演变而来。从少数民族的皮具到汉族的青铜器—陶瓷,从马背上的实用器皿到中原文人墨客们书桌上发闲远悠思的雅玩,从盛水酒到注满幽香的茶汤,皮具粗犷的美,通过紫砂转变为了含蓄,包容,典雅……。

明·时大彬 虚扁壶 高:62毫米 口径:98毫米

底刻款:『源远堂藏大彬制』 上海博物馆藏品

此壶为紫砂壶形制中少见的扁造型,艺趣盎然,也是早期(明代)紫砂壶几何形体造型的代表作品。
    此壶造型奇特挺拔,器形线面屈曲和谐,寓潇洒于纤巧中,形虽扁而气度却昂,刚柔相济,是时壶中的神品。泥质为较粗质的调砂,经烧成后,粗而不糙,毫无粗糙的感觉,粗犷中豪气盎然,这种选料制品,乃时大彬偏师出奇之佳作,反映出紫砂的特有肌理效果,与另一件南京博物院藏“调砂提梁壶”的泥质完全相同,泥色、火候、制技等显然是出于一人之手的茗壶。小巧的嘴与小圆把,配置壶体,端庄而秀美,这样朴致、凝重的小壶,正是当年士大夫阶层自酌自饮和清赏的珍玩,被人们称之谓“神品”。壶底刻有『源远堂藏大彬制』七字楷书款,刻款铁划银钩,笔力遒劲,这也是鉴定时壶真伪的依据之一。

清·乾隆 陈鸣远 调砂虚扁壶

高:49毫米 口径:85毫米 底印:鸣远  宜兴陶瓷博物馆藏品

这是陈鸣远具光货造型特点并显示非凡功力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壶形扁,适合冲饮绿茶。器形线面屈曲和谐,形虽扁气却昂,纯朴大度。泥质用粗砂调制,配比恰当,肌理质感与形制和谐,目视为粗,手接则细,浑朴之中有峭拔之势,调砂的颗粒给人以银光闪烁之感。

清 陈觐侯 黑铁砂虚扁壶 底款:『陈觐侯制』 高8.5cm 长7.2cm

此壶为砂壶形制中的扁型,艺趣盎然,也是早期紫砂造型的代表作品,器形线面屈曲和谐,寓潇洒于织巧中,形随扁而气却昂,刚柔并济,神品也。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它的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

清 荆溪若林制 大虚扁壶 高8.5cm 宽28.1cm

壶平口唇边,弯流,圆柄,圈足。平盖,圆钮。足内钤『荆溪置』三大字篆书款,印内下方又钤『若林』二字,形成印中印,颇具一格。紫砂色泽偏红,且夹有细密的黄砂,好似银光闪烁。壶身细腻圆润,把、流弯曲有致,盖口严密。此壶器既大又扁,其成型难度较大,故比较少见。

『宝』字款 朱泥小虚扁

顾景舟先生的虚扁,与常见虚扁不同,其壶身更加饱满,其形制是顾老根据清代朱泥虚扁改动而来。

扁而不塌是虚扁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点。

什么是好的虚扁壶?即是壶身要扁下去,或者整体体现出扁的味道,万不能塌,线条要有气,要紧结,把盖子撑起来,中腹及颈要挺。

▲孟臣款虚扁

此为清代孟臣款虚扁,可以看到,其已经是与折肩或极扁的虚扁不同,中腹宽扁往下收底,肩腹都是非常饱满的。

▲许文先款虚扁

此为清代许文先所制作的虚扁壶,可以将其与孟臣款虚扁对比来看,壶下底的收势更急,而更凸显中腹的张力与饱满。

▲顾景舟款虚扁

而顾老的虚扁可以看出,是取孟臣款虚扁为样,在此基础上改动而成的,其壶身同样是饱满鼓腹,在下底收束的走势要急,也更显壶身挺拔。

▲顾景舟款虚扁

其次在壶流的处理上更为柔和,线条的把握更是十分到位,比例合度,极为端庄。

顾景舟 高虚扁壶 盖印『顾景舟 生于乙卯』 底印:『陶壶外史』

壶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圆扁葫芦,长流的转折呼应重心略向上的环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盖钮巧妙地凸起令壶的重心上移,腹似虚实有通壶显得精实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这三点搭配是高明。

我们再来看一下王寅春先生的虚扁壶,其壶身形制与许文先款近似,在壶底的收势上要缓,更显壶身敦厚,可与景舟款对比来看。

▲王寅春款虚扁

也因壶身的设计,其三弯流改为一弯流,走势流畅,器形线条的把握极好,足见大家风范。

这些器形也都可以和我们常见的虚扁样对比来看,这样对器形也会有更深的一个理解。

▲清早期虚扁

不管器形的转变如何,虚扁壶这个器形最重要的特点,便是不能塌。

▲汉棠款虚扁

徐汉棠 虚扁壶

汪寅仙 高虚扁壶

(0)

相关推荐

  • 紫砂壶底多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造型是紫砂壶的美感基础,犹如美女姿态之美,令人第一眼望去就能对壶的品级格调有所体会,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感,领悟紫砂器的古朴灵动之美. 紫砂壶是极美的,它的每个部位都引人欣赏研究,但有一个地方却容易被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十八》合欢

    壶型解读: 合欢壶为"曼生十八式"之一,其造型犹如两片镲对接在一起,寓意吉缘和合,欢乐喜庆.此壶胎体紧致,质地细腻,表面光洁,造型端庄,线条流畅,其整体造型极其符合文人们的审美,是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十七》汉扁、扁石、汉君

    壶型解读: 在紫砂众多器型的发展演化中,有许多壶,不仅是器型较为相似,甚至连壶名都很接近,这就很容易绕晕许多新手壶友,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便是其中的「汉扁 」 . 「 扁石 」 . 「 汉君 」. 这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三十一》却月

    器型解读: 却月,辞典给出的解释是半圆的月亮.最初看到该词,武断地想象,可能古代"却"与"缺"通假,故"缺月"也可写作"却月&qu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二十七》汉方、四方、斗方

    器型解读: [汉方]是紫砂方器中的经典款式,据史料记载,明朝就有了汉方壶.被广泛制作是从清中期开始,盛行于乾隆年间,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至今不衰.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记载:&q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二十六》宫灯

    器型解读: 伴吟月下,且启我心.宫灯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宫灯是悬挂在厅堂梁上的照明灯具,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建都洛阳后,为庆贺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二十五》竹节、 竹鼎、竹鼓

    壶型解读: 借物抒情是艺术创作的一个传统.宜兴的紫砂壶艺也是如此,只是生活在竹海里的艺人,把竹子引入壶艺创作比较晚罢了.我们曾为此写作过"迟来的竹节壶".从文献的记载看,葵花.菊花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二十四》掇球

    壶型解读: 掇球作为紫砂经典器型之一,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此型为邵大亨首创,由莲子大壶转变而来,去莲子把下耳. 掇球从一开始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演变,分别是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寿珍掇球,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二十三》周盘

    壶型解读: 梅花周盘壶,自明代起就十分的流行,其经典造型深入人心,诸多紫砂艺人不断模仿.创作,使梅花周盘精彩纷呈. 梅花周盘属于筋纹器,形制取自梅瓣造型,是于梅花抽象中得灵感.从壶盖到壶身由六片筋纹一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二十一》汉方

    清雍正-乾隆 惠逸公制朱砂泥小汉方 汉方壶是历史传统经典壶型.其造型可能是仿陶钫或青铜方壶而来.钫是西汉时流行的一种陶瓷明器,仿青铜式样,方腹外鼓,方顶盖.而汉方壶身造型正是高身方钟形,敛口.短颈,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