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偰氏的来源有江西南昌、江苏溧阳、赛典赤后人三种说法,始迁祖是来自溧阳的偰士忠最可信。云南偰氏的文学活动展现了这一家族主动向外开拓,参与不同宗教的文化交流,与居住地文化群体开展良性互动,拓展自身的文学能力,促进文化心态的开放,也使家族文人始终与当地文坛保持紧密联系。云南偰氏文化是明清时期姚安特殊的地域人文环境造就的,是以汉文化为底蕴,边疆多元文化砥砺、交融而成的典型代表。关键词:云南;偰氏家族;来源;多元文化作者简介:杨绍固(1977—),男,河南延津人,文学博士,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疆大学新疆文献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从事少数民族文史、域外汉籍研究。刊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偰氏是蒙元时期从西域高昌回鹘迁入中土的色目人家族,因其祖先曾居住在偰辇杰河(今色楞格河)流域,故以偰为姓。这一家族曾兴盛于元代,元初家族成员以色目人身份受到蒙古统治者的重用,元代中期又有多人考中进士,家族以“三节六桂”【1】享誉一时。元代偰氏分化为福建建阳、江西南昌、江苏溧阳三支。元末明初,溧阳偰氏又分化出(安徽)和州、高丽庆州两个支系。大约明朝永乐年间一支偰氏迁居云南姚安,目前这支偰氏的来源有江西南昌、江苏溧阳、赛典赤后人三种说法。姚安偰氏受当地环境影响信仰了伊斯兰教,成为回族。目前,该家族分布在楚雄、大理、丽江等地。目前学术界对偰氏家族的研究侧重于元明时期该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贡献与明丽外交,对云南偰氏研究较少。陈垣先生最早研究偰氏家族的世系和宗教信仰,其著作《元西域人华化考》卷二的《摩尼教世家之儒学篇》根据《偰氏家传》《新唐书》等文献钩考了偰氏家族来源于唐时突厥贵族暾欲谷,后融入高昌回鹘族属。【2】美国学者Machael C.Brose在其博士论文《元末明初畏兀儿精英的生存策略》(Strategies of Survival Uyghur Elites in Yuan and Early-ming China)【3】和专著《臣服者和征服者:蒙古帝国的畏兀儿人》(Subjects and Masters:Uyghurs in the Mongol Empire)【4】中对明初偰氏家族的生存状况和政治、文化选择进行研究,但很少涉及云南偰氏的文学创作。偰氏后人偰映飞编撰的《偰氏宗谱考略》对云南偰氏的来源、家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考述,使用了大量家族成员保存的第一手民间文献。云南大学姚继德教授为宗谱考略所作的序,也有较高学术价值。【5】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十四)》对偰维贤及姚安偰氏来源进行了考证【6】。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利用方志、家谱文献对云南偰氏的来源及其文化进行考论,希望能对偰氏家族、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有所贡献。
【1】指偰氏先祖合剌普华为元朝征交趾军运送粮草,途中遇贼,为国尽忠,其夫人希台特勒氏盛年为夫守节,其子偰文质刲股肉疗愈母疾,极尽孝心,忠、贞、孝合称“三节”。偰文质子侄偰玉立、偰直坚、偰哲笃、偰朝吾、偰列篪、善著六人考中元朝进士,合称“六桂”。【2】参见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0-35页。【3】 See Machael C.Brose,Strategies of Survival Uyghur Elites in Yuan and Early-ming China,Philadelphia: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0,pp.329-343.【4】 See Machael C.Brose,Subjects and Masters:Uyghurs in the Mongol Empire,Washington:Western Washington Univ Center,2007,pp.244-302.【5】参见姚继德《〈偰氏宗谱考略〉序》,《回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112-113页。【6】参见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十四)》,《回族研究》,2008年第3期,第88页。【7】参见柯劭忞《新元史》,余大钧标点,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68页。【8】参见偰映飞《偰氏宗谱考略》,新疆大学图书馆藏本,图书编号:K820.9/5,2002年,第71-72页。【9】参见偰庚《沙溪偰氏宗谱》卷五《世系表》,南京图书馆藏永思堂1916年(民国五年)刻本,图书编号:GJ/6003106。【10】参见杨兆钧《云南回族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绪论第2-3页。【11】参见陶应昌《云南历代各族作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191页。【12】参见由云龙等《姚安县志》下册卷三十三《人物志》,载《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第三十七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13】参见由云龙等《姚安县志》下册卷四十《学术志》,载《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第三十七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6页。【14】参见由云龙等《姚安县志》下册卷六十五《金石志》,载《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第三十七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92页。【15】参见丁文庆《回回诗歌三百首》,吴建伟注评,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283页。【16】参见霍士廉等《民国姚安县志(二)》卷六十五《金石志》,载《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66》,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612页。【17】参见霍士廉等《民国姚安县志(二)》卷六十五《金石志》,载《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66》,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625-626页。【18】参见由云龙等《姚安县志》下册卷五十五《礼俗志》,载《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第三十七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276页。【19】参见由云龙等《姚安县志》下册卷四十《学术志》,载《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第三十七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9页。【20】苏娅《大姚妙峰山德云寺的发展和宗教功能演变研究》,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50页。【21】由云龙等《姚安县志》上册卷二十六《人物志》,载《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第三十六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21页。【22】参见偰映飞《偰氏宗谱考略》,新疆大学图书馆藏本,图书编号:K820.9/5,2002年,第133页。【23】由云龙等《姚安县志》下册卷六十六《金石志》,载《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第三十七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72-673页。【24】参见偰映飞《偰氏宗谱考略》,新疆大学图书馆藏本,图书编号:K820.9/5,2002年,第130-133页。【25】参见偰映飞《偰氏宗谱考略》,新疆大学图书馆藏本,图书编号:K820.9/5,2002年,第134-137页。