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观影之《流浪地球》

过年观影之《流浪地球》。这是我本次春节假期最期待的一部电影,为了先看原著,才晚了几天去影院。

打从2015年看了《三体》,就有点迷上了大刘:其他科幻小说作者的书迷活动,因为大刘参加,我也去瞧一眼;《三体》舞台剧开演,提前两个月买好票去看;听说《疯狂的外星人》是根据大刘作品改编的,赶紧找来原著看一看——虽然没看出有多大关系。

所以,我看电影的角度,更多的是去看大刘的作品;而不是“中国科幻电影”什么的,毕竟我也不懂那到底是个啥水平,不好瞎说。仅就电影来说,可以一看:带着地球去浪流的架构足够吸引人,故事讲得还可以,煽情也过得去。

光说好话不是我的风格,说点我的感受:后半部分看得有点出戏,大概是从地球被木星“抓住”以及火种计划那里开始。这里体现的联合政府的计划,是放弃地球、寄望于空间站的逃离。按照影片展现的内容,已不是什么全人类空前团结的“流浪地球”,而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流浪地球的旗号,使地球靠近木星从而被“吃掉”,由空间站溜出太阳系,爱哪哪去;且惊天骗局被拆穿后,空间站与地球同胞在亲情维系及地球人情怀的感召下携手拯救地球的故事。也可能是我没有理解影片的逻辑性。

这与原著完全不同。原著里,虽然飞船派和地球派打了四个世纪,但飞船派观点的不可行显而易见——小的生态系统,不管多么精确,是经不起时间的风浪的;即飞船里的人无法维持生存到新的星球——而飞到最近的有行星的恒星,需要17万年。“驾驶”地球离开太阳系是唯一出路。

地球发动机提供的速度不能让地球达到逃逸速度,地球将在绕日过程中逐渐加速,直到第15圈时公转轨道已扁到接近木星轨道,届时地球将借助木星的推力达到逃逸速度,离开太阳系。

电影里,把几百年的成熟计划,改编成一小队人马、半个小时的临时解决方案……点燃木星,不论是七小时前由以色列科学家提出,还是半小时前中国的救援队提出,都够儿戏的。英雄主义的确吸引人啊,按部就班则少了紧张刺激,但是,自有一种无奈的悲情。难说哪个更美,恐怕是前者更容易打动人。

胡适先生在《什么是文学》里面说,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原著第一点极好;第二点,对于希望的赞美,对于太阳的恐惧,对于前太阳时代的向往……至少足够打动我;第三点,更是在宏大悲壮里有种“纵是无情也动人”的美感。

最后,摘两句印象比较深刻的原文来做结尾: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开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电影)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死亡。”(原著)

作者简介

文火,意淡息微,火力小而缓,即将成为波动影响的源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中心影响力,可能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这些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