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痒痒痒,挠抓亦无用,老中医双管齐下,止痒于无形!

瘙痒性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发无定处,以瘙痒难受而著称,包括疥、癣、风疹、皮肤奇痒、肾囊风、二阴瘙痒,以及现代医学所称的“牛皮癣”等。患病之后,瘙痒,挠抓,又瘙痒,再挠抓,没有缓解,愁煞人也。

名医文琢之的治疗经验送给大家,希望助你摆脱皮肤瘙痒。

内治法

常以养血息风、解毒止痒为法,以文老的疏风活血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

药物:生地黄、当归、制首乌、僵蚕、蝉衣、金银花、地肤子、白鲜皮、苍耳子、刺猬皮。

用法:煎水,每日服3次,每日1剂。

临床加减:

1、风热证:去当归,加牡丹皮、连翘、薄荷、白芷,以增强疏风清热之力;风湿并重者,加用苍术、防风以祛风除湿;热重加蒲公英、黄芩、栀子,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2、湿热证:去当归、生地黄,加黄柏、苍术、龙胆草、牡丹皮、土茯苓、茵陈、蚕沙,以清热化湿;湿偏重加萆薢、泽泻、薏苡仁,以除湿利尿,热偏重者加黄芩、栀子。

3、血热证:去当归、苍耳子,重用金银花、生地黄,加牡丹皮、紫草、玄参、蒲公英,以增强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热极甚者,可同服紫雪丹,以增强凉血解毒之功。

4、血燥证:去当归,重用生地黄,加玄参以养阴润燥。痒甚者,加乌梢蛇(或白花蛇、全蝎)以增强祛风止痒之力。

5、血瘀证:加红花、地龙以活血通络,重者再加桃仁、炒穿山甲以逐瘀祛风通络。

6、血虚证:去金银花、苍耳子,改生地黄为熟地黄,重用制首乌,加天麻、刺蒺藜、山药以养血祛风。

7、风寒证:治宜辛温散寒佐以祛风,去生地黄、首乌(恐其滋腻),加桂枝、麻黄、赤芍、荆芥、羌活、独活,以调和营卫,散寒祛风,透邪外出。重者加制川乌、制草乌、红花、丹参,以散寒除湿,养血活血。

8、其他:胃纳不佳者(无论何证)加重怀山药用量;反复发作属脾胃虚弱而生湿者,用补中益气汤加祛风除湿药;久治不愈或愈后反复再发者,多因卫气虚,腠理不密所致,宜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固表,或玉屏风散加味治之。因异物过敏者,宜加入相应之药。如因受漆毒而发者加蟹壳;因花草之气而发者加紫荆花;因接触毛织物品而发者加全蝎、蜈蚣;如不明之因而发者,以调和营卫为法,营卫和则腠理密,虽有外邪侵犯亦不能为患也。顽固性奇痒而无热证者,加蜈蚣、全蝎以搜剔经络深伏之邪。未满月的婴儿常因胎毒而发,以面部为著(即胎癣)者,治宜清热除湿解毒,常将金银花、连翘、土茯苓、蕺菜重用至15g,生甘草、赤芍开水泡服;如数月婴儿患此病者,治法相同。

外治法

外用洗药:以清热解毒,杀止痒为法,常用文老经验方加味苦参汤煎水外洗。

药物:苦参、菖蒲、薄荷、威灵仙、土茯苓、鱼腥草、地肤子、蛇床子、冰片、大枫子。

用法:煎水洗患处,每日1~2次。

临床加减:

1、湿邪重者加灰桉树叶(柳叶桉叶亦同,叶上有灰白粉状物)。

2、湿热并重加重苦参剂量,再加黄柏,去大枫子。

3、血燥者去大枫子、蛇床子,皮未损者加花椒。

4、顽固性奇痒者加轻粉、雄黄、明矾(均以药粉冲入热药水中,不下锅熬)。

5、头皮痒甚者加皮硝。

6、肾囊风及会阴瘙痒者,加狼毒3~6g(有毒,注意勿入口)。

7、血虚证、血热证不宜外洗。

外用敷药:

1、干性痒疹用疥药粉加生猪油一小块,布包之,烤热药,待猪油化时外熨患处,立能止痒。

2、湿性痒疹用蛇黄散调清油擦。黄水多者以干粉撒布;黄水特别多,淋沥不绝者,用雄矾散干粉撒布。

3、婴儿湿疹者,用参黄散蜜水调敷。黄水多者,以干粉撒布;热重者则加重黄柏剂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